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分兵”後的華東野戰軍

1945年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由胡宗南部23萬軍隊進攻陜甘寧邊區,又集結24個整編師、60個旅約45萬人向我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經過一年多的艱苦作戰,我軍粉碎瞭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期間最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整編第74師張靈甫部3.2萬餘人。但賴以生存的我根據地遭到嚴重損失和破壞。

於是,中央軍委、毛主席提出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直接將戰火引向國統區。1947年7月劉鄧大軍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裡躍進大別山;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嶽兵團挺進豫西;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轉戰蘇魯豫皖地區。兵分三路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後,展開外線機動作戰。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西起漢水海邊的廣大中原地區向國民黨軍隊發起戰略反攻。

1947年9月22日中央軍委《重新劃分華東野戰軍及渤海區建制》中曾將“陳粟西兵團改為晉翼魯豫野戰軍,歸晉翼魯豫中央局領導”“華東野戰軍東兵團改為華東野戰兵團,由許、譚負責指揮,歸華東局直接領導,轄二、七、九、十三縱隊”註:許為許世友、譚為譚震林。但實際上並未實施,陳毅仍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員政委,粟裕為華野副司令員。七月分兵陳粟帶走瞭華東野戰軍的主力一、三、四、六、七、八、十、特種縱隊及晉翼魯豫野戰軍十一縱隊成立瞭西線兵團。許世友的華東野戰兵團屬下二、七、九及成立不久的十三縱。則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1948年二月改為山東兵團。

三大主力跳出外線直插國統區後,失去解放區的經濟支撐後,在國民黨軍隊的圍堵之下屢屢受挫。劉鄧率晉冀魯豫野戰軍12萬大軍挺進大別山後,遭到白崇禧部的33個旅進攻圍堵,損失慘重,兵員縮減至5-6萬。西線兵團也作戰不力,2縱、6縱,7縱、9縱在南麻、臨朐連戰不克。為調動牽制國民黨軍隊,減輕中原野戰軍的壓力。毛主席中央軍委命令粟裕率葉飛、陶勇及王必成等1、4、6仨縱隊渡過長江到江南作戰。粟裕經過深思熟慮再三建議留在江北尋找戰機殲敵。經毛主席中央軍委審時度勢後同意瞭粟裕意見。下令“在4到8個月內,華東野戰軍在江北必須殲敵6到12個旅。”“力爭消滅國民黨的兩大主力,邱清泉的5軍(整編第5師)和胡璉的11師(整編第18軍)。”

粟裕提議采取突然性的忽集忽分戰法,於三個地區輾轉尋機殲敵,是可能於短期內取得較大勝利的。於是抓住國民黨軍隊的破綻,調動優勢兵力打響瞭豫東戰役。在陳士渠、唐亮兵團(華野三縱、八縱、十縱)攻下開封城後,西線兵團包圍殲滅前來增援的區壽年兵團,重創黃伯韜兵團等一系列戰役。扭轉瞭戰局。開啟瞭我野戰軍與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的正面對抗,拉開瞭淮海戰役的序幕,成為瞭解放戰爭的轉折點。

粟裕是令人敬佩的戰神、卓越軍事傢。他的戰術戰略思想及運籌帷幄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才能,在解放戰爭中的華東中原戰場上,運用的出神入化。淮海戰役的勝利加快瞭解放全中國的進程,奠定瞭解放事業勝利的基礎。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瞭第一功。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整編後的第三野戰軍勢如破竹,渡過長江後一馬當先沖進南京總統府,鏖戰上海頑敵,長驅直入南下福建,將蔣介石趕下瞭海。若粟裕帶領三縱隊渡長江下江南,在閩浙贛重新建立革命根據地解放區,新中國的成立得往後再推幾年。

言歸正傳。三大主力跳出外線馳騁中原後,蔣介石借華東野戰軍主力大部分西移之際。任命陸軍副總司令范漢傑為兵團司令長官部署的20個旅組成“膠東兵團”,實施進攻膠東的“九月攻勢”。將東線兵團及華東局機關壓縮在狹小的膠東半島,情況危急。此時毛主席來電指示作戰方針:你們一部應位於膠東內線阻擊,主力位於外線,待機殲敵,隻要你們打一二個勝仗,敵人就不敢深入膠東。膠東大部至少一部就可保全。於是許世友留下華野十三縱牽制敵軍,率部突出重圍。隨後十三縱司令員周志堅留下39師(父親所在部隊),也率主力借機沖出包圍圈。

持續瞭4個月的膠東保衛戰。共殲滅國民黨軍62720人,其中俘敵26300人,斃敵36420人,扭轉瞭膠東戰局。毛澤東親自起草發賀電給東線兵團:“慶祝你們收復掖縣及殲滅敵人數部的重大勝利。自從你們轉入反攻後,我軍業已無例外的全面轉入反攻,敵人已沒有在任何一處再能進攻”,“整個形勢對我有利,希望你們在華東局正確領導下,繼續爭取勝利”。我軍進入瞭戰略進攻的新階段。

在豫東戰役中許世友兵團不增援陳粟西線兵團嗎?

中央軍委在1948年5月26日的電文中重申“粟陳唐兵團之作戰與許譚兵團之作戰必須各作獨立作戰之計劃,即兩兵團隻做戰略上之配合,不要企圖作戰役上之配合,以免互相牽累依賴,失去獨立部署之戰機。此點甚為重要,望你們預先計及”。明確瞭兩個兵團的任務。也說明瞭粟裕調動許世友的山東兵團必須請示中央軍委。

許世友將軍

1948年夏,按照中共中央軍委部署許譚兵團首先對津浦鐵路中段各要點發起攻勢。至6月20日,山東兵團各部先後攻占泰安、大汶口、曲阜、鄒縣(今鄒城)等地,7月1日,山東兵團包圍兗州。兗州(古作“沇州”),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中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地處魯西南平原的兗州,南屏徐州,北護濟南,東窺沂蒙,西瞰魯西,素有“九省通衢、齊魯咽喉”之稱。兗州為津浦鐵路線戰略重鎮。歷來為兵傢必爭之地。該城城郭堅固,築有半永久性防禦工事,城西開闊,東依泗河。原整編第二十七軍中將軍長李玉堂任第十綏靖區司令官。以整編第十二軍中將軍長霍守義率所部整編第十二師(欠駐濟寧的第一一二旅2個團)及保安團隊,共10個團約2.8萬人駐守。

李玉堂(1899~1951)黃埔一期,國民黨中將。抗戰時期,率部痛擊日寇,取得三次長沙大捷。

山東兵團於12日17時發起總攻,經1晝夜激戰,於13日18時攻克兗州,將城內守軍及突圍的部隊全部殲滅,俘整編第12軍軍長兼整編第12師師長霍守義。有力地策應瞭西線兵團在豫東作戰。

中共中央賀電說:“慶祝你們從昌濰戰役以來在山東及在蘇北連續兩個多月的戰鬥殲敵10萬多人、解放18座城市的偉大勝利。自你們攻克濰縣後,膠濟線除青島、濟南外,全線已獲解放。現在你們又攻占兗州,解放濟寧、汶上,殲敵整編十二師、整編八十四師等部,使津浦路濟南徐州段除濟南與徐州外亦獲解放。蘇北方面也迭獲勝利。當值人民解放戰爭第三年開始之際,華東戰場獲此勝利,對於整個戰局幫助甚大。尚望繼續努力,為解放全體華東人民而戰。”

華野十三縱司令員周志堅在回憶錄(崢嶸歲月)中提到“中央軍委指示華東野戰軍在組織西線兵團發起豫東戰役的同時,山東兵團出擊津浦路中段,逐步殲滅泰安至臨城各點守敵,孤立濟南,創造攻克濟南的條件”。“兵團首長決心於6月20日,以七縱和魯中軍區部隊包圍兗州,誘濟南、徐州敵人增援,九縱和我們十三縱準備打擊援敵。濟南之敵行動遲緩,徐州之敵以二十五師,三十八師和第三快速縱隊組成一個兵團,車運北援兗州,於6月28日至藤縣以北,我縱奉命下曲阜,準備與九縱殲滅徐州援敵。在我們南移過程中,華野西線兵團發起豫東戰役,來自徐州的援敵改援豫東,我們無援可打,逐轉攻打兗州。這是兗州戰役前的格局”。

在兗州攻城戰役中,父親所在的華野十三縱39師在圍殲突圍之敵打的英勇頑強,部隊全部裝備上日式裝備,煥然一新。縱隊司令員周志堅在回憶錄說:組建初期“39師的戰士大多是剛穿上軍裝的翻身農民,連手中的武器都不會熟練應用,更不消說懂什麼大規模的防禦戰。”因此打主攻主力都是37師、38師,39師常常做為預備隊或者打阻擊。戰後,縱隊司令員周志堅高興的說:有瞭兩支美械裝備的主力師,又增加瞭日式裝備的師。經過數十場戰鬥的磨練,39師部隊戰鬥力顯著提高。

筆者作為華野十三縱的後人回顧父輩們在艱苦卓絕的戰火中,激情燃燒的歲月裡,出生入死、不怕犧牲、浴血奮戰、所向披靡,經受住戰爭的嚴峻考驗。不由的感慨萬千,敬佩之心油然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