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31AG發射之後,美軍妄想打撈導彈殘骸,航母卻慘遭遼寧艦堵截

火箭軍發射完東風31AG之後,我軍就馬不停蹄開始執行殘骸回收任務,從AIS船訊網發佈的船舶航跡信息來看,在此次發射活動進行前的幾天,國產“遠望-5”航天測量船就已經抵達瞭南太平洋海域的導彈濺落區附近,應該執行瞭對“東風-31AG”的觀測和飛行數據信息的采集。考慮到“遠望”系列大型測量船本就裝備有艦載直升機、可回收的小型船隻和打撈設備,故僅憑該船即可完成對彈頭的回收。

洲際導彈的殘骸極具科研價值,可以判斷出洲際導彈的具體信息、技術等,比如韓國打撈到瞭朝鮮“銀河3號”火箭殘骸分析報告,韓國就發現,“銀河3號”的發動機渦輪泵和燃燒箱等核心部件大部分是自主研制的,朝鮮已經具備瞭自主研發射程在一萬公裡以上洲際導彈的能力,並能自主制造導彈零部件。

早在東風五號洲際彈道導彈發射的時候,為確保導彈發射後能成功收回數據艙,我軍派出導彈驅逐艦、遠洋測量船、補給艦、遠洋打撈救生船在內18艘艦船,以及4架“超黃蜂”艦載直升機組成580特混編隊。

之所以我軍如此嚴陣以待,就是因為美軍當時派瞭直升機和船隻,想來撈取我東風導彈的殘骸,以此判斷我軍是否真的掌握瞭洲際導彈的技術,我軍擔心東風5的殘骸會被美軍給撈走。

而此次洲際導彈發射前,中國事先通知瞭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以及預定區域附近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不過,中國僅提供瞭大致的發射時間和區域,至於具體發射的洲際導彈型號和飛行路徑,就沒有詳細說明,這一切都遵循瞭實戰化的原則。

因此,在導彈發射的時候,在發射當天,一架美軍RC-135戰略偵察機從日本本土起飛,持續在東海上空盤旋執行偵察任務,就是想要竊取我洲際導彈發射的詳細信息。

而在導彈發射前,剛剛結束瞭在中東部署的美國航母“羅斯福”號駛入南海僅僅三天,這艘曾叱吒風雲的戰艦卻急匆匆地離開瞭南海。並且在菲律賓萊特灣遭到瞭我遼寧艦的堵截,按正常情況,從萊特灣到關島,“羅斯福”號航母僅需兩天行程,但此次航行卻用瞭四天。而這片海域正好位於萊特灣和關島之間。當兩艘航母相遇後,“羅斯福”號繼續向關島航行,而“遼寧”號則在附近海域逆時針巡航。

羅斯福號極速回撤,就是為瞭坐鎮關島,應對我軍發射洲際導彈,可以說,美軍派出航母戰鬥群前出偵察,乃至想要打撈導彈殘骸,這是美軍的應急反應機制,早就在我們的計劃預期之內。提前預判美軍會做出幹擾行動的我軍首先出動瞭航天測量船和航母戰鬥群保障試驗的順利進行,也可以側面加強我們對美軍的瞭解,尤其是美軍的處理機制以及雙方在對抗過程中,美軍的底線到底在哪裡,它是否會為瞭這枚導彈殘骸做出更大尺度的決策,都是需要我們去實際摸查的。

美國的對華軍事報告(CMPR),在這些報告章節中,“中國核威懾的不確定性”一直被美國視為中國軍事戰略的一個的“難以預測”。美國人的邏輯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個政策實際上是中國“核力量匱乏,打擊手段存在缺陷”的不得已而為之的退而求其次。

因為核力量數量和質量不足,而長期采用保密,隱藏戰略去威懾其他核大國,雖然起到瞭一定的嚇阻作用,副產物之一就是其他核大國的政客和民眾對於中國這個核大國具備的毀滅性力量的認識嚴重不足。

而現在,中國的這次成功的試射,實際上就是對上述差異性的一次糾偏,因此,美軍也是特別想要打撈到中國導彈的殘骸,瞭解中國的核力量技術究竟發展到瞭什麼樣的程度。

這次導彈實驗確實屬於正常的“臨戰武器測試”,不針對當前的國際局勢。但這個測試的背後意義卻是很大的:中國的核武器正式進入瞭戰略值班狀態,也就意味著中國可以像美俄一樣,隨時進入核戰爭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