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滿中秋夜|一縷清輝,萬般情思

月滿中秋夜|一縷清輝,萬般情思

導語

中秋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明月在這個時候最圓、潮汐在這個時候最盛,而人對於團圓的渴望在這個時候也是最強烈的。中秋夜,讓我們一起賞明月、思故人。

01中秋節與古今習俗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有一首《秋有月》:“仰頭望明月,寄情千裡光”,把月亮和人的感情聯系在一起。《唐書·太宗記》中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瞭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到瞭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以回憶的方式記述瞭北宋汴京的繁華景象“中秋夜,貴傢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那時無論貴賤窮富,全社會的人們都在中秋之夜觀賞月色。後來時光變遷,但是人們一直保留著對於中秋的喜愛。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述瞭當時北京“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這表明,吃月餅也成為瞭中秋的風俗。

02 中秋月與千古詩情

中秋佳節,明月當空。古人對頭頂的那輪明月,有著無窮追問,寄托無限情懷。因此關於中秋,歷來不缺文人墨客的記載。

東坡居士有言“菊花開時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今日菊開,就可以將它認作重陽。今夜月圓,就可以把它當作中秋。白居易寫過一首《中秋月》“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那些遠戍邊關的遊子,他們看著明月會對親人有多濃的思念?是誰在月光下道別,眷戀和相思被明月照得格外纏綿。

王陽明在貶官的時候,曾經寫過一首《中秋》,他說“去年中秋陰復晴,今年中秋陰復陰,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去年中秋我盼到下半夜的時候終於出來瞭月亮,但是今年這個天陰的有可能下半夜也不出來,但沒關系,明月在我心裡。戴復古在中秋夜對明月祈禱“故人心似中秋月,肯為狂夫照白頭”,人間逝水流光,當一件件事情走遠,換來滿鬢白發的時候,還有沒有月光如水照耀自己的蒼蒼白發和滿滿心事呢?詩僧寒山說“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那一輪光華圓滿、沒有絲毫磨損地掛在天空的,你管它叫明月嗎?我告訴你,那是我的心靈。

明月的和諧、寧靜、婉約、朦朧、淡泊,所有的這些特質不僅僅是審美,更重要的,它也是人的心靈映像。世間的紛擾萬物,充滿耳目,嘈雜喧囂,但隻有茫茫靜夜中的皎皎明月,可以直指人心。

03 陰晴圓缺與人生百態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這說明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中華民族的先人就已關註到月亮,並且嘗試對月亮進行解釋,年年歲歲,人們在日復一日的變化中觀察月亮。為什麼一年要為月亮設立一個節日呢?

古人稱初一為“朔”的日子裡,我們幾乎看不見月亮;初二以後,細細的一點點月痕露出它的內芽,然後逐漸豐滿圓潤;直到十五,古人稱為“望”的時候,它如同冰輪,變得那麼豐滿圓潤。月亮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從“朔”,經過“望”,再抵達“朔”,完成一個循環,就是一個月。在它的周期性變化裡,在它的陰晴圓缺中,我們品味著時光的承轉流變,命運的悲歡離合,可以以一種淡泊的心情看待世間的是非坎坷,達到自己生命的一種真正的逍遙。

如果說太陽永遠圓滿、永遠光明熱烈,是我們人生有希望有追求的一顆進取心,那麼,月亮望朔之間、陰晴圓缺、悲歡離合,這就是人間生活的平常心。人既要有太陽那樣穩定的進取心,也得有月亮這樣的平常心,有瞭平常心以後再看難得的圓滿。用老子的話來說,月亮的光明是一種“光而不耀”,她有光輝但不耀眼。你可以靜靜地觀賞她,可以靜靜地想象那月亮之上似乎是嫦娥的影子、玉兔搗藥、吳剛伐樹,所有美麗的傳奇都在你的想象之中。

月亮的盈虧晦明循環,不僅締造瞭中國的農歷,也影響瞭中國哲學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與寧靜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

月映人心,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每個輪回都有自己的陰晴圓缺、中秋之夜,如果我們還能在親人身邊、還能團聚的時候,就珍惜吧!用一年的時光,盼一次團聚。用所有感恩的理由去祈祝心如朗月,隨萬古光華映照自己的一顆心。

祝福朋友們中秋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