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澤生起義後才知道,自己信任的副師長竟事先告密,驚出一身冷汗

1948年10月的長春,夜色如墨,沉寂中隱藏著翻天覆地的變局。

曾澤生和他的第六十軍正處在歷史的轉折點上,起義的命令已經下達,部隊有條不紊地從長春東半部撤出,解放軍穩步接管城內防務。

幾乎所有人都以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然而,危險卻在暗處潛伏。

次日晚,鄭洞國的部隊最終放下武器,長春實現瞭兵不血刃的和平解放。

就在曾澤生以為起義大功告成時,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悄然傳來:他一直信任的52師副師長,竟在關鍵時刻向鄭洞國告密!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讓他背脊發涼。

起義雖然成功瞭,但如果鄭洞國當時采取行動,結局會是怎樣?

東北戰局的轉折點

1946年春天,隨著國共內戰的激烈對抗,第六十軍在曾澤生的指揮下接到命令,前往東北的戰略要地進行部署。

5月底,他們將第一八四師安置在鞍山附近的戰略位置上,開始對該區域進行防守佈局。

第一八四師很快發現自己處在中共軍隊的嚴密包圍之中。

中共的宣傳機器在不斷向第一八四師的士兵傳播共產黨的政策和對未來的美好承諾。

與此同時,國民黨中央對東北戰場的支援顯得力不從心。

本應及時送達的彈藥和補給遲遲未能到位,使得第一八四師在物資和精神上都處於極度困境中。

盡管曾澤生多次向上級報告情況,請求支援,但中央的回應總是滯後,無法滿足戰場的迫切需求。

在這種多重壓力之下,5月30日,第一八四師師長潘朔端做出瞭一個歷史性的決定。

在海城,他召集瞭師內的高級軍官和士兵,公開宣佈脫離國民黨,起義加入共產黨。

起義的消息通過電報迅速傳遍全國,成為當時國內戰場上的一大新聞。

潘朔端在電報中詳述瞭起義的原因和目的,強調是由於國民黨中央對東北戰場的忽視及其政策的失敗,迫使他們作出瞭這一選擇。

電報發出後,立即引起瞭各方面的廣泛關註,國民黨高層對此反應強烈,而共產黨則迅速對此表示歡迎,並承諾會給予潘朔端及其部隊必要的支持和保護。

第六十軍的北移

受到第一八四師起義的直接影響,曾澤生在1946年秋季作出瞭戰略調整,指令第六十軍北上吉林。

他的計劃是在新的地理環境中重整旗鼓,整合分散的力量,盡快恢復戰鬥力。

然而,東北地區此時已是解放軍的強勢地帶,解放軍的勢力在此地牢固而深遠。

從1947年開始,東北民主聯軍進一步加大瞭對國民黨軍隊的攻勢。

解放軍的持續進攻讓第六十軍不斷處於防守之中,經常發生的小規模沖突和大規模戰鬥交替進行,使得第六十軍在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上都十分慘重。

進入1948年,隨著解放軍的攻勢愈發猛烈,第六十軍在吉林的防線越來越難以維持。

到瞭3月,解放軍的包圍圈逐漸形成,曾澤生在重壓之下,不得不做出撤退的決定,命令部隊從吉林撤回至長春,希望在此重建防禦體系,保持戰鬥力的同時尋找突圍的機會。

3月13日,解放軍攻克瞭戰略要地四平,此時,長春被圍的情況日趨嚴峻,第六十軍在城內的糧草彈藥開始告急,補給線被切斷,士兵們的士氣也隨之動搖。

在這種逼迫之下,曾澤生開始重新評估局勢,尋求新的出路。

面對解放軍強大的軍事壓力和心理戰術,以及持續惡化的物資短缺狀況,曾澤生逐漸認識到,傳統的軍事對抗已無法為他帶來勝利的可能。

此時,共產黨方面向困境中的國民黨軍隊拋出瞭和平建議,提出通過起義換取和平解決沖突的方案。

制定起義計劃

1948年秋,隨著東北局勢的不斷惡化,曾澤生所率領的第六十軍已陷入極其不利的局面。

東北解放軍的步步緊逼,迫使曾澤生和他的軍事領導層不得不采取更加激進的措施來尋求生存的出路。

第52師師長是蔣介石的侄子,蔣介石一直視他為未來的重要軍事人才,並對其寄予厚望。

如果52師不配合起義,那麼曾澤生的整個計劃將難以推進。

而52師師長由於其特殊身份,不可能輕易背叛蔣介石。

因此,曾澤生等領導人經過反復商議,決定采取強制手段。

在一個風高夜黑的晚上,曾澤生為實施這一計劃,精心安排瞭一場“會議”。

他通過層層部署,安排瞭看似正常的軍事會議,但實際上這是一個為控制52師師長所設的局。

會議通知發出後,52師師長按時抵達瞭曾澤生設在臨時指揮部的會議室,一切看起來十分正常。

會議剛開始,曾澤生便故作鎮靜地介紹當前局勢,然後迅速進入正題。

他將話題引向當前的困境,強調解放軍的包圍日益緊密,並指出瞭國民黨軍隊在長春內外的失利。

就在此時,曾澤生突然使瞭個眼色,會議室裡的幾名軍官迅速行動,幾步上前,將52師師長當場控制住。

作為對蔣介石忠心耿耿的部下,52師師長顯然無法輕易接受這樣的情況。

然而,在實際的威脅面前,他別無選擇,隻能無奈屈服。

為保全自己,他最終下令,讓副師長傳達命令,要求52師配合曾澤生的起義計劃。

背叛

盡管52師師長在曾澤生的強大壓力下已經無奈地下達瞭配合起義的命令,但事情的發展遠沒有結束。52師的副師長卻持有不同的看法。

這名副師長的歷史背景頗為復雜,他曾在紅軍時期直接參與過針對共產黨的行動,尤其是參與瞭對毛澤覃的暗殺。

由於害怕在起義後被清算,副師長雖然表面上遵從師長的命令,開始安排52師配合起義,但暗地裡他並不打算真正讓這次起義順利進行。

在接到師長的命令後,這位副師長立即采取瞭雙重行動。

一方面,他向52師的各級指揮官傳達瞭起義的命令,要求他們準備響應曾澤生的起義號召;另一方面,他秘密聯系瞭國民黨軍中的高級指揮官鄭洞國,試圖阻止起義的成功進行。

鄭洞國是國民黨在東北的高級將領,擔任著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的職務,負責指揮國民黨在東北的主要作戰任務。

作為一名資深的軍事指揮官,鄭洞國本應對部隊內部的任何動蕩保持高度警惕,然而,當他接到來自52師副師長的密報時,他卻沒有對此作出足夠的重視。

在鄭洞國看來,52師內部一直以來都有不同派系的矛盾和沖突,師長與副師長之間的摩擦並非首次發生。

他誤以為這次的情況隻是師內的一場普通的權力鬥爭,並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長春和平解放

1948年10月17日,一場關鍵的會晤在長春第五四五團的營地內進行,曾澤生和解放軍的代表劉浩坐到瞭一起,共同審視瞭起義的具體安排。

曾澤生在會議中詳細向劉浩匯報瞭第六十軍當前的部署情況,特別是東半部的防線如何撤出,保證解放軍能夠順利接防。

劉浩對此表示理解,並確保解放軍將采取足夠的措施,盡快接管全城防務,防止任何突發事件的發生。

雙方在會議上對具體的作戰和撤退步驟進行瞭細致的安排,包括起義時各部隊的撤離順序、解放軍進入市區的時間點以及與地方力量的協調等。

會議結束後,曾澤生回到自己的指揮部,隨即向第六十軍下達瞭起義的最終命令。隨著夜幕的降臨,長春的氣氛愈加緊張。

解放軍部隊迅速行動,按照會談中的安排悄悄進入瞭長春市區的各個重要防務位置。

他們分批進駐瞭市內的主要軍事據點,包括政府機關、兵營以及重要交通樞紐等。

與此同時,曾澤生也命令他的部隊有序撤離長春的東半部,向九臺方向轉移。

曾澤生親自監督瞭整個撤退過程,確保每個環節都在控制之中。

部隊分批從東半部的防線撤出,逐漸向九臺集結。整個行動井然有序,沒有引發任何混亂。

解放軍接管瞭曾澤生所留下的防線,並將所有可能的漏洞進行瞭填補,確保鄭洞國部隊無法反撲。

長春的防務迅速落入解放軍手中。

次日夜晚,解放軍已經完全控制瞭長春的東半部,並將兵力向西半部推進,而曾澤生的起義部隊則繼續向九臺轉移,確保整個起義計劃順利進行。

與此同時,解放軍圍城部隊也加大瞭對鄭洞國部隊的施壓。

鄭洞國雖然一開始試圖頑抗,但隨著部下士氣的不斷低落和解放軍強大的包圍力量,他逐漸失去瞭控制局勢的能力。

曾澤生和解放軍的緊密合作終於促使鄭洞國放下瞭武器。

10月18日晚,鄭洞國的部隊宣佈向解放軍投降。起義成功後,曾澤生終於松瞭一口氣。

然而,隨著形勢逐漸穩定下來,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開始浮出水面。

就在起義成功後不久,曾澤生得知52師副師長曾暗中向鄭洞國告密的消息。

盡管告密未能改變起義的最終結果,但曾澤生還是為此事感到後怕。

參考資料:[1]金芳.英勇善戰的曾澤生[J].江蘇對外經貿論壇,2012(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