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史視野下搭建中國史與世界史綜合研究的橋梁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中外關系史作為新興學科的興起與發展,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是學科繁榮發展的重要奠基者與引領者。在學會組織推動下,中國中外關系史學科已建立起自成一體、框架宏大的學科體系,是以中國為主體開展的中國與世界研究,對於提升中國文化自信、增強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可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文化與理論支持。21世紀以來,中國中外關系史學科形成瞭新的頗具鮮明特色的研究格局,既是一門具有獨特性的專門學科或學問,又是一個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廣闊研究領域,立足於本土實證研究與理論建構相結合中砥礪前行,充分顯示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中國中外關系史學界結合中國史與世界史二者研究之長,在參與國際對話、提出原創性理論與觀點方面獨具優勢。全球化的現實需要具有獨特的中國視角和立足點的中國中外關系史研究——以中國為主體的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史學科。目前的國際關系教學與研究中大多不包括古代歷史,因此,強調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知識譜系的傳承與發展的中外關系史學科,具有國際關系史與區域國別史不能替代的重要意義。在全球化新形勢新語境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關系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從歷史上中國對外的實踐中提煉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理論,為中國與世界關系提供歷史經驗與現實啟示,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重大現實意義,中國中外關系史學科是歷史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科。

針對學科未來的理論構建,筆者從話語體系出發,提出建立中國中外關系學的初步設想,以期進一步加強與完善學科學術體系,為新時代中國歷史學“三大體系”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一、建立本土化話語中的中外關系學。中外關系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是以中國為主體開展的中國與世界關系的研究,跨學科、跨文化、跨地域、跨時代、跨語種、跨國別是其主要特征,而立足本土,增強話語權意識,反思“西方中心論”,解構西方霸權話語,需要尋求“中國學術的主體性”,充分發掘利用古代歷史上的中國話語,從古代對外關系的歷史經驗中提煉形成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思考如何將一些史學概念從西方定義中解放出來,創新理念,講好中國故事。

二、建立現代化話語中的中外關系學。從傳統到近現代,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重大演進過程,中國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發展進程。現在世界史的概念大多來自西方,不少中國學者也言必稱西方,以西方發展道路為標準尺度,中國與世界的大合流與大分流的論爭迄今莫衷一是。相關歷史若幹重大熱點問題,都繞不過對中國中外關系史進程的探討。這些課題既有對中國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作用的深刻思考,也有對現實問題的高度關懷,需要我們不斷加強中外關系史學科建設和學術探討。

三、建立全球化話語中的中外關系學。在21世紀的今天,從全球史視野總結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經驗,已形成中國中外關系史學科學術話語體系建構的嶄新動向。中國中外關系史是對於中國古代各種對外聯系活動起源、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研究,是一門國際性的學科,蘊含豐富的對外交往的歷史經驗與智慧。充分闡釋古代中國在人類全球化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於提升中國文化自信,增強中國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建立中國中外關系學,在全球史視野下搭建綜合中國史與世界史研究之長的橋梁,構建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精神的新的全球體系研究,攻關全球學術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註入中國智慧,貢獻中國力量,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榮譽會長)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 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