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所有的社會矛盾和難點問題幾乎都是從六七十年代遺留下來的

新中國成立即將步入75周年,在過去的七十五周年的時間裡,新中國從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成長為今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而單論工業生產能力,我們也已經早就達到瞭全球第一。

可盡管我們的祖國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但生活在現如今的人們依舊被很多問題所困擾。

貧富差距問題、就業問題、高房價問題、教育醫療成本過高等問題依舊困擾著現在當代的年輕人。

人們的物質生活有瞭大變樣,但是人們的幸福感卻沒有多大的提升,甚至還有人會懷念60-70年代的時候。

回顧我們過去所經歷的70多年的時間,民族自強與復興一直是新中國的主旋律。而冠以這個主旋律的關鍵詞就是現代化。

百年復興之夢——現代化

過去,由於舊中國沒有一個強大的工業底子與政治基礎,導致我們在近現代積貧積弱的面貌。

從辛亥革命開始我們就是在追求現代化,從最早的那些民族資本傢們高舉“實業救國”,到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再到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發展。我們始終一直都是在追求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傢。

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後,我們有瞭一個現代化的國傢,現代化的政府機構,現代化的制度和上層建築。

我們在制度上率先邁出瞭一步,用先進的思想來發展生產力。

但是由於我們落後世界上那些現代化的發達國傢太多,我們不可能亦步亦趨地將別的國傢工業化革命的路子再走一遍。

就像當年蘇聯為什麼叫中共“農民黨”一樣,中國的工業基礎太薄弱。想要快速地進入到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我們實在沒有這個基礎。

怎麼辦?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不能停止,追求民族復興的道路不能停止,世界局勢的波譎雲詭也不能容許我們停止,甚至我們還必須用最快的腳步走過西方百年工業的歷程。

為瞭完成這一切,我們一直以來強調的就是兩個方法,就是制度創新與改革。

兩個詞其實可以理解為就是在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地優化上層建築與優化過程,這樣就可以少走彎路,甚至“走近路”。

然而,制度改革與創新又何嘗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嘗試,一旦走錯,同樣會讓我們繞很大的彎路。

甚至有些問題當時並不能得以體現,在經歷漫長的歲月沉淀之後集中爆發。

我國工業發展的不平衡與改革開放之後的產業集群

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因為在上世紀60-70年代時缺失的短板所註定的,在過去很早以前就已經埋下瞭伏筆。

我們國傢最早引入的工業化是得益於朝鮮戰爭期間蘇聯對中國的工業輸出。

往後在蘇聯工業輸入的加持下,我們完成瞭最早的工業化進程。

但是這樣的工業化本身就有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國傢的工業過分集中在重農業領域,尤其是在軍工上。而我們國傢的輕工業卻很落後。

這就是為什麼60年代時候我們能夠完成兩彈一星,能夠制造飛機大炮導彈,但城市居民卻連“的確良”都穿不起,雖然有現代化的農機設備,卻也因為缺少化肥而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原因。

後來毛主席在“文革”後期提出“四三方案”從外國引進化工設備等,就是想要解決掉我們國傢工業發展不平衡的短板。

但是這樣的引進並不能解決根本上的問題,一到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國傢這種短板就明顯體現出來。

特別是在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我們國傢很多工廠在輕工業上就是因為落後於外資轉移的產業而倒閉,隻有少數的工廠還能依靠“三來一補”做代工而存活。

但是這些不健康的企業一到90年代就撐不下去瞭,大量的工廠倒閉就帶來瞭大量的失業潮,國傢用政府補貼的形式為下崗工人和倒閉企業兜底,這又無形中增加瞭財政的負擔。最終形成瞭巨大的財政赤字。

分稅制改革解決瞭財政壓力問題,地方政府通過出讓土地來追求增長。

各地政府都在吃房地產的紅利,導致我國的房地產迎來瞭近30年的高歌猛進,也因此帶來瞭高房價的問題。

與房地產所相伴的,就是城市化。

沒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房地產的高歌猛進,而城市化卻又帶來瞭另外的問題。

那就是農村人口在城市裡面的就業問題以及貧富差距的問題。

產業升級的陣痛與全球化經濟體系中地位的改變刻不容緩

提到失業,就離不開兩個關鍵詞,一是“產業升級”,另一個就是“貿易戰”。

從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與世界上的產油大國之間達成瞭石油-美元體系,一次代替瞭二戰後一直到70年代期間的美元黃金體系,維持住瞭美元作為世界結算貨幣的霸權。

有瞭美元霸權的背書,美國很自然地就走上瞭現代金融為引領的現代金融體系強國。但是這種強大是有代價的,那就是自身產業的空心化。

幸得此時,我們迎來瞭改革開放,於是我們開始接受外資的產業轉移,從過去的三來一補,到後來的世界工廠,我們一直通過低端制造業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以此來維持我們的高增長。

但是這樣的高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問題就是我們會被“定”在低端制造業中走不出來,並且永遠處於“微笑曲線”的最低端。

但為瞭維持就業和經濟增長,我們也隻能是安安穩穩地保持著這樣的局面,因為改革一定會付出代價與陣痛,並且以當時我國在高端制造業領域的競爭力,完全不足以支撐我們這樣的改革。

而後來,貿易戰的到來逼著我們改革。十年貿易戰,我們打出瞭中國通信行業的崛起,打出瞭中國電動汽車、光伏制造等行業的一個又一個的獨角獸企業。

但是我們的低端制造業卻受到瞭嚴重的沖擊,大多數人因此導致瞭失業。

當東南沿海不再需要這樣多的輕工業產業工人的時候,這些人將何去何從。

勞動密集型企業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面為我們解決的就業問題,如今再次卷土重來,即便是我們及時調整,也會有很大一部分人的人生會因為難以“掉頭”而陷入困頓。

很多在廠裡面做瞭幹瞭一輩子的輕工業的線上工人,現在想要改行談何容易。

不進行產業升級我們在貿易戰中死路一條,進行產業升級又會帶來嚴重的失業問題,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我們也隻能選擇產業升級,不向美國進行妥協。

幸運的是,在產業升級中,失業問題影響最大的一部分人是農民。

農民有土有地,隻要地裡面還能長得出糧食莊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沖掉就業對於這部分“農民工”的影響。

農民無法進城打工,那就回鄉種地。農村有田有土,總比在城市裡面像是一葉浮萍的強。

可是想要勸在城市中失業的農民工朋友們回到農村發展,這談何容易。

這裡又要回到文章前面所提到的那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曾經一以貫之的“城市化”。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將“城市化”視作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準,城市化也成為瞭各級政府的政績標桿。

“城市化”≠現代化

但是過度的城市化,推高瞭房價,推高瞭教育醫療成本。

很多大學生由於要讀書將戶口遷入城市,一到畢業就成為現代的“無產階級”。曾經一個大傢為瞭一個城市戶口擠破頭,現如今城市戶口拿在手上卻形如一葉浮萍,居無定所。

難道城市化就是將農民趕到城市裡面來流浪?

很多接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謀生能力的農村人口進城,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廠裡面打螺絲,或者是從事城市裡面的低端服務業謀生,一旦這條路被堵死,那麼留在大城市裡面餓飯,就隻能是這般農民工兄弟的出路。

因此我們應該反思,我們曾經一直以來效仿西方發達國傢所奉行的那套城市化的道路是否正確。

其實我們國傢一直以來“城鎮化”與“城市化”這兩個概念就是並列出現的。

國傢按照“城鎮化”的指導思想,我國一直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限制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優先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鼓勵就地城鎮化,以此來防止所謂的“大城市病”發生。

但是我們那些所謂的海歸精英、各級政府的領導人,一味地就是強調“城市化”。

強調在過去發達國傢的發展經驗中,城市化所帶來的那些優勢,就業機會、收入水平、生活條件、公共服務、社會交往,公共基礎設施、產業聚集效應、就業機會高等等。

這些優勢固然存在,但是可惡的就是這些精英專傢們隻強調大城市的優勢而忽略瞭我們國傢的客觀現實。作為一個人口超過十四億的大國,大量的人口湧入城市,導致的不是城市化,而是“過度城市化”。

人口全部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導致教育、醫療、居住各方面成本的水漲船高,而企業也在大城市的虹吸效應之下不斷地向大城市聚集。

在人口大量聚集的大城市,有人因為制度優勢而受益,就會有人承擔制度成本與風險。有錢人能夠在大城市完成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的轉化,實業傢漸漸地變成投資人。

而那些在城市打工的人群,在面臨巨大競爭壓力和有限的收益的同時還要為大城市的高房價,醫療、教育的高成本來買單。

看著大城市是要比農村賺得多,但是在拋去各項必需的生活成本之後卻所剩無幾。

正因如此,才形成瞭在大城市集中爆發的各種貧富差距造成的社會問題。

大傢夠看出瞭大城市有“病”卻還是隻能亦步亦趨地朝著大城市走。

甚至很多農村傢庭以子女在大城市工作為榮,也不管到底是在大城市做些什麼。

農村居民在提到自己的兒女在大城市工作,享受著街坊鄰裡羨慕的目光,而城市裡面工作的兒女卻在上演著悲歡離合。

一首《廣東十年》唱哭瞭多少人,這難道不是我們在過度追求城市化的道路上所付出的代價嗎?

好在我們現在開始已經開始正視這個問題,還是提倡打造新型的縣域經濟,鼓勵年輕人回鄉創業,不再為那種幾乎變態的城市化浪費自己的青春,不在為大城市的醫療、就業、房地產“抬轎子”。

自從我們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之後,我們實際上就是在告別我們過去照著西方國傢城市化的道路亦步亦趨的老路。

事實證明,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圍繞著西方國傢的發展標準和話語體系,註定瞭我們今天中國的各種矛盾。

這些矛盾從我們照著西方國傢發展的道路前行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註定,逝世後反思我們過去的理念與觀點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