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6月,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接到通知,令其派兩名代表到上海參加中共一大,武漢派出的代表是董必武與陳潭秋,這次會議上,35歲的董必武與比自己小7歲的毛主席相識,結下深厚的情誼,並伴隨終生。
二十八年後,參加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隻有毛主席與董必武登上瞭天安門城樓,見證瞭共和國的誕生,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中共元老董必武的故事。
董必武是湖北紅安人,生於1886年,原名董賢琮。
董必武的父親是私塾的教書先生,在傢庭環境的影響下,董必武接受瞭良好的啟蒙教育,18歲就考中瞭秀才,由此可見,董必武的學識是非常淵博的,然而,董必武對清王朝的封建腐敗深惡痛絕,主動放棄鄉試的機會,擺脫瞭封建科舉制度的羈絆。
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聲響徹武漢三鎮,聽到這個消息,董必武非常激動,當即剪掉頭上的辮子,投入到革命的隊伍中,並加入中國同盟會,董必武認為革命必須要有武裝才行,於是以自己的號 “璧伍”的諧音“必武”為名。
辛亥革命之後,董必武感覺非常苦悶,意識到資本主義道路似乎在中國行不通,於是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之路,在日本留學期間,董必武接觸到馬克思主義,逐漸向共產主義靠攏。
1921年7月,董必武與陳潭秋前往上海參加中共一大,這次會議上,董必武等人起草瞭黨的綱領和工作計劃。
此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開展合作,共同進行北伐戰爭,可是就在北伐取得重大成果之際,蔣介石卻背叛瞭革命,全國革命形勢急轉直下,董必武對國民黨背信棄義的行為非常不滿,聯合宋慶齡等人發表《中央委員宣言》,對蔣介石背道而馳的行為進行痛斥。
1934年,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央紅軍開始進行長征,董必武與一些年齡較大的老同志編入中央紅軍第二縱隊的幹部團,隨大部隊進行戰略轉移,長征路上,不僅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遭受敵人的圍追堵截,董必武憑借頑強的毅力,爬雪山,過草地,最終到達陜北,隨即被任命為中央黨校校長。
此後,經過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最終迎來瞭共和國的誕生,董必武不僅成為這一切的見證者,還作出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比如說,抗戰勝利後,成立瞭一個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即聯合國,在我黨的爭取下,國民政府同意董必武作為解放區代表參加聯合國成立大會,董必武用毛筆蒼勁地在《聯合國憲章》上簽上瞭自己的名字。
新中國成立後,董必武先是擔任政務院副總理、政協副主席等職務,於1954年當選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1959年,董必武當選為國傢副主席,一直做瞭16年的副主席,還在1972年代理國傢主席。
雖然身居高位,但董必武從來不為傢人謀取私利,有傢鄉的親戚到北京找他幫忙,都被董必武拒絕,並進行瞭批評:
“除瞭法律規定的職權外,任何人沒有特權。在你的思想中對這點似乎還不很清楚。”
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已經90歲高齡的董必武堅持參加會議,並當選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1975年3月5日是董必武的90歲(虛歲)生日,他詩興大發,寫下一首《九十初度》:
九十光陰瞬息過,吾生多難感蹉跎。五朝敝政皆親歷,一代新規要漸磨。徹底革心兼革面,隨人治嶺與治河。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
1975年4月2日,董必武病逝,中央下令天安門廣場降半旗致哀,以悼念這位為革命與建設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老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