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稻田音樂會,讓這個鄉村轟動瞭全臺灣!營銷可以這樣做

導語

去過臺灣的人,都聽說過“池上米”和“池上便當”,而如今,令池上成名的不隻是那黃澄澄的稻米,香噴噴的便當,一場稻田音樂會,讓它在全臺灣產生瞭轟動……到底怎麼做的?一探究竟!

臺灣臺東縣池上鄉,是一個傳統的稻米產區,在日治時代曾經是用來進貢日本天皇的禦用米,故又稱“皇帝米”。但是長久以來,這裡的大米都是通過“米販子”走向各地。雖然池上米在外面名氣很大,售價不菲。但當地米農出售給中間商的價格並不高。

後來他們就在想,要想提升自己的收益,最好的辦法就是“從田間到餐桌”,繞過中間商,讓消費者直接品嘗到真正的池上米。而要實現這個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讓消費者來到池上,和原產地建立強鏈接。

彼時的池上鄉,雖然風景還算不錯,但是除瞭大米並沒有其他任何產業,同時距離主城區遙遠且交通不便。

要想吸引城市人來到這裡,就必須打造一個獨特的強IP出來,並通過媒體的聲音去放大。後來在臺灣公益組織的幫助下,當地進行瞭一系列嘗試。

池上秋收音樂會

2009年秋收前,他們在金黃的稻田上,邀請鋼琴王子陳冠宇做瞭一次鋼琴演奏會。

這種極富視覺沖擊力的畫面,讓大傢發現,原來臺灣的鄉鎮,可以有如此得天獨厚的舞臺。此畫面也躍上國際媒體《時代雜志》的網站上,讓全臺灣產生瞭轟動。

這次嘗試也讓當地人深深體會到,結合美景和在地的人文特色,讓文化在鄉鎮深耘、發光,是一個可能實現的夢想。

在這之後,越來越多的臺灣文化界、娛樂界、時尚界達人來到這裡,一方面駐鄉感受田園生活,另一方面也積極地參與池上活動的討論與執行。

【張惠妹在金黃色稻田裡開唱】

【伍佰在金黃色稻田裡開唱】

【A-Lin在金黃色稻田裡開唱】

慢慢地,“池上秋收音樂會”變成一個保留節目,每年會有不同的藝人前來演出。

“池上秋收音樂會”選址在伯朗大道旁一望無際的稻田上,金黃稻穗的舞臺,國傢音樂廳等級的團體演出,人與自然最和諧且驚艷的沖擊,給遊客帶來眼球、耳朵和心靈的無限震撼。

2012年,池上秋收音樂節邀請“優人神鼓”演出,創下池上參與活動的人數紀錄。

2013年,“雲門舞集”林懷民以池上為靈感,創作最新作品在池上稻田中演出,讓池上成為臺灣甚至國際上被追捧的小鎮。

“池上秋收音樂節”的成功,讓大傢備受鼓舞。但是每年一次的節日遠不足以帶動當地旅遊的持續發展。

後來經過探討,又發展出復合池上傳統農傢作息的“四季活動”,讓遊客可以一年多次來到池上,欣賞池上四季更迭的景色,體驗不同季節的生活,甚至停留在池上,細細發掘池上居民的熱情和人文。

比如,

池上春耕野餐節

會邀請大傢來到大坡池畔的草地上,吃著米食點心,以湖面為舞臺,欣賞樂團演奏,度過輕松的午後。

池上夏耘米之鄉宴

會舉辦各種煮飯及烹飪大賽,結合池上媽媽們的手藝和五星級飯店主廚的創意,舉辦與眾不同的特色“辦桌”。

池上冬藏

以“藝術傢駐鄉”為主。創造無限可能的藝術傢駐鄉,可以和池上的居民們互相學習,體會彼此的生活態度,讓藝術傢們深刻體會鄉鎮的美好,也讓池上居民們感受藝術傢們的創意。

這些藝術傢的到來,不僅打造瞭很多鄉村的文創元素,幫助建設並宣傳鄉村,還教會瞭居民們如何做文創、如何理解城裡人並和他們打交道。

池上不僅在打造IP上非常用心,還很善於利用熱點事件來宣傳自己。

伯朗大道和金城武樹

由於這裡擁有大片綠油油的稻田,風光景致優美,即使是在鄉間小徑,也能發現不同的美景,因此很多廣告公司會選擇在這裡拍攝。

2013年時候,著名影星金城武就曾來這裡拍過一則廣告,電視臺播出後,讓許多遊客都慕名美景而來,甚至還將金城武騎行過的“天堂路”改名“金城武大道”,連金城武在廣告中喝茶坐的那棵樹下,也成瞭許多觀光客模仿拍照的熱門景點。

【金城武拍廣告畫面】

【金城武樹】

然而,如何讓文化和生活結合,成為池上的特色?

池上鄉碾米廠

吸引遊客前來,隻是第一步,真正讓遊客產生粘性,並轉化成商業消費,還要有大米本身的創意。

米加工全體驗米加工及其背後代表的米文化同樣也能塑造成吸引物。池上鄉碾米廠是全臺灣最先進的碾米工廠,也是全臺第一傢稻米觀光工廠。

遊客在廠內可親身參與專業碾米加工制程,體驗DIY爆米花、做米餅等各項稻米文化與農事活動。

池上米還開發瞭一系列特色衍生品,如米蛋糕和米冰淇淋。針對婚宴市場推出金屬甕、小木桶、手提袋和花佈包裝的婚嫁米等等。

飯包文化故事館

美食與文化結合的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是一個互動體驗式的博物館,設有歷史文化區、農田農具區、稻米文化區、池上飯包區及古早飯包區等展示區。

最獨特的是故事館外還有兩節火車餐廳,人們在故事館裡享受美食的同時也重溫瞭飯包的故事。

如今,通過文創產業的帶動,池上鄉不僅把自己的稻米直接賣給城裡人,實現瞭農產品的高溢價。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成為臺灣乃至全球遊客的一個潮流目的地。

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像池上的鄉村,讓更多的遊客體驗鄉村的人文之美,從鄉村開始發芽。也希望大傢到池上能多停留一點時間,慢遊池上。

鄉村正在空心化,正在日漸落寞甚至消失,如何延續鄉村的美麗?

靠自然風光和鄉土氣息的吸引,可以在復活鄉村的初期發力。而在復活之後,如何可持續性發展?

文創產業的註入,文化和藝術的入駐,才是美麗鄉村的回歸、建設、復活、傳承的點睛之筆。

編輯 | 梅子(微信號:18186234836)

排版|小抽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