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川技術朱興明,“偏執狂”打造千億巨頭

文 | 楊萬裡

從不被朋友看好創業到打造出千億市值上市公司,從放棄百萬年薪到身價過億,朱興明帶領匯川技術創業達20餘年。

匯川技術以變頻器業務起傢,歷經20年發展,已成為國內工控行業領軍企業,公司業務主要分為四大板塊:通用自動化、新能源汽車、智慧電梯、軌道交通。

2022年度,匯川技術凈利規模突破40億元關口;2023年度,營收規模突破300億元關口。在業績支撐下,匯川技術受資金追捧成為一隻大牛股,自2010年上市至今累計股價上漲超過96倍。

亮眼成績單背後,是朱興明和匯川技術的“偏執精神”。

朱興明理解的“偏執狂”有4個特征:起心動念好;對事,料事如神;對人,雖然孤僻但是反從眾,從來和大傢想得不一樣;對物,精益求精。朱興明認為,隻有這種人才能捅破天、紮透地。

在大風大浪中,“偏執狂”篤信,隻有愛拼才會贏。

“偏執”的朱興明:放棄百萬年薪去創業

2001年,華為調整瞭部分業務,這猶如蝴蝶煽動瞭翅膀,引發連鎖反應,影響瞭匯川技術董事長朱興明的事業。那一年,原華為高管朱興明搖身一變成為瞭外企管理者。

進入外企工作是當時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朱興明卻沒有沉浸在舒適區。經歷深度思考後,他帶領一眾華為電氣部門前員工獨立創業。

“偏執”的朱興明,想要拼一把。

2003年初,朱興明告訴德國友人他要回國創業,外國友人的第一反應是“Incredible”(驚人的),拿著幾百萬年薪為何要創業?

朱興明講瞭三句話--“中國有土壤”、“中國有需要”、“資源有保證”。

事實上,36歲的朱興明選擇創業是冒有風險的。作為初出茅廬的創業新手,無論之前多麼輝煌,現在一切從0開始。

2003年初春的一個夜晚,一位老友在湖畔語重心長地“提醒”朱興明:

“朱總,我覺得你很難成事。你帶領的18個人的創始團隊如何走長遠,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邊是外國友人的不理解,另一邊是朋友的打擊,已過而立之年、奔向不惑之年的朱興明,沒有退縮。

朱興明展現瞭一股“偏執”勁兒:自信中夾帶不服氣。朱興明堅定地選擇創業,堅信自己能做好事。按朱興明當時的話說,“我就不信團隊帶不起來”。

多年以後,外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朱興明和創業團隊都已實現:2010年9月份,匯川技術登陸創業板,成功上市。截至目前,匯川技術已成長為市值超過1600億的龍頭公司。

成功的花,人們隻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瞭奮鬥的淚泉,灑遍瞭犧牲的血雨。這段話適用於朱興明。

匯川技術成立之初被老東傢起訴,沒過幾年又面臨賣不賣公司的艱難抉擇,上市後相繼發生組織變革危機、管理信任危機、變革危機,等等。

如今,朱興明連續被福佈斯中國評為中國最佳CEO。在朱興明光的帶領下,匯川技術也有一股“偏執”勁兒。

“偏執”的匯川技術,將汽車業務幹到底

任何一傢企業都會遇到成長的煩惱,匯川技術也不例外。在一次次大浪淘沙中,匯川技術靠“偏執”一次次突圍。

2016年,突破300億市值的匯川技術開始“以大搏更大”--選擇進軍汽車行業。正是因為這個選擇,導致該公司業績短期承壓。2019年,匯川技術的歸屬凈利潤同比下降18.42%。

朱興明曾回憶道,當匯川技術進入汽車領域並遭遇利潤下滑時,一位資本市場的朋友在南山公園裡“威脅”說:“老朱,如果你再這麼幹,我就拋售匯川的股票”。

匯川技術管理層沒有被嚇到,選擇“偏執”,匯川技術沒有放棄汽車業務。在2019年的公司年會上,朱興明堅定地對團隊成員說:“隻要匯川不被ST,就一定將汽車業務幹到底!”

近年來,匯川技術佈局瞭電驅系統和電源系統等業務,主要為新能源乘用車、新能源商用車(包括新能源客車與新能源物流車)提供低成本、高品質的綜合產品解決方案與服務。

2023年,匯川技術實現新能源汽車業務銷售收入為94億元,同比增長超80%,同期該業務首次實現盈利。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業務的營收實現100%的增長。

新能源汽車行業是星辰大海,匯川技術早已意識到--隻有大行業才能造就大企業。目前,新能源汽車業已成為匯川技術的三個支柱業務之一。在國內,匯川技術的目標是從第一達到絕對第一,至少要達到50%的市場份額。此外,匯川技術正在向世界突圍。

展望未來,匯川技術擬壯大第四大支柱。

一方面,匯川技術已佈局工業機器人業務,朱興明認為未來智能制造的核心產品是工業機器人。另一方面,匯川技術向世界突圍,通過“行業線出海”與“借船出海”的策略,將部分優勢產品與解決方案向海外延展。2024年上半年,海外市場帶來的營收為9.469億元,占比為5.85%。

進一步看,匯川技術正在培育潛力產品,佈局瞭氣動、數字化、視覺、傳感器、CNC、精密機械等產品。

朱興明曾畫出匯川技術的突圍路線圖,總結瞭“看清趨勢,順勢而為”等突圍之道。匯川技術近年在佈局或拓展的業務及海外市場,一次次地去主動突圍。

風浪越大,魚兒越貴。匯川技術乘風破浪去“捕魚”,滿載而歸或在未來的某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