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比較典型的研究生導師,會搞錢的,反倒不如後一種招人喜歡

很多碩士生開學不久,便會有這樣的感慨:似乎研究生期間,跟本科時的感受完全不同。好像自由些,又好像不自由;但心裡總是空空的。

因為跟同學和導師的關系,默默發生著變化。雖以師徒相稱,但和本科期間的老師相比,往往是兩種概念。張雪峰老師就曾總結過其中的奧妙,我們來談談三種“典型”。

研究生導師中,會搞錢的,反倒不如後一種招人喜歡?

考研不簡單,按照現在報考率越來越高的背景,先不說考名校;能上岸已經算不錯。而考試還隻是第一個挑戰,真正的壓力往往在後面。

有能力帶研究生的,往往是高校裡相對有地位的,無論科研能力還是人際關系,肯定有其拿得出手的東西。這也決定著導師分為不同類型。

第一種,是很多同學想象中的導師:嚴肅認真、熱忱地撲在科研和教育上,願意把自己的本領教給大傢。但是,遇到這種既存在機遇,也有壓力。

這類導師往往要求嚴苛,對徒兒的期望值也更高。教的多但大傢的接受能力未必那麼強,弄不好經常要“挨批”。完成學業通常比別人辛苦;當然,含金量也高。

第二種,對“搞錢”的熱情,高於做研究本身。說白瞭,其實很多大學裡有這種導師存在。正如考研的考生,現在也未必都出於熱愛學問,而是為就業、賺錢打基礎。

遇到合拍喜歡靠項目賺錢的導師,自然也有更多機會“分一杯羹”。但是,也別想得那麼單純。人傢願意分多少,這可因人而異。裡面的人際關系,也就復雜起來,免不瞭勾心鬥角。

所以,現在很多研究生,倒是更喜歡第三種:佛系型導師。尤其是那種快退休的,隻求無過、不求有功:能不能培養出得力弟子,已經無所謂瞭,混到時間就好。

所以平常和畢業,隻要你別故意得罪對方,多半雙方相安無事、都能清閑些。畢竟,很多人考研無非是要學歷。佛系的導師不會讓大夥的神經緊張兮兮,也不會難為別人畢業。

高校生的無奈,或許“壓榨型”導師更普遍

導師千萬種,有時候還真的需要一些運氣,才能遇到既負責任、又好脾氣,能讓你學到東西的類型。但當代高校生已經降低期望,或許是一種無奈。

相比以上三種典型,“壓榨型”導師可能更普遍。有任務讓徒兒做,未必給予多少指導和支持;好不容易完成,可能全部成果都由導師自己獲得。

不但不會分出一點殘羹,甚至連態度也很傲慢,進行打壓。網上偶爾就會聽到有研究生感到壓抑,甚至因為跟導師關系不好,想要退學。

嚴重者甚至輕生。過去的教育階段中,往往老師是相對簡單的角色,隻要他教、你學即可。但研究生培養過程,卻顯得有更多“波濤洶湧”。

導師個人喜歡誰、偏向誰;看不上誰,都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差異。搞起針對,往往又不被拿出臺面,難以靠一己之力去對抗的現象。

有時候,不能把導師看成老師,而更像東傢

無論是備考的同學,還是已經上岸的研究生,希望大傢早點清醒,才能減少失望和人際關系的錯誤舉動。那就是,不宜將導師再單純地視為“老師”。

相反,有時候他們更像“東傢”,是半個老板的性質。教會我們知識和研究上的能力,最終是要為整個團隊的業績和容易服務的。

所以,你本人不追求多少輝煌履歷,不想那麼累;但導師未必會允許團隊裡有閑人。或者,也可以存在閑人,但一定是跟其關系最近、最好,以至於忽視能力的一個。

讀研之後,就不能再用學生思維去理解跟導師的關系。否則就容易陷入任何事隻談“道理”,不看背後利益關系和視角的模式。這會導致對導師失望,也增加矛盾。

【筆者寄語】讀研好比打工,跟本科期間純粹的學習模式,不能相同。何況,我們回想本科時,輔導員不是也喜歡把好東西優先分給班幹部嗎?

團隊裡總有人實幹、也有人靠討好來生存。每個人位置不同,生存方式有差異。最重要的是理解自己對導師的價值。有用之人往往才能得到尊重。

但是,也不可以一味謙卑,縱容瞭一些導師的驕傲。有些人,對他越是妥協便越不被珍視。其中的分寸需要有智慧去把握。

話題:你的導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