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支紅軍:拒絕改編為八路軍,殺害省委書記,最終走向覆滅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上午,我黨就發出瞭第一份抗日宣言“九一九宣言”。這也是中國第一份抗日宣言,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第一份宣言。

我黨第一時間看到瞭日本的侵略本質,並為挽救民族危亡,維護中華民族最根本利益,對其予以瞭猛烈的抨擊和揭露。但走到聯合全國力量抗日的這一步,卻走瞭將近6年。

1937年,日本開始瞭全面侵華,國共兩黨達成協議,進入瞭第二次合作時期。

也是在這個時候,紅軍接受瞭改編,其中,主力紅軍改編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其他地區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按理說,在1937年年底,紅軍改編工作完成的時候,“紅軍”也就退出瞭我國的歷史舞臺。

然而,在我黨我軍的革命鬥爭史上,最後一支紅軍——和抗日先遣隊紅十軍團息息相關的、由文官楊文瀚帶領的地方遊擊大隊卻是消失在1943年的年底。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抗日先遣隊的由來和行動

九一八事變之後,我黨立即發出瞭抗日宣言,主張北上抗日。

但當時的國民政府,或者說蔣介石政府卻頑固地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變”,一面對日軍妥協退讓,一面加緊鎮壓我黨發起的工農武裝革命,使得我黨疲於展開反“圍剿”作戰,難以抽身更好地應對越來越嚴重的民族危機。

隻是,在蔣介石糾集100萬軍隊,向我革命根據地發起第五次“圍剿”的數個月後,少有人關註到的是,我黨抽調瞭主力紅軍一部,組建瞭一支特別的隊伍——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

這支先遣隊是由紅七軍團及其所轄第十九師改編而成,對內仍稱紅七軍團。

中共中央在原先4000餘人的基礎上為其補充瞭2000名兵員,整編為3個師,原先的軍團長尋淮州、政治委員樂少華、政治部主任劉英保持職務不變,繼續擔負領導職責。

值得提到的是,該軍團的參謀長是粟裕,另派有隨軍中央代表曾洪易。

中共中央決定組建先遣隊,其實主要有兩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著眼於當下反“圍剿”作戰的需要,中共中央希望先遣隊北上行進至敵人虛弱的後方,也即閩浙贛邊區創建新的蘇維埃區域,通過牽制敵人來減輕中央根據地的壓力。

第二個目的則是著眼於未來。我黨深知日本侵略的本質,始終不忘抗日的宣言,中共中央要先遣隊北上後,在敵人後方大力宣傳抗日理念,宣傳我黨反對內戰、要求聯合起來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張。

正是懷揣著這樣重大的兩個任務,先遣隊開始瞭北上。

不難想象,先遣隊的動靜難以逃過敵人的偵察。

在察覺到異常的不久後,敵人也開始瞭企圖消滅先遣隊的行動。

為瞭擺脫敵人,先遣隊,或者說紅七軍團的軍團領導們一直認為應該不去贛東北,而應該往贛南,為達到皖南,決定就地和地方黨一起開展遊擊戰擴大皖贛蘇區。

他們的這一意見得到瞭中央的復電同意。

這就有瞭紅七軍團作為先遣隊,和閩浙贛軍區的紅十軍展開聯合作戰的發展。

而紅七軍團和紅十軍,就是紅十軍團的前身。二者在1934年合編成為紅十軍團。

紅十軍團的組建和發展

紅十軍團的組建,是我黨我軍高舉北上抗日旗幟、集中力量應戰日寇的一個必然結果,也是我黨我軍保衛老蘇區、出擊浙皖邊創建新蘇區的一個有力保障。

紅十軍團是在1934年11月組建,它其實是紅七軍團和閩浙贛軍區的紅十軍合編而成。

其中,原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劉疇西走馬上任成為紅十軍團團長,原七軍團政委樂少華則出任政委一職。

紅十軍團下轄第十九師,第二十師,是原紅七軍團、原紅十軍整編而成。

劉疇西、樂少華分別兼任第二十師師長、政委的職務,第十九師則由尋淮州、聶洪均、劉英分別任師長、政委和政治部主任。

在紅十軍團宣佈成立的近一個月前,因為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失敗,中共中央已率中央蘇區紅軍踏上瞭長征之路。

留守大後方的有剛在中央蘇區成立的中央分局和中央軍區,其中,蘇維埃政府主席兼軍區司令員被確定為方志敏,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為曾洪易,粟裕也調任為軍區參謀長。

值得提到的是,此前的紅七軍團作為先遣隊,在這之後直屬中央軍區指揮。

這也意味著,由紅七軍團和紅十軍合編而成的紅十軍團也直屬中央軍區指揮。

於是,合編工作完成後,接中央軍區電令,紅十軍團開始轉戰皖南,方志敏為主席,隨十軍團行動。

面對敵人的強勢追擊,紅十軍團首戰失利,且迎來瞭巨大損失。

第十九師師長尋淮州負重傷犧牲,團長黃英特陣亡,十九師傷亡人數超過瞭300人。

這之後,紅十軍團又與敵人展開瞭大小戰鬥10餘次,因兵力、武裝差距甚大,勝少輸多,隻能掩護退卻,陷入瞭十分被動的局面。

數個月後,1935年1月,紅十軍團遭到國民黨軍圍攻,突圍失敗,主席方志敏被捕犧牲,關鍵時刻是粟裕率800多名紅軍將士突圍,轉移至浙南開展遊擊鬥爭。

正是紅十軍團的剩餘兵員,在之後6個月的時間裡轉戰閩、浙、贛、皖多個省份,一次又一次沖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並且牽制瞭敵人十幾萬軍隊,才為中央蘇區減輕瞭壓力,為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進行瞭策應。

然而,敵我力量懸殊是一個始終橫亙在我軍頭上的尤關勝負、尤關生死的大難題,紅十軍團的遊擊作戰最終也歸於失敗,許多年輕的紅軍將士也為此獻出瞭寶貴的生命。

文官挑大梁,因錯誤決斷走向覆滅

方志敏作為主席率領的紅十軍團在1935年1月幾乎損失殆盡,留守江西、等候紅十軍團回師的蘇區閩浙贛省委輾轉聽聞這一噩耗後,為瞭革命,果斷調整行動,決定分散成三部分開展遊擊戰。

時任蘇區葛源區委書記的楊文瀚就在其中。

紅軍留守遊擊隊的領導層由省委幹部組成,此前他們並沒有過軍事鬥爭經驗,後來難以避免地迎來瞭一敗再敗的覆亡危局。

正是這樣的發展,將楊文瀚這個宣傳幹部推上瞭戰鬥一線,並讓這個文官在後來挑起瞭大梁。

楊文瀚也沒有過軍事鬥爭經驗,但危急關頭,他卻展露瞭驚人的軍事才幹,竟讓這支隻剩30多人的遊擊大隊傳出瞭威名,得以在之後長達一年的時間裡孤軍作戰而仍有餘力。

然而,孤軍作戰的另一面是信息的完全閉塞。

楊文瀚習慣瞭同國民黨的敵我鬥爭,1937年下半年突聞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陜北的紅軍主力願意接受改編,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懷疑,第二反應就是抗拒。

再加上,此前因為與國民黨軍作戰而犧牲的方志敏是楊文瀚的偶像,作為方志敏的忠實仰慕者,他難以擺脫對國民黨的仇恨情緒,以至於不管上級如何作他的思想工作,他都拒絕改編。

其實,期間,為瞭抗日大業,楊文瀚有過唯一一次動搖。

他同意下山與國民黨軍隊談判,怎料卻在半途遭到國民黨軍的伏擊,損失瞭十幾名遊擊隊員。

至此,楊文瀚仇恨國民黨的情緒更烈,竟到瞭殺害中共南方局派往其守地傳達黨的新政策和指示的工作人員。

由皖贛特委安排上山做動員工作的縣委書記李春望和兩位區委書記就是被楊文瀚所殺。

甚至,楊文瀚的老上級、省委書記關英受中共東南分局囑托,去做楊文瀚的思想工作,也被楊文瀚殺害瞭。

那個時候,紅軍大部隊已經接受改編,成為瞭八路軍、新四軍,楊文瀚領導的遊擊大隊成為最後一支紅軍。

楊文瀚犯下大錯,本就和組織離心,又因一直武裝對抗國民黨軍,致使國民黨軍對此生出“動用武力徹底清剿”之心。

楊文瀚帶領的不足500人遊擊大隊也就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陷入瞭空前危局。

在駐地吃住無著落的情況下,之後四年多的時間,楊文瀚都帶著遊擊大隊在皖贛邊界輾轉遊擊,卻始終無法立足,不得不在1942年又返回瞭此前的駐地。

但就在返回的半年後,他們找到瞭國民黨軍的伏擊,損失慘重,到瞭兵力隻剩20餘人的地步。

僥幸突圍的楊文瀚在之後更名換姓,致力於收集槍支和人員“東山再起”。

但1943年,就在他前往一地買槍時,就被當地的國民黨鄉丁所發現,後者向上舉報瞭他的行蹤,並趕在國民黨軍到來前攔住瞭他的去路。

最後,楊文瀚被槍殺,最後一支紅軍也迎來瞭覆滅的結局。

毛劍傑. 最後一支紅軍遊擊隊是如何消失的? [J]. 黨的生活(黑龍江), 2015, (02): 42-43.

《中國共產黨安徽歷史 第1卷 1923-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