太原各街道地名由來 個個寫滿歷史故事

逛街時路牌林立,大傢看熟看慣太原的路名、街名、巷名、建築名,有沒有人對太原各地命名的來源產生好奇呢?追根溯源,從名字中瞭解太原歷史,現將太原地名由來的說法整理成一篇文章,向大傢介紹太原的歷史文化。

杏花嶺

杏花嶺原先是明朝太原城內晉王王府的私傢花園,載有大量杏樹且地勢較高,故得名杏 花嶺。日軍占領太原後,砍伐所有杏樹,開辟成空地作為操場練兵,解放後,利用原先操場 修建成杏花嶺體育場,現在已成為住宅區。所以杏花嶺以杏花為名,卻無杏花杏樹。位於杏花嶺區東緝虎營山西省政協院內的傅公祠。

小店

小店原是太原古鎮之一。處宋太原府南官道與平晉城西官道交叉處,因集市繁榮,商賈 設店,故得名。

尖草坪

此處原來是太原城北面的荒地,多生野草,據說叫菅草,即草菅人命的的那個菅草,由 於是生僻字,人們誤傳成尖草,所以就管這一帶為尖草坪,太鋼70年前開發此地建設工廠, 宿舍,漸漸繁榮起來。

迎澤

明萬歷〈太原府志〉裡有當時的太原城平面圖,太原兩個南門分別名為迎澤,承恩(合 稱是承迎天子恩澤之意),大約就是現在的迎澤公園一帶,南門是正門,是迎接皇帝的詔書 ,欽差之類的門。太原的兩座南城們迎澤、承恩之名來自於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風歌》:南風之熏兮,可 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首相傳是舜帝時代歌頌南風造福於運 城鹽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說世間萬物都承迎南風的恩澤。於是,兩座南門分別被命名為迎 澤門和承恩門。

萬柏林

萬柏林得名於閻錫山的墳墓,他在太原時就想死後埋在那裡,他小名萬喜子,所以有個 萬字,他字柏川,所以有柏字。因為帝王墳墓叫陵,聖人的叫林,官員的叫墓,百姓的叫墳 ,而他自認為是山西在關公之後的又一個聖人,所以有個林字,合起來就是萬柏林。基本跟 柏樹沒有太大的關系,當然墳地肯定有松柏的。因為他1949年後去瞭臺灣,實際墳地就沒有建。另一說法,有人對閻錫山說:太原汾河西畔的西北隅,屬陰陽八卦中的“乾”方。此處 ,背負呂梁山脈的雲中山系,後土廣袤;面臨滾滾北去的汾河之水,財源不竭,是一塊極好 的陰宅寶地。惟感不足的是地表林木稀疏,不過用人工去種植也絕非難事。這一席話說得閻 氏神感心受,於是便決定在這裡廣植柏樹,必達萬棵,以備將來辟建陵園,並先取其名曰“ 萬柏陵”。後閻氏敗亡,而居住在這一帶地區的父老鄉親們,遂將萬柏陵中的“陵”字,以 其諧音的“林”字換而代之,更其名為“萬柏林”。

大、小王村

村東有明穎國公傅友德墓,俗稱王墓,故名王村。傅墓丘大於小王村的墳墓,稱大王村 ,後出現小王村。

後王村

清道光二十三年《陽曲縣志》原名溝子裡村。民國初年,由於該村與小王村均屬大王村 管轄,而且該村建於大、小王村之後,故名後王村。

前、後北屯

清道光二十三年《陽曲縣志》載名前北屯村。據傳:明朱元璋在位時,在此實行駐軍屯 田政策。軍隊分駐南北兩部分,稱南北兩屯,北屯分為兩個自然村,按方位名分前、後北屯 。

北營 

公元979年宋太宗毀滅晉陽城,另築平晉城。在平晉城周圍有九營十八寨做防禦,北營就 是其中的北部營盤。

大營盤

大營盤是因為民國初年閻錫山修建兵營在此(舊址在今**總隊),故名大營盤。二營盤是日軍占領太原期間修建的軍營,後來閻錫山在此駐紮騎兵部隊,三營盤的原因 同二營盤,隻是按順序稱呼。

老軍營

是原先駐守在太原南門外的守城士兵的軍營,因為後來有瞭新的軍營(大營盤), 所以稱原來的為老軍營。

義井

據清《太原縣志》記載:元朝有個女孩叫武管嬰,十七歲,至正年間躲避兵荒,她的父 親被抓瞭,她便去相救,願意用自己代替父親,等父親釋放後,女孩說:我有金子藏在井邊 。眾士兵掘井果然得到金子,爭相奪取,女孩便趁亂投井而死。後人為瞭紀念義女,就把此 井叫義女井,簡稱義井,後來成為瞭村名,街道名。另一說法,義井街因義井村而名。義井--據清《太原縣志》記載,今義井村南有“三角 城”又名“徒入城”,亦稱“提胡城”,“春秋時為趙子拘禁罪犯之所”。傳說在“徒入城 ”內有一眼八角琉璃井,象似玉色。古稱玉井,後人因“玉”,“義”,兩字尾音相同,呼 名義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