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宣部原副部長,參與撰寫《二月提綱》,45歲上吊自殺

在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入海口北岸,有一座地級市,名為南通市。

南通是國傢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南通還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湧現出很多名人,比如說被譽為“狀元實業傢”的張謇,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也是來自南通,他叫姚溱,曾擔任中宣部副部長。

姚溱生於1921年3月,就在他出生不久,一個偉大的政黨誕生於上海,她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開辟瞭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姚溱來自當地一個有名的士紳傢庭,父親姚味香是國民黨員,曾在國民政府南京資源委員會工作,姚味香也不會想到,兒子姚溱後來會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不過,姚味香生性開明豁達,對兒子的理想追求是支持的。

在傢庭環境的影響下,姚溱從小就接受系統的文化教育,上世紀三十年代,隨著日本對中國侵略的不斷加劇,正在讀中學的姚溱積極進行抗日救亡宣傳,號召人民大眾進行抗爭,然而,當時的國民黨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這讓姚溱等有志青年非常失望。

1938年,姚溱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姚溱考入上海大同大學讀書,當時國民黨逐漸由積極抗日轉變為消極抗日,還在1941年制造瞭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在這種情況下,還沒畢業的姚溱在組織的指示下,前往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參與籌建新四軍江淮大學,隨後主要從事新聞宣傳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姚溱回到上海進行地下活動,他在上海成立一個“宣傳委員會”,在思想宣傳領域與國民黨進行論戰,經常以“秦上校”的筆名發表文章,在國統區引起不小的轟動,人們紛紛猜測這位“秦上校”究竟是何許人物,殊不知他隻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

新中國成立後,姚溱留在上海工作,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出版處擔任處長,在此期間,姚溱因工作表現出眾,獲得陳毅的賞識,於1954年被調到北京,出任中宣部副部長。

那段時間,姚溱經常隨周總理和少奇同志出國訪問,還得到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真的欣賞,被任命為全國人大常委副秘書長,不過,姚溱的命運很快出現瞭改變。

1963年,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反修文件起草小組”,直屬政治局常委,康生為組長,吳冷西為副組長,喬冠華、王力、姚溱、熊復為主要成員。

當時,姚溱應邀撰寫一篇文章,後取名為《二月提綱》,康生不僅參與主持,還陪同彭真向毛主席作瞭匯報。

令人沒想到的是,康生竟然稱《二月提綱》是“彭真背著毛主席所搞的反革命文件”,作為文件撰寫參與者之一的姚溱自然受到牽連,姚溱百口莫辯,迎接他的是一場接著一場的批鬥。

接連不斷的批鬥與折磨,讓姚溱的身心不堪重負,最終在1966年7月23日上吊自殺,主動結束瞭自己的生命,在接下來的十餘年裡,姚溱的頭上始終戴著“反革命”的帽子。

“文革”結束後,隨著撥亂反正工作的開展,在中宣部部長胡耀邦的主持下,姚溱的案子終於有瞭轉機,他在1978年被宣佈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