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氣溫可以說是大起大落,冷暖無常瞭。當然,暴風和暴雨也在冷暖之間影響著我們正常的生活。尤其是北方近來越來越頻繁的突然強降水,還有南方此次龍舟水一開始就放瞭大招,多地直接暴雨超警。
這一切的背後,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厄爾尼諾和拉尼娜。
可能對於拉尼娜來說,厄爾尼諾事件曾是過去一段時間的主角,其影響力之大,全球范圍內都廣泛關註。然而,隨著近期氣象數據的更新,一個明顯的趨勢正在浮現:厄爾尼諾的力量正在逐漸消退,而它的“對立面”——拉尼娜,似乎正悄然接近。
根據NOAA和OISSTv2的最新監測數據,過去一周內,厄爾尼諾現象的多個關鍵監測區域海溫距平值(SSTA)均呈現下降趨勢。特別是赤道中東太平洋地區,暖海溫的衰減速度明顯加快,甚至轉為偏冷狀態。
這一轉變標志著厄爾尼諾事件正走向尾聲,而拉尼娜現象則可能緊隨其後。
就在今年4月,根據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也就是NOAA公佈的數據,熱帶太平洋海面溫度比常年高出瞭0.8度,厄爾尼諾判定閾值是0.5度。這樣也就意味著雖然太平洋上水溫依舊偏高,但總趨勢已經開始更偏向中性。
厄爾尼諾的減弱,通常還會伴有大氣的變化,比如信風的減弱,雲量以及降水的增多等等。到瞭5月份,這個趨勢更加偏向平均水平。厄爾尼諾減弱的趨勢更偏中性。同時,在太平洋海面上,還有一個特殊現象,那就是有些海域出現瞭低於平均海面溫度的情況。很可能,這一趨勢在下面的兩個月還會加劇,進而整個進程由厄爾尼諾,加劇轉變成為拉尼娜。
正像是海洋的變化往往以大氣的變化為先導。當前,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表溫度和上層海洋熱含量均表現出顯著的偏冷趨勢。這背後的驅動力包括混合層暖水的減薄和冷性Kelvin波的東傳。這些現象不僅揭示瞭厄爾尼諾的衰退,更為拉尼娜的到來鋪平瞭道路。
可能這些年大傢都把關註的重心放在瞭厄爾尼諾上,實際上,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就像是影響太平洋上氣候的一對“雙胞胎”,一個溫暖如火,一個寒冷如冰。厄爾尼諾與拉尼娜之間的轉換,是太平洋大氣和海洋系統自然振蕩的直觀體現。
過去的歷史記錄顯示,厄爾尼諾事件之後,拉尼娜現象的出現並非是特例。特別是在強烈的厄爾尼諾之後,快速轉換為拉尼娜的事例更是屢見不鮮的。而我們現在正處於這樣的一個轉換關鍵時刻。
簡單來說,厄爾尼諾的存在,常會表現為我國南方多雨。今年剛好南方多雨,並且是特別多。這就從某種程度上說明,氣候模式已經開始瞭變化,厄爾尼諾現象開始減弱,畢竟兩種氣象模式的轉變之間,經常會伴隨著天氣的不穩定。
而這之後,則會存在更大的異常和不穩定。隨著暖水區的迅速衰減,強大的厄爾尼諾很可能在6月畫上句號。而在其後的季節裡,拉尼娜現象的可能性正迅速增加。根據NOAA的氣候預測,從北半球夏季後期到秋季前期,拉尼娜現象的發生概率已超過50%,這種發展至少會持續到初冬。
拉尼娜的到來將給全球氣候帶來顯著影響。它可能導致西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降雨增多,增加洪澇災害的風險;同時,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區可能面臨幹旱。此外,北美地區的冬季可能更為寒冷,南部地區的降雨量則可能減少。對於我國而言,拉尼娜可能導致南方冬季更冷,夏季臺風活動更活躍,而接下來的秋冬季節,很可能寒潮的頻率會明顯高於往年,同時南方不再多雨,而是走向缺雨幹旱的極端。
然而,氣候預測並非絕對。盡管科學傢們通過先進的氣象模型能夠較為準確地預測未來的氣候趨勢,但自然系統的復雜性使得預測結果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