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用上渦扇-15!成飛當年超越極限的設計,終於發揮最大潛力?

【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在殲-20首飛13年、現役數量都超過200架後,外界終於看到其搭載兩臺渦扇-15,真正解決動力短板的一幕。中國軍用航空發動機20多年來篳路藍縷,到現在終於可以說,沒有浪費殲-20的優秀基礎設計。

▲殲-20這兩年為瞭新動力沒少折騰

“設計潛力充足”往往用來形容一款優秀的戰鬥機,但有時候這一點並非本意,甚至並非情願。舉個例子,蘇聯在80年代推翻蘇-27初稿後,賦予瞭蘇霍伊不低於F-15的性能要求。但蘇聯電子工業確實不給力,所以能滿足要求的機載雷達,體型比F-15大一圈。為瞭容納這個龐然大物,蘇-27機頭不得不變得“非常粗壯”,機動性和結構強度要求,則進一步導致蘇-27機身也隨之放大,比F-15大瞭一圈,也成為全球最大的量產型三代機。在80年代末期,這個設計為蘇-27帶來瞭大量問題,服役沒幾年就摔瞭好幾架。但隨著先進機載材料進步、有源相控陣雷達使用,蘇-27的結構問題逐漸消失,大機身反而帶來瞭大機頭容量、充沛內油等一系列優勢。

▲蘇-27機頭、機身碩大是出瞭名的

性能卓越的殲-16能飽受好評,甚至推出至關重要的殲-16D,就與這份體型優勢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當年蘇霍伊在上層壓力下,不得已應用的不成熟極限設計,恐怕也就沒有現在輝煌的“側衛”傢族瞭。殲-20面臨的情況其實有些類似,設計時F-22A給予的壓力,甚至超過當初F-15問世時的優勢。最重要的是,中航工業推出殲-20時,技術積累遠不如與美國競爭幾十年的蘇聯同行。蘇-27當時還有一個壽命和可靠性不太好,但短時間性能還可以的AL-31F可以指望。30多年後殲-20試飛時,居然也隻能依賴AL-31F,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殲-16的成功就是建立在機身優秀基礎上

各項積累都不夠,但還不得不做,那就隻能像蘇-27那樣劍走偏鋒,遊走在極限附近。殲-20應用瞭在三代機上就夠復雜,考慮隱身、超音速巡航後超級復雜的鴨式佈局,整個機身又輕薄且細長,本質上就是通過設計手段來彌補動力不足。相比之下,美國空軍當時面對設計激進、收益和風險一樣高的YF-23,以及設計穩定的YF-22時,憑借冠絕全球的F-119發動機,就選擇瞭後者。優勢求穩,劣勢要拼,全球戰鬥機發展幾十年來都是如此,未來亦如是。

▲殲-20在氣動佈局上花費瞭大量心血

隻不過,有的國傢拼輸瞭,比如印度LCA,那就隻能低頭,有的國傢拼贏瞭,比如蘇聯蘇-27、中國殲-20。風險和收益並存,拼搏成功的殲-20,身上帶著尖端氣動佈局,如果再有渦扇-15的加成,那是什麼光景現在沒人知道。不過,蘇聯剛解體時蘇-27無人問津,寥寥幾個買傢後來都吃瞭小虧(中國90年代買的蘇-27SK已經退役,而80年代巴基斯坦買的F-16、日本買的F-15現在還在服役)。等到蘇-30解決瞭結構強度問題,服役壽命上來之後,全球買傢蜂擁而至,中國空軍現在都把買到的蘇-30MKK,當中堅力量使用。

▲渦扇-10的成熟很不容易

現在關於渦扇-15的發展歷程,外界仍然知之甚少,但從渦扇-10的成熟過程,也可見一斑。這款在2008年就開始裝備到殲-11B身上的國產大推力發動機,後續一直問題不斷。空軍在大量裝備殲-11B的情況下,為瞭保證單發殲-10的安全性,不得不繼續從俄羅斯進口AL-31F系列。事實上,殲-10C早期生產時仍然還在使用AL-31F,渦扇-10B真正成熟、可靠,被空軍接收用在殲-10C身上,那都是2018年的事情瞭。而在發動機要求更苛刻的艦載領域,殲-15最近才出現搭載渦扇-10的型號,先進大推力航發的完善難度可想而知。渦扇-15需要走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