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二個將消失的沙漠:面積相當三個上海,年降水增到300毫米 -

我國面積大,沙漠也多,總面積位居世界前三。過去70年代,我國積極防沙治沙,已經馴服瞭毛烏素沙地,創造瞭人類治沙史上的壯舉。毛烏素沙地面積超4.2萬平方公裡,比臺灣島的面積還要高出不少。數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將這塊不毛之地變成綠洲。如今,毛烏素沙地治理率超過80%,林木覆蓋率達30%,降水增多,森林小氣候效應初步顯現。

除瞭毛烏素沙地外,我國第七大沙漠庫佈其沙漠也傳來捷報,植被覆蓋率達到65%,昔日的死亡之海成為綠色傢園。它也是繼毛烏素沙地之後,中國第二個將要消失的沙漠。

庫佈其沙漠治理史

在黃河“幾”字彎,陰山山脈之南,面積高達1.86萬平方公裡的庫佈其沙漠就橫臥於此。它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漠,面積比北京高出2000多平方公裡,或相當於三個上海的大小。

庫佈其沙漠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達拉特旗、準格爾旗等5個旗區境內。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裡環境惡劣,風沙肆虐,每到春天,刮起的沙塵暴,房屋就被埋瞭一半,連續刮兩次風,屋子都給你埋完。連帶著北京也是黃蒙蒙的天氣,風沙迷離。大風加沙子吹在臉上生疼,刮進嘴裡估計還能嚼出顆粒感。

生活在庫佈其沙漠邊緣的當地百姓生活也過得窮苦,“地不打糧畜無草,做飯取暖沒柴燒”。從70年代開始,為瞭實現“綠進沙退”的目標,一代代的治沙人艱苦創業,植樹播綠,接續奮鬥,不斷推進各類治沙工程,創新治沙技術。

歷經大半個世紀的治理,庫佈其沙漠實現瞭由“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逆轉,昔日光禿禿的不毛之地煥發出綠色生機,變成綠色發展的“金山銀山”。年降雨量也從過去的每年不足100毫米增加到現在的超300毫米,實現瞭生態環境的良好循環。入夏的庫佈其沙漠,不再隻是幹熱,也多瞭幾分雨水的滋潤。

樹生雨,雨潤樹,樹護路。有瞭路,當地農民在改造後的沙地中種起瞭西瓜等水果和蔬菜,因為日照溫差的緣故,種出的水果又香又甜,品質出眾。

在2014年凌汛期時,杭錦旗利用黃河南岸總幹渠和牧業分幹渠,首次將凌水成功引入瞭沙漠低窪地帶,進而形成水面。既減輕瞭春季的防凌壓力,又達到解決水源不足的問題,一舉兩得。

十年過去瞭,如今沙漠中形成近60平方公裡的濕地。自從有瞭水,不少的牧民“跨界轉型”,做起瞭漁民,養魚養蝦養蟹,養出的螃蟹一斤能賣五十元。實現瞭當地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除瞭發展農林牧漁業,廣闊的沙地也沒有閑置。這幾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一片藍色光伏面板鑲嵌在庫佈其沙漠,光伏板不僅可以阻擋風沙,還能發電,每年可向蒙西電網供應綠色電力約51億度,年均減少向黃河上遊支流毛不拉孔兌輸沙300萬立方。

板下既能發展養殖還能發展蔬菜種植,光伏板下種出的西紅柿相比普通大棚的,又沙又甜。新能源開發與沙漠治理有機結合,讓寸草不生的窮沙窩變身金沙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