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罐車混裝油事件背後,隱藏著怎樣的陰謀?這事還真跟美國有關

油罐車這事,某京報5月份就開始調查瞭,但直到7月份才報道出來,這中間足足隔瞭兩個月,對新聞業有點瞭解的人都清楚,新聞搶的就是時效,一篇報道放瞭兩個月才報道出來,是不是覺得怪異?

更怪異的是,某報明知道油罐車的去向,卻故意不報道,而且還遮擋瞭油罐車的車牌,反而將矛頭直指中儲糧。

怎麼樣,怪異吧?覺得怪異就對瞭。

有殖人曾說,外事不決怪美帝,還真別說,這事還真跟美帝有關。

我們先來看一個會議。

2024年1月18日,中國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華盛頓與美國農業部部長維爾薩克共同主持召開中美農業聯委會第七次會議,重啟中美農業合作機制。

是重啟,因為9年前,這樣的會議中斷瞭。

這次重啟的會議主要是談的是:慧型農業、糧食安全、民間交流、貿易便利化等。

為瞭表達誠意,中方在這次會議上,決定購買美國的大豆,但數量不多,隻有30萬噸。

中國是全球大豆的主要進口國,進口量占到瞭世界總體大豆產量的三分之一,而美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之一。

中國作為美國大豆最主要買方,顯然是美國農業產業的衣食父母,道理也簡單:因為中國對美國大豆的需求,直接影響著美國農民的收入,和美國農業出口的總體表現。

然而,近年來,由於中美貿易戰以及中美關系的磕磕碰碰,中國逐年減少瞭對美國大豆的采購,轉而換成瞭巴西,巴西成瞭目前中國最主要的大豆來源地。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在2023年9月1日開始的2023至2024銷售年度中,中國已經訂購2020萬噸美國大豆,這一數字比去年同期的2720萬噸,低瞭整整700萬噸,並不算是一個小數字。

這事一直讓美國很不爽。

所以,為瞭安撫美國,在這次會議上,中方決定增加30萬噸,這個數目很少,顯然也是中方的一個態度,就是:如果美國放棄打壓中國,我們可以增加采購量,否則,免談。

而美國對中方這一采購量是不滿的,認為買得太少,但他們又不可能放棄打壓中國的政策,因為打壓中國現在成瞭美國兩黨一致的國策。

美國既當又立,於是,決定搞事情。

所以,5月份,中國國內的媒體開始調查油罐車的事,矛頭直指中儲糧。那麼,當時這篇報道為什麼沒放出來呢?

道理也簡單,因為,6月份中美之間還有一次關於農業的圓桌會議。

2024年6月12日,以“糧食安全與農業合作”為主題的“2024年中美農業圓桌會議——智庫對話會”在京召開。

在這次會議上,美方還不死心,再次向中方要求增加大豆采購量,但被中方拒絕。

這讓美方的不滿達到極致。

於是,到瞭7月初,油罐車之事被某京報報道出來,事件開始發酵。一些水軍快速跟進興風作浪,要求外國資本進入中國糧食行業,更要求調查中儲糧的刑事責任。

一時間,中儲糧成瞭千夫所指、眾矢之的。

這件事引起瞭全國關註,因為某京報要的就是精準打擊,要打擊的就是社會痛點,那沒什麼比糧食安全更痛的痛點瞭。

這件事最終走向何處,不好妄斷,國傢層面已經聯合各部門組成調查組開始調查瞭,等後續公報吧。

補充材料——

中儲糧,全稱是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是經國務院批準組建的涉及國傢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大型重要骨幹企業。

中儲糧受國務院委托,具體負責中央儲備糧(含中央儲備油,下同)的經營管理,對中央儲備糧的總量、質量和儲存安全負總責,同時接受國傢委托執行糧油購銷調存等調控任務。集團公司在國傢宏觀調控和監督管理下,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集團公司主業范圍是:糧油倉儲、加工、貿易及物流,倉儲技術研究、服務。

(本文為一傢之言,提供一個視角,不一定正確,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