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024中國(鄭州)新能源汽車生態夥伴大會暨智能網聯汽車大賽開幕式在鄭州舉辦。
會上,鄭州主政領導展望,2025年,鄭州市整車產能力爭達到30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50萬輛。
鄭州憑什麼能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黑馬”?
沖刺新能源汽車之都,鄭州有何底氣?
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分別達到瞭958.7萬輛和949.5萬輛,銷量連續九年位居全球第一位。
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1389.1萬輛和1404.7萬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城市孕育產業,產業驅動城市。
汽車產業規模大、鏈條長、創造就業和稅收多、帶動創新能力強,長期以來都是很多城市的支柱產業。
新能源汽車,搶占瞭燃油車的市場份額,也悄然改變瞭中國汽車產業的城市格局。
一些傳統汽車重鎮,轉型不及時,行業存在感逐漸下滑。
一些城市,搶占先機、積極佈局,晉升為產業新星。
誰是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之都?
我們來看下面這組數據。
要說明的是,因為統計口徑不同,這組數據並非完全準確,但也基本上粗略概括瞭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城市格局。
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十強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以178.6萬的產量位居全國之首。
本文的主角鄭州,以31.6萬輛排名第十。
雖然勉強擠進前十,但要知道,2022年,鄭州新能源汽車產量還隻有6.98萬輛。
短短一年,增長瞭3.5倍,鄭州堪稱一匹黑馬。
鄭州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汽車產量43.07萬輛,增長77%,其中新能源汽車21.87萬輛,增長10.42倍。
預計全年,鄭州新能源車產量將再上一個臺階。
新能源汽車賽道上,鄭州狂飆突進,其他城市也不甘居後。
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高達51.5萬輛,同比增長67.3%,大象也能跳舞,讓人驚嘆。
重慶,華為加持下的賽力斯異軍突起,帶動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9.14萬輛,同比增長150%。
重慶賽力斯工廠
柳州,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31.8%。
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約50萬輛,增長13.5%,速度也不算慢。
如果再對比一下數據,我們會發現,鄭州與“前輩”們的差距不小。
要想往前進位,難度頗大。
鄭州沖刺新能源汽車之都的底氣是什麼?
鄭州的底氣來自於傢底。
在傳統汽車重鎮中,鄭州並不顯眼,但汽車工業基礎並不弱。
目前,鄭州已集聚宇通客車、上汽、鄭州日產、東風日產、海馬汽車、比亞迪、少林客車等七大整車廠。
鄭州汽車產業的優勢在商用車領域,尤以客車最為突出。
總部位於鄭州的宇通客車,是我國首屈一指的6米以上大型客車制造商。
2023年,宇通客車銷售總量為36518輛,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10%,在大中型客車領域連續21年保持國內銷量領先。
今年上半年,我國客車出口總量為27551輛。
其中,宇通客車以6500輛的出口量穩居行業第一,同比增長58.27%,市場份額為23.59%。
鄭州宇通客車工廠
有“中巴王”之譽的少林客車,破產重整後已恢復正常經營,重回市場。
海馬汽車,主要生產面包車。
鄭州日產,主打產品為皮卡。
從這四傢整車企業可以看出,鄭州的傳統汽車產業在客車、面包車、皮卡等商用車型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受限於商用車型的市場規模,鄭州汽車產業在全國格局中存在感不強。
轉折點,出現在2023年4月。
這個月,比亞迪鄭州生產基地正式投產。
比亞迪鄭州基地,2021年9月簽約,37天內實現項目開工,17個月順利投產,創造瞭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新的“河南速度”。
比亞迪鄭州生產基地
投產當年,完成產值334.7億元,生產整車超20萬輛,生產動力電池及儲能7GWh。
比亞迪以一己之力,將鄭州送上瞭新能源汽車的賽道。
幾乎同時,上汽集團乘用車鄭州基地整車二廠也正式投產。
鄭州基地是上汽集團旗下自主品牌汽車的最大生產基地,擁有60萬輛整車及60萬臺發動機的生產能力。
部分整車廠商現有產能
據不完全統計,這七傢整車企業的現有產能合計超過瞭200萬輛。
這給瞭鄭州沖刺新能源之都極大的底氣。
但也要看到,產能≠產量,汽車≠新能源汽車。
正解局註意到,鄭州的七傢整車企業,除瞭比亞迪外,都以傳統的燃油車為主。
像海馬汽車、鄭州日產、東風日產,雖然產能很大,銷量卻不好,這些車企的產能利用率不會很高。
真正有把握的產能,也就是比亞迪的40萬輛。
鄭州能在2025年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量150萬輛的目標嗎?
現在,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鄭州達成150萬輛目標的路徑。
參考上海、西安、合肥等城市可知,這些城市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要麼是一超,要麼是多強。
上海是典型的“一超”格局,即主要靠特斯拉一傢超級企業,一年產量超過瞭94萬輛。
合肥是典型的“多強”格局,即靠多傢企業,比亞迪合肥基地產量為50萬輛,蔚來工廠產量接近20萬輛。
要達到150萬輛的目標,鄭州必須“兩條腿走路”。
一是做大比亞迪基地。比亞迪鄭州基地的規劃年產能達到瞭100萬輛,隻要將比亞迪的產能拉滿,就能貢獻出100萬輛。
二是推動其他車企轉型。
上汽乘用車鄭州基地,產能60萬臺,是上汽集團乘用車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
繼整車工廠、發動機工廠之後,上汽集團在鄭州又落下“關鍵一子”——新能源電池工廠。
上汽新能源動力生產基地及配套設施項目,總投資20億元,規劃建設30萬臺(套)動力電池產能。
項目投產後,將助力上汽乘用車鄭州基地向新能源轉型。
上汽乘用車鄭州基地
此外,一汽解放正在鄭州投資建設一個年產10萬臺的中重型新能源卡車生產基地。
這樣看來,150萬輛的目標,並非不可能。
除瞭產業基礎外,背靠河南腹地,也是鄭州的底氣。
2022年,河南省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以鄭州為中心發展整車產業,努力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2023年,河南將新能源汽車納入重點培育的7個萬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28條重點產業鏈傾力打造,印發實施《河南省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行動方案(2023—2025年)》。
在河南,鄭州承載著全省的希望,也必然將獲得全省的鼎力相助。
也就是說,河南將以全省之力支持鄭州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產業發展,離不開健全的產業生態。
近年來,鄭州堅持“整車+零部件”產業協同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形成瞭涵蓋傳統燃油車、純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多元化產品體系和制造、研發、檢測、後市場等全產業鏈體系。
正解局更感興趣的是,鄭州在消費端的優勢。
第三方機構發佈的相關分析顯示,鄭州上榜2024年上半年全國城市汽車銷量前十。
來自河南省汽車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鄭州市累計銷售新車25.75萬輛,占全省的36%。
旺盛的消費需求,也將拉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前段時間,“富士康撤離鄭州”的話題引起熱議。
鄭州的富士康工廠是全球最大的蘋果手機加工廠,巔峰時期年產手機2.95億臺。
2018年開始,鄭州手機產量顯著下滑,2023年隻有1.43億臺,不及2017年一半。
2014-2023年鄭州手機產量
受此影響,2024年上半年,鄭州進出口總額為1978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0.7%,其中出口額同比下降幅度達到26.4%。
手機產量下滑導致外貿失速,鄭州必須找到新的產業“引擎”。
目前看,這個新“引擎”,就是新能源汽車產業。
值得關註的是,今年7月24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公告稱,富士康科技集團將在鄭州建設新事業總部大樓,一期投資約10億元,佈局電動車制造和固態電池項目。
手機代工商富士康,也在鄭州佈局新能源汽車產業。
這也可以看作是鄭州新舊引擎轉換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鄭州,要為飛行中的飛機更換引擎。
這是一次機遇,也是一場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