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有一段經典的相聲,是楊振華、金炳昶的《好夢不長》,裡面有一個“大褲衩子”,據說曾經是沈陽的一位風雲人物,名叫吳玉德,吳玉德曾擔任遼寧省委常委兼沈陽市委第一書記,褪去身上光環之後,他成為一名建築工人。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吳玉德的故事。
吳玉德是山東昌樂人,生於1933年,童年對於吳玉德來講,主要是戰爭的回憶,當時中國先後爆發瞭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接連不斷的硝煙讓神州大地上的老百姓備受摧殘,直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大地上的陰雲才逐漸消散。
新中國成立後,滿目瘡痍之下,百廢待興,國傢急需大量的新生力量投入到新生政權的鞏固與社會主義建設中,已經成年的吳玉德非常感激共產黨的解放之恩,決定為國傢效力。
1951年,18歲的吳玉德被分派到北京5120單位做臨時工,隨即被調到遼寧省沈陽市第2建築工程公司,成為一名建築工人。
從1953年開始,國傢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東北成為國傢工業發展的重心,遼寧省更是居於龍頭老大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吳玉德將自己的滿腔熱情投入到生產建設中,工作態度認真,踏實肯幹,獲得組織的認可,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
那個年代的建築公司的工人都是國傢正式職工,與後來的農民工有著巨大的差別,隻要踏實肯幹,國傢不會虧待任何一名工人,還有當時的工人,無論是工資,還是待遇,都是比較高的。
1966年,一場前所未有的政治風暴席卷中華大地,全國各地湧現出無數的造反組織,他們以工人作為主力軍,將矛頭指向各級黨委和領導,主要針對的是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吳玉德也積極響應號召,加入造反的隊伍。
1968年5月,沈陽市成立革命委員會,表現“突出”的吳玉德被結合到革委會中,擔任副主任,此後,隨著運動的深入,吳玉德在行政系統中站穩瞭腳跟,於1973年4月被任命為沈陽市總工會主任,還在當年的十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1974年1月,41歲的吳玉德被任命為沈陽市委第一書記,不久又成為遼寧省委常委,當時的遼寧省是“文革”的重災區,形成瞭以毛遠新為首的幫派體系,還有劉盛田、魏炳奎等等,吳玉德也是其中的一員,他們堅決地執行“左”的錯誤和方針,制造瞭大量的冤假錯案,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
“四人幫”被粉碎後,隨著毛遠新的覆沒,他在遼寧省的親信也遭到隔離審查,包括1978年11月被隔離審查的吳玉德,1979年,吳玉德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並被開除黨籍。
後來,吳玉德怎麼樣瞭呢?
據說,吳玉德被調到沈陽市第3建築工程公司,繼續做起瞭建築工人,十餘年的時間,吳玉德經歷瞭大起大落,最終還是回到瞭原點,仿佛是一個輪回,此後,吳玉德逐漸消失在大眾的視野,於1997年離開人世,終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