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為啥長征?僅是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嗎?真實原因令人後怕不已

1934年秋天,中央紅軍在蔣介石的“鐵桶計劃”下,遭遇瞭前所未有的困境。

蔣介石集結瞭150萬大軍,修築碉堡封鎖線,試圖將紅軍徹底圍困消滅。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蔣介石自信滿滿、誇下海口的同時,他的絕密軍事計劃居然泄露瞭。

一個隱藏在國民黨高層的身影悄然行動,冒著生命危險將這份決定紅軍生死的情報送到瞭共產黨手中。

紅軍的突圍,真的是因為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還是有更深層的原因?

結識進步人士

1930年,張發奎反蔣失敗,莫雄也選擇瞭辭去職務,避居上海。

莫雄剛到上海時,生活變得相對平靜。

他在這座充滿變革氣息的城市中,接觸到瞭不一樣的思想與人群。

當時,莫雄通過他的舊部劉啞佛的引薦,逐漸認識瞭一些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

與這些人的交往逐漸加深,莫雄的視野也隨之拓寬。

他慢慢瞭解到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根本區別:前者的目標是推翻壓迫和不公,建立一個以工農為基礎的新中國;而後者雖然打著救國的旗號,卻在權力鬥爭中內耗不止,失去瞭民眾的支持。

莫雄在這些討論和交往中,漸漸認識到共產黨的理想和行動更加切實可行。

通過劉啞佛的介紹,莫雄進一步與中共中央特科建立瞭聯系。

特科是負責情報和保衛工作的秘密組織,人員行動隱蔽且十分機敏。

莫雄並非一開始就深度參與情報工作,但在與這些人的接觸中,他逐漸被賦予瞭收集情報的任務。

因為他的身份特殊,國民黨並沒有對他產生過多懷疑,這使得他能夠較為順利地幫助共產黨人獲取一些關鍵信息。

莫雄在與共產黨接觸的過程中,逐漸理解瞭共產黨的理想,也越來越堅定自己的選擇。

在劉啞佛等人的引導下,他開始為共產黨收集情報,並多次協助救援那些被國民黨追捕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

蔣介石的“鐵桶計劃”

1934年,國民黨對中央紅軍的第五次“圍剿”已經持續瞭很長一段時間,但蔣介石始終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

盡管投入瞭大量軍力和資源,紅軍依然靈活機動,屢次從危局中突圍。

為瞭徹底消滅中央紅軍,蔣介石決定采取更加嚴密和全面的戰略。

此時,德國軍事顧問漢斯·馮·塞克特為蔣介石提出瞭一個新的軍事方案——“鐵桶計劃”。

這個“鐵桶計劃”的核心是通過分進合擊和碉堡推進的戰術,將紅軍一步步逼入絕境,最終形成一個無法突破的封鎖圈。

蔣介石對這個計劃寄予厚望,他集結瞭150萬的國民黨軍隊,這是當時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軍事力量。

270架飛機、200門大炮以及大量的軍用車輛、裝備一同被調集,支援這場史無前例的圍剿行動。

計劃要求在紅軍活動的區域周圍,逐步構建一道道碉堡工事,每推進五公裡,就修築一批碉堡。

每一個碉堡都配備重兵把守,連接成線,形成一道幾乎無法突破的封鎖線。

蔣介石還特別強調瞭空中力量的作用,270架飛機被安排在圍剿區域上空進行密集的偵查和轟炸行動,以切斷紅軍的一切通訊、物資運輸渠道,並打擊其可能的逃跑路線。

為瞭確保“鐵桶計劃”的實施,國民黨的部隊在不同方向上同步進攻,意圖形成多層次的包圍,從四面八方向中央蘇區逼近,最終把紅軍困死在蘇區內。

蔣介石對此計劃充滿瞭信心,他甚至在高級將領會議上公開誇口,聲稱“剿共大業畢其功於此役”。

當時在場的國民黨軍隊高層紛紛表示贊同,認為這樣的大規模行動必定會徹底解決共產黨問題。

然而,就在蔣介石宣佈這一計劃的當天晚上,這份絕密情報已經悄然流到瞭莫雄手中。

莫雄此時擔任贛北第四行署專員兼保安司令,正處在關鍵位置,能夠及時獲取到這些重要信息。

當時的局勢非常緊張,國民黨的包圍圈越來越小,紅軍的處境已經極為危險。

蔣介石的“鐵桶計劃”如果順利實施,將徹底切斷紅軍的所有退路,蘇區很可能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生死攸關的情報傳遞

得知“鐵桶計劃”的內容後,莫雄當即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他知道這份情報事關重大,必須盡快送到共產黨手中。於是,他毫不遲疑地找來瞭項與年。

這位“保安司令部的機要秘書”平日裡工作低調,實際上卻是一名共產黨地下工作者。

莫雄將情報交給項與年,叮囑他一定要在最短時間內將這份至關重要的文件送達中央紅軍手中。

當晚,項與年沒有耽擱,立即開始準備出發。任務艱巨,路途遙遠,況且國民黨對蘇區的封鎖已經非常嚴密,想要順利通過並非易事。

為瞭避開沿途的巡邏隊,他必須選擇偏僻的小路,甚至時常不得不在山林中輾轉。

六天的時間,項與年忍受著疲勞、饑餓和不間斷的緊張狀態,一路上還得躲避敵軍的檢查。每走一步,都是在與時間賽跑。

終於,經過千辛萬苦,項與年成功將情報送到瞭周恩來手中。

那一刻,周恩來與蘇區的領導層立即展開瞭對情報的分析和討論。

蔣介石的“鐵桶計劃”一旦實施,紅軍將被徹底圍困在蘇區,失去任何突圍的機會。時間緊迫,敵人很快就會合圍,必須做出立即行動的決策。

此時已沒有任何退路,唯一的選擇就是提前突圍,跳出包圍圈。

中央紅軍必須在敵人完成封鎖之前,尋找到一條生路。

於是,經過緊急商議,他們決定立即啟動突圍計劃,並通知紅軍做好準備。

為瞭保證突圍計劃的成功,中央蘇區發佈瞭命令,紅七軍團、紅六軍團、紅二十五軍先行北上西征,迅速轉移力量,盡可能分散敵軍的註意力。

同時,紅軍主力部隊也在秘密集結,準備隨時出發。

蔣介石還沒有意識到他的“鐵桶計劃”已經暴露,紅軍領導層在暗中加緊行動,一切部署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到瞭1934年10月16日。

這一天,中央紅軍正式開始瞭他們的長征之路。紅軍的突圍行動進行得非常迅速,主力部隊在與陳濟棠達成的秘密協議下,得以從西南方向突圍。

一路上,紅軍戰士克服瞭無數困難,逐步甩開瞭國民黨的追擊部隊,開始瞭長達兩年的艱苦跋涉。

莫雄傳遞的情報在這次戰略轉移中起到瞭關鍵作用。

如果沒有提前獲知蔣介石的“鐵桶計劃”,中央紅軍很可能會陷入敵軍的重重包圍,難以脫身。

晚年

長征期間,中央紅軍總共進行瞭600餘次大小戰役和戰鬥,憑借靈活的戰術,攻占瞭700多座縣城,持續進行有效的反擊。

在激烈的戰鬥中,營以上幹部犧牲瞭430餘人,這些犧牲的幹部大多數年紀不到30歲,他們是紅軍的中堅力量。

紅軍的行軍路線覆蓋瞭中國廣闊的地域。

在長征過程中,紅軍跨越瞭14個省的地界,面對的是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

他們翻越瞭18座大山,雪山中的寒冷氣候、稀薄的空氣成為瞭紅軍最大的挑戰之一。

許多紅軍戰士在雪山上付出瞭生命代價。

1935年10月,經過一年多的艱難行軍,紅一方面軍到達瞭陜北革命根據地,並與早已駐紮在陜北的紅軍成功會師。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陜北革命根據地逐漸成為紅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重要後方。

而與此同時,紅二、四方面軍也在西北地區繼續堅持鬥爭。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抵達甘肅會寧地區,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

這場長達兩年的艱苦跋涉,為中國革命的未來奠定瞭基礎。

1949年,國民黨政權已岌岌可危,廣州即將解放。

在這個節骨眼上,國民黨將領薛嶽懷疑莫雄其實是共產黨潛伏在國民黨內部的臥底。

他決定采取行動,將莫雄列入暗殺名單,以消除這個潛在的威脅。

消息很快傳到瞭莫雄的耳中,面對這種局勢,他沒有時間猶豫,迅速做出決定,逃離廣州,前往香港暫時避風頭。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葉劍英,作為廣州解放的重要指揮官之一,深知莫雄過去為革命事業作出的貢獻。

他親自寫瞭一封親筆信,派人專程帶到香港,希望莫雄能夠回到新中國的懷抱,繼續為國傢效力。

接到葉劍英的信後,莫雄的態度非常明確。他早已在思想上完成瞭轉變,深知自己此時的歸宿是新中國。

在新中國成立的關鍵時期,莫雄決定義無反顧地回國,投身到建設新國傢的事業中去。

1949年11月,莫雄正式受命擔任北江治安委員會主任。

北江地區由於多年的戰亂,社會秩序動蕩,治安問題突出,急需一個有能力、有經驗的領導者來穩定局勢。

莫雄上任後,立即著手整頓治安力量,重建警察系統。

他瞭解當地的實際情況,深知光靠硬性措施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於是他采取瞭多種方式,包括宣傳新政府的政策,動員群眾參與維護治安工作,打擊殘餘的敵對勢力。

他還積極調動各方資源,修復被戰火破壞的基礎設施,改善百姓的生活條件。

他領導下的北江治安委員會迅速有效地恢復瞭地方的正常生活秩序。

參考資料:[1]李新華.莫雄:遊走在歷史邊緣的“末路”英雄[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4):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