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斯大林曾六次要求八路軍出兵援蘇,毛澤東為何一再拒絕?

1941年6月,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正式發起對蘇聯的戰爭,一路攻城掠地,不到一個月,蘇聯大量國土丟失,幾十萬蘇聯士兵被俘。

此時斯大林慌瞭,猝不及防的戰爭,讓他像個無頭蒼蠅般到處亂撞。

更讓他著急的是,他不僅要在正面戰場面對德國的進攻,更擔心日本從遠東出兵夾擊蘇聯。

實際上,斯大林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就在德軍在節節勝利的同時,日本也在準備開始行動,他們等著希特勒拿下蘇聯的首都莫斯科後,全面占領蘇聯。

於是,日本立馬給中國的東北地區增加至20個師的兵力,想想20個師,還是很恐怖的,總人數超過70萬,看來動作不小,似乎對拿下蘇聯勢在必得。

德日針對蘇聯欲形成東西包夾之勢,一時間遠東地區烏雲密佈,斯大林內心惆悵萬分。

這一難解之局,又該如何化解?

斯大林第一時間想到瞭中國,確切地說,是毛澤東。

1941年7月,斯大林第一次致電毛澤東,要求中共方面不要讓進攻蘇聯的日軍麇集在北平、張傢口和包頭方面,要求中共方面“采取行動,破壞上述地區的鐵路交通”;在這封電報中,斯大林還以商量的語氣詢問毛澤東“能不能抽調若幹旅或團擺在長城附近,以牽制日軍”。後來又加瞭一句:“隻有保證蘇聯的勝利,各國人民才有可能爭取自由。”

接到斯大林的電報,毛澤東沉默瞭好久,對於蘇聯如今的處境,他自然是同情的焦慮的,但是對於對方“隻有保證蘇聯的勝利,各國人民才有可能爭取自由”的態度,他是有些想法的,什麼意思?隻有你們蘇聯的國土才是國土,別國的國土就不是國土瞭?從斯大林的態度裡,毛澤東嗅出瞭一點大國沙文主義的味道。

但斯大林的要求不能不回應,經過考慮,7月15日,毛澤東給遠在重慶的周恩來發瞭一封電報,讓他把電報轉給蘇聯駐華使館武官崔可夫將軍,並請崔可夫轉告斯大林。

毛澤東在電報中一開始自然是表示要支持蘇聯的,原話是:“蘇德戰爭起,我們即刻加緊偵察和準備破壞交通,借以牽制敵人,我們決心在現在條件下最大可能幫助蘇聯紅軍的勝利。”

但緊接著,毛澤東話鋒一轉,指出敵我力量的懸殊差距,強調:“假若日本進攻蘇聯時,我們在軍事上的配合作用恐不很大。假如不顧一切犧牲來動作,有使我們被打坍,不能長期堅持根據地的可能,這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不利的”。

這話說得很明白,精神上我們支持,但以八路軍目前弱小的力量,想全力提供支持真力不從心。

毛澤東的意思很明顯,我黨我軍對蘇聯的軍事援助是間接的,是長期的,是通過鞏固我各地敵後抗日根據地,廣泛發動和開展遊擊戰爭,牽制日軍的軍事力量,從戰略上來配合蘇聯紅軍,這一方針用毛澤東本人的話說就是“與日寇熬時間的長期鬥爭方針,而不采取孤註一擲的方針”。

沒有史料證明,斯大林收到毛澤東的電話後是什麼態度,不爽是肯定的,但似乎也不能苛求中國同志,畢竟那時的中國正遭受日寇蹂躪,實在力不從心。

2

三個月後,即1941年9月,經過列寧格勒保衛戰、基輔保衛戰和敖德薩保衛戰之後,蘇聯紅軍消滅瞭德軍大量的有生力量。惱羞成怒的希特勒隻得把全線進攻改為重點進攻,在他看來,隻要占領蘇聯首都莫斯科,就可以瓦解蘇聯軍民的鬥志,取得對蘇戰爭的完全勝利。10月2日,德國軍隊出動35個師的兵力向莫斯科發動第一次大規模進攻。

就在斯大林指揮蘇聯軍民進行莫斯科保衛戰的關鍵時刻,蘇聯方面得到瞭一份絕密情報:如果德軍攻下莫斯科,日本就要進攻蘇聯遠東。完全可以想象,這份情報對最高統帥斯大林的觸動有多大;自蘇德戰爭爆發以來,斯大林最擔心的就是蘇聯在東西兩線腹背受敵,此時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戰場上正節節推進,所以斯大林對於日本方面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極其敏感。

於是,斯大林又慌瞭,1941年11月12日,他第二次致電毛澤東,提出瞭在日本進攻蘇聯遠東地區的情況之下中共采取軍事行動的問題,斯大林希望中共方面派出一部分力量向長城內外方向發展。

除此之外,斯大林還通過共產國際向中共中央、毛澤東施加壓力,不斷要求毛澤東派遣部隊盡一切努力向日寇發動進攻,以配合蘇聯紅軍。

於是,在斯大林唱完紅臉後,共產國際領導人季米特洛夫接著就唱黑臉。1942年2月27日,季米特洛夫在共產國際書記處會議上不點名地批評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指望蘇聯勝利,卻又不積極開展軍事行動”。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你們都一心指望蘇聯,但絲毫不出工也不出力,怎麼著,想坐收漁人之利啊?

從這話可以看出來,季氏很生氣,後果似乎也很嚴重。

那麼,毛澤東該怎麼辦?

能怎麼辦?簡單,就兩個字:不辦!

因此,面對斯大林和共產國際的批評和壓力,毛澤東的態度十分堅決。他給蘇聯方面回電,就一句話:“1942年我軍的中心任務仍然是積蓄力量,恢復元氣,鞏固內部;而不是直接出兵援助蘇聯。”

可以想見,斯大林接到毛澤東的回電後,是多麼不爽,但又不能太生氣,畢竟,他現在正有求於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

3

果然,幾個月後,也就是1942年5月,隨著德國法西斯在蘇德戰場上發動夏季攻勢,對戰場南翼的蘇聯紅軍發動重點進攻,不僅突破瞭蘇軍在刻赤半島的防線,而且擊退瞭蘇軍在哈爾科夫的進攻。

恰在此時,蘇聯方面再次得到日軍向中蘇邊境秘密集結的情報,這使得斯大林更加緊張起來。

為此他授意蘇聯國防部起草電文,第三次向毛澤東連發兩封電報,要求“八路軍在日蘇戰爭發生時,派一部分正規軍開赴南滿,策應蘇軍,以牽制日軍”。

也許是覺得僅發電報,表達不瞭誠意,於是,斯大林又派弗拉季米洛夫帶著他的另一封電報,以共產國際駐中共中央聯絡員和塔斯社隨軍記者的雙重身份,立即飛往延安,面見毛澤東,督促派八路軍開赴南滿地區,配合蘇軍的行動。除此之外,蘇聯派駐延安的聯絡小組頻繁地就八路軍軍事行動的問題同中共中央進行磋商,並且派人前往晉察冀根據地實地考察八路軍活動的情況。

在此後的兩個多月裡,斯大林和蘇聯方面一再要求中國共產黨方面立即在軍事上采取行動,襲擊日軍,破壞交通線路,並且同國民黨蔣介石當局搞好關系。

斯大林這一系列動作,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日本進攻蘇聯的時候,中共能出兵援助,配合蘇聯紅軍作戰。

顯然,斯大林的要求是有點強人所難的,他隻是站在蘇聯利益的角度考慮問題,壓根不關心當時中國共產黨所面臨的困難。

可以說,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抗戰形式已經到瞭極其嚴峻的時刻——1,那時,蔣介石為防止共產黨力理壯大,已經發動瞭兩次反共高潮,最著名的就是“皖南事變”,讓新四軍的精銳喪失殆盡;2,日本法西斯一方面扶植汪偽政權,一方面改變對蔣介石的強硬政策,騰出手來把主要兵力用於對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3,蘇德戰爭爆發後,國內的反共頑固勢力更是肆無忌憚、變本加厲,國民黨頑固派不僅派重兵圍困我陜甘寧邊區,而且停發八路軍的軍餉、彈藥和被服等重要物資;4,根據地面臨嚴重又頻繁的自然災害。從1941年至1943年,抗日根據地出現大饑荒,根據地面積大幅縮小,人口由1億減少至5000萬以下,八路軍、新四軍由50萬減少到約40萬。

倘若斯大林當時哪怕稍稍關心一下共產黨當時面臨的困難,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我們出兵,更不會不顧事實地說什麼要和蔣介石搞好關系。是我們不想搞好關系嗎?

所以,面對斯大林這兩封電報,以及他所作的一系列指示,毛澤東的態度依舊十分堅決,明確表示:“一旦蘇日開戰,我們自然要配合蘇軍作戰,但這種配合必須是有計劃、有步驟的,而不是孤註一擲的。在目前形勢下,我們極端困難,八路軍的任務隻能是積蓄力量,鞏固內部,休養兵力,恢復元氣。這時要求八路軍打大規模的運動戰阻止敵人和牽制敵人是不切實際的。大動必傷元氣,於我於友均不利。”

一句話:我們可以牽制日軍,但要我們打運動戰,我們真愛莫能助。

4

1942年7月,希特勒再次糾集150萬兵力直逼蘇聯南部重鎮斯大林格勒,企圖切斷蘇聯南北水陸交通要道,截斷蘇聯紅軍的補給線,進而包抄莫斯科。德軍憑借數百輛坦克的沖鋒,上千架飛機的狂轟濫炸,於9月13日突破蘇軍的防線,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區,蘇聯形勢十分嚴峻。

此時,日本法西斯雖然忙於太平洋戰爭,但是關於日本在遠東配合德國進攻蘇聯的種種傳聞仍然不斷傳到斯大林耳裡。

當時正忙於指揮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斯大林,無法準確判斷這些消息的真實性。遠東地區的日軍一直是斯大林的一塊心病,為瞭以防萬一,在積極組織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同時,斯大林第四次致電毛澤東,要求出兵。

但是,鑒於前幾次見毛澤東無動於衷,這次,斯大林決定改變策略,答應給中國同志一點好處,即,提供武器。

他在電報中要求毛澤東:“抽調八路軍一兩個師的兵力到內蒙古和外蒙古交界地區,接受蘇聯方面提供的新式武器裝備。”

看到沒有,斯大林的表面意思是:我們蘇聯不是要你們中國同志出兵幫助,隻是希望你們來兩個師的兵力搬運武器。

什麼樣的武器,需要兩個師的兵力去搬?

毛澤東是何等聰明人物,一下就看出瞭斯大林心裡的小九九。

於是,他回復斯大林說:“武器,我們自然很需要,但調一兩個師的兵力通過蒙古草原到邊境去接受武器卻是不可想象的。敵人有空軍,在我們的部隊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就會被敵機消滅掉。這個方案難以實現。”

跟我們玩策略,你們老毛子還嫩瞭點。

5

見這招不行,斯大林並不甘心,過瞭一段時間,他第五次致電毛澤東,詢問“中共方面是否可以派出較小型的遊擊隊到滿蒙交界的地區輪番接受較小批量的武器,以加強抗敵力量”。

幾個師的兵力來不瞭,遊擊隊總行瞭吧,這真的是搬運武器,不騙你,中國同志!

但問題是,遊擊隊的命也是命啊,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跑去中蒙邊境,那不是送死嗎?

所以,毛澤東依舊否定瞭斯大林的這一方案。

6

我們已經五次拒絕瞭斯大林,按理說,他應該知難而退吧,應該體諒中國同志的難處瞭吧,但是,他沒有。

毛澤東的意志很堅定,斯大林同樣鍥而不舍。

從1942年11月開始,蘇聯紅軍開始對入侵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發起反攻,至1943年初已經完成瞭對德軍33萬人的包圍,決戰即將開始。為瞭在這個關鍵時刻穩住東線的日本軍隊,斯大林第六次致電毛澤東,建議毛澤東調若幹師團部署在長城內外一線,雖不是為瞭進行大的戰役,但也能牽制日軍的力量,或增加它的後顧之憂。

一看完電報後,毛澤東就猜測到瞭斯大林的意圖,說實話,斯大林如此三番五次地請求,毛澤東感覺再拒絕,就有點不近人情瞭,中國人本性善良,哪怕自己再有困難,但朋友有難,怎麼著也要幫助一下。

所以,這次毛澤東沒有再拒絕。但並不是直接出兵,而是牽制。

毛澤東命令羅瑞卿、楊成武以及呂正操等部部署在長城內外一線,準備伺機向東北地區滲透。

主席這一戰略部署,既避免瞭打草驚蛇,提前暴露自己的戰略意圖,又占據瞭長城沿線的重要戰略位置。

這樣一來,八路軍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進可以幫助蘇聯紅軍牽制華北等地的日寇,退可以依托長城沿線的晉察冀、晉綏等抗日根據地,避免我軍在戰鬥中受到不必要的損失,一舉兩得。

後來形勢的發展也充分證明瞭毛澤東這一決策的正確性、前瞻性,它為抗戰勝利後我軍迅速出兵東北做好瞭準備。

咱們這一舉動,確實牽制瞭日本。蘇聯那邊也加緊反攻,1943年2月2日,蘇聯紅軍全部殲滅斯大林格勒被圍德軍,取得瞭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

之後,蘇聯紅軍一路勢如破竹,而庫爾斯克戰役之後,蘇聯更是把希特勒推上瞭絕境。在遠東太平洋戰場,日軍節節敗退,根本無暇進攻蘇聯,斯大林的擔憂已經不成其為憂瞭!

之後,斯大林再也沒有發來電報。

7

在出兵援助蘇聯的問題上,毛澤東體現出瞭極強的自主性和民族性,雖然,他是共產黨員,是國際共產主義者,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瞭中國以及中國革命,是“堅定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統一的民族英雄”。

面對壓力和困難,毛澤東始終堅持從中國抗日戰爭的實際出發,從中國革命的長遠利益出發,堅持獨立自主,不為斯大林和共產國際的“指示”所左右。

這個時候,換瞭任何一個領導者,不說唯蘇聯馬首是瞻的王明、博古等人,哪怕是張聞天等領導人,面對斯大林一而再再而三的壓力,隻怕早就同意援蘇瞭,而以當時八路軍弱小的實力,一旦援蘇出兵,後果不堪設想。

但毛澤東以鋼鐵般的意志,頂住瞭斯大林的壓力。

而歷史的發展證明瞭毛澤東對這一問題的處理方法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