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3年,德國國防軍開始使用“鐵拳”30單兵反坦克榴彈發射器,雖然它的有效射程隻有30米,但卻為步兵提供瞭一種可廣泛裝備、容易攜帶的反坦克利器,隨後開發的“鐵拳”60等型號在破甲厚度和射程上均有大幅提升,整個“鐵拳”系列在二戰間總共生產瞭數百萬枚,尤其是戰爭後期德軍缺少反坦克炮和熟練炮手,對“鐵拳”的依賴程度更高。
根據統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戰役期間英軍坦克6%的損失來自“鐵拳”,之後在東線的城市戰中據稱蘇軍坦克損失中大約7成由“鐵拳”造成或與之有關。巨大的使用量反過來也意味著蘇軍有機會大量繳獲,蘇軍將繳獲的“鐵拳”重新整理再系統性地發到部隊使用。
不過蘇軍辦事風格向來粗獷,繳獲的“鐵拳”往往達不到儲存標準,雖然它有專門的彈藥箱,可在過高的溫度和濕度環境下容易導致發射藥潮濕,受損的“鐵拳”失去發射能力,不過戰鬥部卻完好無損。為瞭把手頭一大批受損“鐵拳”重新利用起來,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第4坦克軍工程部一位上尉在1952年2月提出瞭一個想法, 那就是對莫辛-納甘步槍和受損“鐵拳”進行改裝,以槍榴彈的方式進行發射。
“鐵拳”30接受瞭改裝,技術人員截取瞭發射管大約前部30公分長度,對它進行瞭縮口處理並制作瞭L形凹槽用於固定,如此一來它就能套在步槍槍口上。沒有發射藥的“鐵拳”火箭彈直接插進槍口發射管,然後用空包彈進行發射。瞄準則是通過豎立起來的步槍標尺和彈藥最大直徑處的頂部邊緣配合,這和原版“鐵拳”30差不多。
實驗證明這種做法是成功的,彈藥飛行距離在75~80米,比原版“鐵拳”30增加不少,射擊精準度提高,而且射擊時噪音較小、沒有明顯的煙霧和火焰,射手可以用多種姿勢進行射擊,發射器還能重復使用。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的經驗很快得到推廣,一些方面軍向下屬單位下發相關文件,因為其改裝工作簡單,野戰維修單位就很容易進行改裝。
不清楚當時蘇軍到底改裝瞭多少發射器,並且沒有關於它的實戰照片,或許實際數量並不多,因為它出現得太晚,此時蘇軍的武器裝備不僅數量充足而且部隊的實戰能力很強,快速推進的蘇聯軍隊沒必要在這種事上浪費太多時間。況且蘇聯當時正根據繳獲的“鐵拳”100開發RPG-2單兵榴彈發射器,也就是大名鼎鼎RPG-7的前輩,所以無論從實戰還是裝備研發等角度都沒必要繼續改裝“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