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阿壩州:強化上遊意識,擔當上遊責任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賈偉

四川是黃河上遊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屏障。黃河在四川流經兩州五縣,其中松潘縣、若爾蓋縣、阿壩縣、紅原縣四縣均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阿壩州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境內有174公裡黃河幹流,占黃河幹流總長度的3.18%,每年補水量占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的7.59%。

築牢上遊生態屏障,守護黃河長久安瀾。新時代以來,阿壩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強化“上遊意識”,擔當“上遊責任”,深入推動生態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

近日,《民生周刊》記者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的“川江千裡行(黃河流域)”采訪團,赴阿壩州深入采訪,走訪松潘縣、若爾蓋縣、阿壩縣、紅原縣,實地探訪阿壩州推動生態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及顯著成效。

▲若爾蓋花湖濕地的黑頸鶴

修復濕地生態,今日若爾蓋如詩如畫

8月的若爾蓋縣花湖濕地,如詩如畫,令人陶醉。行走其中,處處皆景—“鳥在天上飛、魚在水中遊、花在湖中生”。

“看,這就是黑頸鶴,它是世界上唯一生長在高原的鶴類,因其稀有,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當地工作人員納麼玖向記者介紹。

納麼玖是個80後藏族小夥,已在花湖濕地工作11年。他熱愛攝影,沒事的時候就拿著照相機,給棲息在這裡的黑頸鶴拍照。

他向記者展示自己拍攝的照片。照片中,黑頸鶴時而追逐嬉戲,時而悠閑散步,時而展翅飛翔……

作為生態環境的指示性物種,黑頸鶴對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要求極高,一旦棲息地遭到破壞便會放棄,不再越冬棲息。

近年來,隨著若爾蓋濕地保護區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黑頸鶴數量從2010年的1000隻左右增長到現在的2000隻以上。此外,還有彩嬛、東方白鸛、花臉鴨、蓑羽鶴、大杓鷸等新增珍稀鳥類陸續出現,以及高原鰍、羽葉點地梅等多種野生動植物,共計599種,在此繁衍生息。

花湖豐富的動植物種類,形成瞭優美的高原濕地風光和絕佳的生態科普教育基地,成為展示若爾蓋高原濕地生態文明的最佳平臺,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傢級高寒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花湖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分佈最集中、保存較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澤,碳儲量達16.10公斤/平方米,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儲存碳匯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作為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區,花湖每年為黃河補水量達44億立方米左右,占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7.58%,是名副其實的黃河天然蓄水池,擔負著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的重任。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為瞭發展畜牧業,開展“開溝排水”“向濕地要草地”等工程,導致濕地退化嚴重、水域面積縮小,花湖一度萎縮至215公頃。

修復濕地,刻不容緩。

2010年起,當地開始實施花湖濕地修復試點工程:沿著花湖出水口,修建生態堤壩。給生態核心區牧民發放禁牧、限牧生態補償。嚴禁在保護區開采泥炭、建設旅遊設施。加強對濕地保護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宣傳。聘用濕地生態管護員,推動花湖濕地生態全方位保護。

阿壩州先後制定出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濕地保護條例》等6部涉林草地方法規,制定草原濕地保護巡護等配套制度,全面推行林(草)長制,3720名林(草)長巡林履職,2.3萬餘名生態公益性崗位人員,長期駐紮一線,有效保護天然草原4718萬畝、濕地884萬畝,將草原濕地保護情況納入績效考核體系,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如今,花湖湖面擴大至原來的3倍,豐水期面積達1311公頃,枯水期面積為650公頃,恢復花湖及周邊沼澤濕地892公頃。

▲“黃河護河隊”隊長作瑪木在介紹河岸治理情況。(圖/賈偉)

守護一江清水,齊心協力保護母親河

“萬涓成水匯大川,千轉百回出險灘。滔滔長流濟斯民,力發黃河第一灣。”

站在若爾蓋縣唐克鎮和轄曼鎮交界的洛華灣處,隻見滔滔河水奔湧而來,河道岸邊水草豐茂,遠處成群犛牛河邊飲水。在這裡,黃河拐瞭一個180度的大彎,形成瞭壯美的黃河九曲第一灣。

若爾蓋縣副縣長楊勇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幹支流協同治理,現在已經建起一道長長的生態護坡,岸線侵蝕情況發生瞭很大改觀。

“要是沒有修築堤壩,任由河水沖刷,沿岸道路就會沖塌,嚴重影響沿岸群眾生產生活。”楊勇介紹,在此之前,這個拐彎處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向四川一邊侵蝕,造成草場面積減少,河水卷走泥沙。現在,新築的堤壩大大降低瞭河水的沖刷力度,保護瞭河岸安全。

2022年,當地啟動實施黃河幹流若爾蓋段應急處置工程,這也是四川在黃河幹流啟動實施的第一個生態護岸工程。

整個工程治理河長5.06公裡,采用“格賓石籠護坡+拋石護腳”設計。圍繞“防洪治理、生態修復、旅遊觀光”3個重點,新改建瞭旅遊觀廊道、挑臺、平臺等,實現水利工程與生態治理工程、草原畜牧業及旅遊文化業有機融合,為後續黃河幹流四川段治理積累瞭經驗、奠定瞭基礎。

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工程完工後,每年可減少河岸坍塌2至4米,保護1.5萬平方米的天然草場不受侵蝕。此外,黃河在這一帶的含沙量從每立方米1.4千克減少到每立方米0.3千克。

為保護好黃河上遊水生態環境,近年來,阿壩州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緊緊圍繞實抓水資源保護、緊抓水域岸線管理保護、狠抓水環境治理、強抓水生態修復4個方面統籌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目標。

2013年以來,阿壩州新建堤防、護岸長度272.9公裡,全州縣城所在地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及以上;2013年以來累計完成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796平方公裡,2023年全州水土保持率達88.48%,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

2021年5月,四川首支“黃河護河隊”在若爾蓋縣成立。這支由周圍牧區50名藏族小夥組成的護河隊,主要職責是對全縣境內的73條河流、6個湖泊和3個濕地的保護區進行巡護,特別是河岸的垃圾清理及對非法捕魚、亂排亂放等問題進行排查。

看到傢鄉生態環境一天比一天好,隊長作瑪木高興地說:“大傢保護黃河的意識提高瞭,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撿垃圾、保護生態環境的隊伍,大傢一起努力,共同保護好我們的母親河。”

▲若爾蓋花湖濕地,遊客絡繹不絕。(圖/賈偉)

堅持系統治理,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

從若爾蓋縣城出發,一路向東南,驅車3個多小時,記者來到阿壩縣賈曲河賈柯牧場段。

阿壩縣境內黃河流域面積3476.2平方公裡,有賈曲、夏榮曲等一級支流6條,是典型的高原遊蕩型河流。這裡水流分散,左右搖擺,河道兩岸均為土質邊坡,經洪水沖刷導致岸坡垮塌、草場退化、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阿壩縣水務服務中心副主任李銳介紹,此前,沿岸坡坍塌造成草場、牧場面積急劇減少,沿岸村莊、道路、通信線路等基礎設施安全隱患頻發。

黃河流域保護法及黃河流域發展綱要頒佈實施後,阿壩縣抓住機遇,實施瞭賈曲河賈柯牧場防洪治理工程,投資1246萬元,綜合治理河道3公裡,左右兩岸新建生態護岸5.375公裡,采用生態袋裝填有機土碼放的方式進行固岸護坡。

阿壩縣副縣長唐建勇表示,項目實施後,發揮瞭四方面的顯著作用:一是穩定岸坡,提高河道行洪及抗洪能力;二是引水歸槽,如遇洪水,流態會更加平順,從而減少岸坡淘刷;三是阻擋泥沙下河,有效減少水沙比,改善水生態環境;四是減少水土流失,確保黃河上遊一江清水向東流。

目前,黃河幹支流生態防護帶建設順利推進,截至去年,共完成生態防護帶總長度741.5公裡。黃河流域阿壩段共有3個國考斷面、3個省考斷面,其中1個達到Ⅰ類,3個達到Ⅱ類,2個達到Ⅲ類,優良率達100%。

這裡生態治理的另一個重點是沙化治理。

土地沙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氣候變暖、沼澤疏幹、人為因素、鼠蟲危害等因素,都是草原沙化形成的原因。

對此,阿壩州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2012年以來,沙化治理及鞏固提升130萬畝,濕地修復31萬畝。

在紅原縣瓦切鎮德香村治沙點,記者看到,成片的草地和高山柳沙障幾乎鋪滿沙地,成片裸露在外的沙地正在大幅減少。

2008年省級防沙治沙工程實施前,德香村沙化草原面積為3.6萬畝,占全村天然草場的11.7%,涉及56戶牧戶,是全縣防沙治沙試點工程開展以來的重點區域。

紅原縣林業和草原局工作人員楊永嬌說,在沙化治理中,當地根據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等不同類型,以及重度、中度、輕度不同程度的沙化土地,分別采取不同治理模式進行沙化土地治理。采用林草植被恢復、土壤改良、鼠害防治、人工管護等手段,綜合運用林業措施、牧業措施和水利措施,因地制宜進行沙化土地綜合治理。

“防沙治沙工程實施以來,德香村共有1100餘人次參與項目實施和後期管護,治理區原住民戶均獲得勞務收入3萬元以上,群眾參與治沙的積極性高,推動瞭沙化治理區牧民群眾由‘草原放牧人’向‘生態治理者’轉變,為防沙治沙工作開展奠定瞭良好群眾基礎。”紅原縣生態環境局局長薑劍補充道。

通過治理,德香村重度、中度沙化土地明顯減少。全國第六次沙化土地監測初步數據顯示,全村沙化土地面積由原來的3.6萬畝減至2.2萬畝,減少1.4萬畝,治理區林草植被蓋度從治理前的不足10%增加到目前的60%以上,沙化治理區植物種類也由7種提高到20種以上。

▲阿壩縣青稞現代農業園區試驗(圖/賈偉)

發揮生態優勢,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

生態環境好瞭,如何將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近年來,阿壩州積極探索實踐路徑,緊扣構建“三地共建、五業同優”產業新體系,積極培育“6+N”高原特色農牧業產業新體系、“5+N”生態工業產業新體系、“1+6”現代服務業產業新體系,加快構建國際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現代高原特色農牧業基地、國傢級清潔能源基地。

同時,以“生態理念、健康品質、農業增效”為目標,建設生態農牧業基地,推進有機、綠色認證,發展現代農牧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生產基地化、標準化、組織化水平;農產品、中藏醫藥等新興綠色加工業健康發展,水電傳統產業不斷壯大,綠色載能企業技改升級步伐加快,一批循環項目建成投產。

在阿壩縣青稞現代農業園區試驗田,經過改良的青稞綠意盎然,長勢正旺。園區推行“龍頭企業+核心區+合作社+農戶”“土地流轉+優先雇傭”模式,完善“種、產、供、銷”聯農帶農機制,輻射帶動8個鄉(鎮)、41175名群眾增收。

阿壩縣以建設“高原糧倉”為目標,以建設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的農業園區為重點,建成集品種培優、產品加工、科技示范、體驗觀光、助農增收於一體的四川省級五星級青稞現代農業園區。通過以“點”帶“面”,示范引領特色生態農業發展,促進農牧民群眾轉產轉業、增收致富,推進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生態環境的改善也為旅遊業發展提供瞭良好條件,吸引全國各地遊客紛至沓來。紅色遊、研學遊、自駕遊、避暑遊等旅遊產品,正在成為當地推動旅遊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加快推進全域旅遊,全力打造特色產品。阿壩州先後建成雅克大道、黃河風景大道等景觀大道,培育紅原雅克音樂季、若爾蓋黃河大草原文化旅遊節等IP,開發出“雪山草地、長征豐碑”紅色旅遊線路5條。據統計,2023年,阿壩州黃河流域共接待遊客1594.6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36.19億元。

青山綠水成為阿壩州的一張亮麗名片。阿壩州人民政府副州長朱銳表示,新征程上,將奮力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在生態制度機制、生態經濟產業、生態保護治理、生態惠民利民、生態美麗創建等5個方面先行先試,將美麗阿壩建設成為美麗中國高地、樣板。同時,正確處理生態與保護、發展、民生的關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鞏固生態環境質量在全國全省的領先地位。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阿壩州將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一體推進制度集成、機制創新,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朱銳說。

原文刊載於2024年第17期、8月19日出版的《民生周刊》雜志

原標題:《(引題)作為黃河上遊重要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屏障,四川省阿壩州深入推動生態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 (主題)強化上遊意識,擔當上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