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抗美援朝,陳毅毛遂自薦擔任志願軍總司令,為何被主席否決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註”,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50年的夏天,美國出兵介入朝鮮戰爭,朝鮮半島局勢復雜。

戰火燎原,逼近中國的邊境線,新中國挺身而出,決定出兵抗美援朝。

然而,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在人民解放軍的將領之中,該讓誰來掛帥出征?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建國初期,朝鮮半島戰火蔓延,毛主席將應對朝鮮戰爭列入瞭重要議程。

1950年國慶節的歡慶之中,中南海頤年堂卻是徹夜燈火通明,氣氛凝重。

毛主席與中央領導團隊,正緊急商議中國是否出兵援助朝鮮的重要問題。

國慶慶典的煙花硝煙尚存,朝鮮戰場的局勢卻驟然惡化。

美國將領麥克阿瑟越過“三八線”,開始向北推進。

毛主席已經接到來自斯大林的電報,及金日成的緊急求援信,懇請中國出兵。

10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書記處在頤年堂緊急召開會議。

毛主席開門見山,指出朝鮮局勢已刻不容緩,晚一天出兵都可能會對戰局產生重大影響。

會議主要討論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出兵的具體時間,二就是領兵掛帥的人選。

毛主席先是點瞭粟裕的將。

粟裕人稱“戰神”,屢建奇功,戰功赫赫,指揮過一系列彪炳青史的大戰。

然而此時的粟裕,卻飽受健康問題困擾。

水南戰鬥中他被炮彈擊中,留下瞭三塊彈片在顱內,從此之後就時不時的出現頭痛眩暈的癥狀。

但面對毛主席的親自點將,粟裕還是強忍病痛,迅速投入到抗美援朝作戰的準備工作中。

然而病情的不期惡化,已經嚴重到影響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瞭。

他不得不向毛主席坦誠病情,然後前往青島進行療養。

然而經過半個月的療養,情況依然沒有好轉。

這時,毛主席又想到瞭林彪。

林彪的軍事才能出色,解放戰爭中他指揮四野轉戰大江南北,戰功顯赫,自然成為瞭總司令的候選人。

然而,面對抗美援朝的重任,林彪卻不太贊成出兵。

他認為美國作為工業強國,實力強大,中美雙方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懸殊。

因此,他擔心出兵朝鮮,可能“招致強敵,自陷困境”。

他又稱自己“每晚失眠,身體虛弱多病,怕風怕光怕聲音”。

以身體狀況不佳為由,拒絕掛帥出征。

最終,毛主席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把目光放在瞭彭德懷身上。

二十多年並肩作戰的歲月裡,他深知彭德懷是一位紀律嚴明、臨危不亂,總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將領。

“出兵援朝已是萬分火急,我的意見是彭老總最合適!”毛主席的提議,迅速獲得瞭常委們的普遍認可。

彭德懷聞言,也沒有猶豫推脫:“主席,我這個人的脾氣你很瞭解,我絕對服從中央的決定!”

誤信虛言

其實,早在毛主席確定彭老總掛帥之前,陳毅曾向毛主席毛遂自薦。

當時,時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和上海市市長的陳毅,到北京向毛主席匯報時說道:“我如今雖擔任地方工作,但隻要前線需要,一聲令下我馬上可以穿上軍裝去朝鮮作戰!”

陳毅也是身經百戰、功業彪炳,如今他主動請纓,毛主席為何最終拒絕瞭呢?

實際上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陳老總確實不太擅長打仗。

更準確的說,是不太會指揮大兵團作戰。

以陳毅在泗縣的失利為例。

1946年7月,陳毅率領山東野戰軍的主力部隊揮師南下。

在皖北邊界的朝陽集一役大獲全勝後,李宗仁麾下的桂系勁旅第七軍,趁機對山野主力後方發起突襲,迅速攻占瞭泗縣與五河兩地。

第七軍以兩個師的兵力,分別扼守泗縣、靈璧一線及五河、固鎮至蚌埠的戰略要地。

面對這一態勢,山東野戰軍司令部內部,就後續的行動展開瞭激烈討論。

山野參謀長宋時輪,主張抓住戰機,南下追擊,集中力量殲滅這股桂系敵軍,特別是泗縣地區的兩個團。

然而,這一戰略構想,卻遭到瞭參謀處內部成員的質疑與反對。

那時正值雨季,暴雨如註,連綿不絕,部隊在傾盆大雨中涉水前行,步履維艱。

積水如汪洋,天黑之後更難走,隊伍隻能艱難推進二三十裡。

更棘手的是,彈藥經常因受潮而無法使用。

戰士們身心俱疲,傷病員的數量也隨之攀升。

水大、部隊疲困、傷員多,大軍南下的步伐緩慢,物資運輸更是雪上加霜。

加之泗縣城墻高聳,護城河寬闊,天然形成瞭一道堅固的防線,增加瞭攻城難度。

在這樣的條件下攻城、打桂系,顯然並非明智之舉。

兩種觀點在軍中引發瞭激烈的爭論,最終,拍板決策的重任落在瞭司令員的肩上。

然而關鍵時刻,陳毅卻輕信瞭軍分區某位領導的輕率之詞。

他告訴陳毅,泗縣城外水深不過膝。

因此,陳毅未能聽取參謀處多數人的審慎建議,而是選擇瞭支持參謀長的主張。

7月30日,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與華中軍區司令張鼎丞,聯名致電陳毅,建議其在作戰中避開桂系,轉而攻擊蔣軍。

多年的對抗,讓他們對桂系的實力有著清晰的認識。

他們深知桂系第七軍戰鬥力強勁,不遜於蔣介石麾下任何一支王牌軍。

然而,到瞭8月2日,陳毅及參謀長宋時輪還是明確表態:攻打泗縣決心不變。

泗縣失利

對於陳毅與宋時輪尋殲桂系的部署,毛主席的態度頗為審慎。

他在8月3日的復電中指出:應避免隻擊潰而不殲滅敵人的戰鬥!

毛主席強調,隻要主力在手,總有機會全殲敵人,因此提醒兩人,不要過於急躁。

這封復電體現瞭毛主席一貫的戰略思想,同時也有言外之意:由李宗仁和白崇禧精心打造的桂系軍隊較為頑強,要想徹底殲滅,必然需要付出相應大的代價。

因此,最終結果或許隻能達到擊潰而非殲滅的效果。

面對這樣的戰略考量,陳毅回電毛主席,並告知華中野戰軍指揮官粟裕:他已決心在泗縣消滅桂系的兩個團,並誘敵增援,逐次消滅。

午夜攻打泗縣的計劃,不再改變。

大軍即將出征之際,山野司令部召集參戰各部隊指揮官,進行戰前部署。

到瞭這時,仍有人在建議陳毅放棄攻打泗縣。

二縱司令韋國清與九縱司令張震,曾在新四軍第四師戰鬥過。

當時的反摩擦鬥爭,他們的主要對手就是桂系部隊。

他們與桂系部隊交鋒的經驗豐富,對第七軍非常瞭解。

兩位司令指出,第七軍作為桂系精銳,老兵多、內部團結、軍官經驗豐富,是非常難纏的敵人。

此外,泗縣周邊地理環境復雜,水系密佈。

連日的暴雨更使得道路泥濘難行,想要迅速攻克城池,難度極大。

因此,他們慎重建議,或可另尋作戰目標。

部隊行軍速度緩慢,張震司令深感問題緊迫。

他又兩次向指揮部進言,力陳當前形勢下,不宜貿然進攻泗縣的理由。

可遺憾的是,這些建議最終未能被采納。

戰鬥一觸即發,卻是開局就不利。

泗縣有睢河、新汴河等五條河流,四周多湖泊沼澤。

此刻正值雨季,暴雨肆虐,泗縣化為澤國。

目之所及,皆是茫茫一片,就是淺灘處的積水也已經沒膝。

縣城外圍還有一條深達六米、寬十五米的護城壕溝,壕溝外是開闊平地,沒有一點遮擋。

城墻上,碉堡與工事林立,有一套完整的防禦體系。

我軍將士要在齊胸深的積水中蹣跚前行,炮車跟不上,彈藥也大多受潮失效。

雪上加霜的是,河水陡漲,增援部隊受阻,無法及時抵達。

毛主席指示過,“凡隻能擊潰不能殲滅之仗不要打”。

而今面對如此困境,即便是擊潰敵軍亦成奢望,更遑論徹底殲滅。

此役雖斃敵3000有餘,然我方亦傷亡2400餘人。

未能攻克泗縣城,山東野戰軍西進津浦線的戰略部署,也遭遇挫折。

前線的戰士議論紛紛:“上級說要集中兵力打,可打起來之後卻是敵人兩個打我們一個!”

實際上,當時敵軍隻有兩個團的兵力,而我山東野戰軍南下之師,兵力近二十個團。

按常理來說,以多敵少,應該是比較有把握的。

然而開戰之後,司令部卻隻調遣瞭六個團的兵力主攻泗縣。

且這六團之中,又有近乎半數被分散用於攻打外圍據點。

在這樣的部署下,我軍的優勢頓時變成瞭戰術上的劣勢。

戰鬥遂一直處於僵持與消耗之中。

政治才能,領導人才

從這場戰鬥的失利就能明白,為什麼毛主席說陳毅不太會指揮大兵團作戰。

進山東後,陳毅6戰5敗,他自己也自嘲:“我這個人最善於打敗仗,是個常敗將軍!”

一直有人說陳毅打仗要靠粟裕,此言不無道理。

華東野戰軍與華中解放區,合並為華中野戰軍後,毛主席就發來電文,明確指出:陳毅兼任司令員與政委,而具體的戰役指揮則交由粟裕負責。

自陳毅與粟裕調到一起後,華野的仗越打越好,越打越齊。

因此華野一直有種說法,“陳不離粟,粟不離陳”。

指揮大仗,的確不是陳老總的強項。

但不可否認的是,陳毅仍是我黨不可多得的領導人才。

他被稱為“百搭元帥”,永遠能充當隊伍裡的潤滑劑,有著幾乎是天生的幽默感、親和力和領導能力。

他胸懷坦蕩,為人正派,從來不搞陰謀詭計,也敢於承認錯誤。

泗縣失利後,部隊士氣低落。

擔任主攻的第八師傷亡最重,一時間,部隊中彌漫著沮喪與不解的情緒,怨言與自責交織。

師長和政委總能聽到戰士們自責:“丟臉啊!從來沒打過這麼窩囊的仗!”

於是,陳毅親筆致信第八師的領導幹部,信中言辭懇切:“三月來未打好,不是部隊不好,不是師旅團不行,不是野戰軍參謀處不行,主要是我這個統帥犯瞭兩個錯誤……我應以統帥身份擔負一切,向指戰員承認這個錯誤……”

“同志們,在艱難困苦的日子裡,我從來不抱怨部屬,不抱怨同事,不推擔責任,因而不喪失信心。我從來不向敵人低頭,但對自己的同志,我常常自我批評,很願意低頭。”

這時解放戰爭時期,一份絕無僅有的“罪己詔”。

陳毅以一己之肩,扛下瞭戰事失利的責任。

他將個人的過錯置於眾人之前,為那些陷在自責愧疚中的將士卸下重擔,幫助部隊走出失敗的陰影。

這樣一個會用人、會管人,又不爭權、不諉過的領導,無疑是下屬們心中的夢幻領導。

而毛主席不同意陳毅掛帥出征,還有一點原因,就是毛主席非常瞭解如何發揮陳毅的優勢。

陳毅最突出的,應該是他的政治才能,領導才能,外交才能和文化才能。

這也是建國後他能出任上海市長,出任副總理、外交部長的重要原因。

陳毅有很高的政治智慧與統戰才能。

自1923年11月入黨以來,他始終深耕於統一戰線工作,是毛主席眼中不可多得的統戰人才。

新中國初立,百廢待興,國傢建設與發展任務繁重。

穩固國內陣腳,加速國傢發展步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讓陳毅在國內領導崗位上繼續發揮所長,對國傢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毛主席慧眼識才,自然不願讓這樣一位政治強將,離開國內建設的主戰場。

彼時身為上海市市長的陳毅,在上海匯聚各界力量,召開大會闡述抗美援朝的深遠意義,激發起社會各界對志願軍前線的支持。

在上海,他領導瞭聲勢浩大的抗美援朝群眾運動。

不僅穩定瞭上海的工商業生產,更為志願軍提供瞭堅實的物資保障,其貢獻不可小覷。

參考文獻

羅元生《抗美援朝:毛主席點將彭德懷掛帥朝鮮的前前後後》

少華《頓挫:粟裕與陳毅(之六)》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