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考古竟能這樣有趣,吃貨教授帶火瞭冷門專業,孤獨的美食傢啊

如果說中國學生有哪些明星特點,“務實”應該算作其中之一,不亞於“勤快”。或許是資源和生存模式,決定瞭“腦子”的思維。

同樣是年輕人,可能老外更多的是追求個人夢想、年少輕狂,玩這玩那。而普通傢庭的中國學子,則早早就深知瞭個人就業前途,跟傢庭使命的重任。

所以,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二者便能看出明顯的差別。國內的專業是熱門還是冷門,受到行業、工作的影響明顯更為直接。有個專業總是被吐槽,終於也揚眉吐氣啦。

吃貨教授可謂“孤獨的美食傢”,一人帶火瞭冷門專業

關註高考的傢長,應該記得曾經有位留守女生,以很高的成績考入北大。按理說,以這個分數她可以選擇不少炙手可熱的專業,以後爭取拿高薪。

大傢以為她能選計算機,或者至少也是物理之類“格調高”的類型。可偏偏她主動報考瞭“考古”專業,當時不管普通網友還是很多老師,都曾指責她“幼稚,不為傢裡分憂”。

因為在大夥眼裡,考古學就是一個沒人願意報名的方向,往常大多是調劑過去的。畢業後基本充其量也就是考個事業單位,弄一份月薪幾千的文職。偶爾出差才能多給點補助。

成績中等也罷,可她是北大的分數啊!但當時她很堅定,認為學習別的或許工資高點,但自己將在枯燥平庸中度過。唯有這個專業能燃起她的熱情,浪費分數也不後悔。

雖然遠隔千裡,但如果南京大學這位教授知道瞭那位女生,應該會覺得是忘年的知己吧。張良仁教授,借助瞭網絡的力量,帶火瞭曾經的冷門專業。

起初,他給網友的印象,好比“孤獨的美食傢”。眾所周知,吃飯這個問題可大可小;既能敷衍也能十分講究。這其中也是有著文化底蘊的。

張良仁教授,平常是個低調謙遜的長者,在學術圈有一定聲望。但是看著自己熱愛的考古專業,這樣被冷落,他思考著振興的方式。

而自己對美食略有研究,他便記錄下自己做菜或者出門探店的經歷。跟其他普通博主不同,教授能把枯燥的知識,用生動有趣的方式,融合在食物當中;讓年輕人也聽得津津有味。

學考古竟能這樣有趣?原來並不是年輕人不喜歡傳統

忘記歷史,就沒有未來。考古學這門專業,既存在工科上的技術含量,也需要文科生的才華與情懷,才能成為優秀人才。所以,考古專業設立的院校有限,也不光是冷門的問題。

教授們感嘆人才難遇,但其實並非年輕人不喜歡傳統、沒耐心探索。倒是我們的培養模式,或許已經陳舊,需要結合時代步伐,增添新的方式來激發學習熱情。

不少同學對考古學、歷史學等冷門的專業,還沒瞭解就抱有否定的姿態。這跟我們中小學培養中,過度“現實”和狹隘有著一定關系。

首先,太多傢長覺得“學習工科是絕對真理”,隻有計算機或者機械、土木才容易找工作。不管學生有無興趣、擅長什麼科目,一律不準學涉及文科或者冷門的。

其次,正如張雪峰所言,我們的學校教育,對各類專業的知識講的太少瞭。大傢花十多年做題,卻在半月內填志願。對許多專業的理解,就隻是字面意思,完全不懂含義和就業方向。

許多網友看完南大張教授的視頻,才知道原來學習考古專業,也有很多方向;而且還能那麼有趣。以前存在偏見和誤解。

喜歡磨洋工的同學,或許可以考慮

當然,學考古也不會隻有張教授在鏡頭前那麼瀟灑。美好的背後,總是需要付出艱辛、鉆研和勤苦才能換來。不是誰畢業後都可以當大學老師。更普遍的情況是進入圖書館、文物保護單位。

總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相比私企肯定要穩定很多。不能讓畢業生大富大貴,但也算不錯。但學生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才更適合學習這類專業。

【結語】沒有完美的學生和完美的專業,對於一類人眼裡的夢想,可能是另一類人復讀都不要的專業。如果對歷史感興趣,並且動手能力強,同時有耐心、喜歡磨洋工。那麼,這種同學還真的可以考慮一下考古專業。

話題:你對這個專業有興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