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變草原,怎麼救回來?-川江千裡行

遠眺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日幹喬濕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草地,置身其中,每次落腳腳邊都會迸起一串水珠。“這裡曾是紅軍長征途中最悲壯、最艱難、非戰鬥減員最多的區域,水很深。但由於過度放牧、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濕地逐漸變成瞭草地。” 紅原縣嘎曲國傢濕地公園副局長依雲卓瑪講起日幹喬濕地這些年的變化。

日幹喬濕地內,綠意盎然。 任靖 攝

日幹喬濕地是若爾蓋濕地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黃河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對涵養黃河上遊水源、調節中下遊水資源平衡有著重要作用。日幹喬濕地變為草原無疑削弱瞭其原有的調蓄功能。

這樣的變化在紅原縣並非個例。為瞭讓濕地恢復原有的樣子,發揮應有的作用,築牢黃河上遊生態屏障,紅原縣累計投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資金20790萬元對濕地、流域生態環境進行系統整治和修復,在黃河幹支流組織實施若爾蓋水源涵養能力提升工程(紅原部分)和紅原縣蓄水保濕工程。

日幹喬濕地內,一座小型生態壩拔地而起,將水牢牢鎖住。據測算,通過該項工程,地下水位將提升15厘米,面積增加30%,日幹喬恢復沼澤濕地水域面積200公頃,修復退化濕地面積1950公頃,蓄水140萬立方米。

同時,日幹喬濕地水源涵養能力提升工程配套濕地監測設備,采取人工實地調查和無人機遙感技術結合的手段對濕地信息進行采集,基於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采集到的數據整合分析,自動生成目標區域的濕地圖像,能夠全面瞭解監測區濕地動態,為各項工作開展帶來充分依據。

不僅如此,紅原縣對包括日幹喬濕地在內的多個濕地中共建成生態蓄水壩2座,微型壩155個,修復濕地面積5850畝。恢復後的濕地每年向黃河註入140萬立方的水量,水鳥等野生動植物增加20餘種。

“現在濕地裡的水比之前多瞭很多。”澤讓甲是土生土長的紅原人,自小在濕地邊長大的他,曾一度因濕地內的水越來越少而惋惜。所以,59歲的他選擇成為一名護林員,在濕地內巡護,及時制止違規占用濕地、違規放牧的行為。

設立護林員是紅原縣護濕護河的重要舉措之一。紅原縣高度重視草林長制網格工作,通過設立縣、鄉(鎮)、村三級草(林)長制和“一長三員”組織體系,明確各級黨政領導幹部保護發展森林草原濕地資源的目標責任。全縣已設置縣、鄉(鎮)、村三級草(林)長168名、村級監督員35名、警員35名,累計聘請天保護林員99名和生態管護員314名,開展林、草、濕資源巡護,形成瞭“全域覆蓋、網格管理”的責任體系。

多措並舉之下,紅原縣濕地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黃河上遊生態持續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