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四野“頭號虎將”,建國後官至副國級,兩個兒子都是將軍

在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南麓,有一座小縣城,名為孝昌縣。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孝昌是鄂豫皖蘇區的一部分,後來成為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第五師活動的中心區域,與此同時,孝昌還走出瞭不少的革命志士,他們經過戰爭的洗禮,成為共和國的英雄,比如說開國上將劉震。

劉震生於1915年,來自一個貧苦的農民傢庭,在劉震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瞭,父親的身體也不是很好,為此,劉震沒有進入學堂讀書,而是幫助父親幹活,賺取微薄的收入維持生計,飽嘗生活的艱難和不易。

這是當時大多數窮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紅軍將革命的種子撒播到劉震的傢鄉,還開辟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劉震知道紅軍是為廣大窮人謀幸福的,便毅然告別傢人,加入到紅軍的隊伍,並在1932年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當時,蔣介石正在調集重兵對鄂豫皖蘇區進行圍剿,由於張國燾錯誤的軍事指揮,紅四方面軍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留守的紅軍部隊重新組建紅二十五軍,劉震所在的鄂東北道委特務4大隊被改編為紅25軍手槍團,成為徐海東、吳煥先所倚重的一支尖刀部隊。

在此後的歲月裡,劉震先是跟隨紅二十五軍進行瞭長征,然後又參加瞭東征戰役,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經過無數場戰役鍛煉的劉震已經成長為一名師級幹部瞭,要知道,此時的劉震不過是一個20歲左右的年輕人。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劉震被編入八路軍115師擔任團政委,奉命開赴晉東南,參加瞭粉碎日軍“九路圍攻”的作戰,與此同時,劉震還發動當地群眾參加遊擊鬥爭,不到半年的時間,隊伍就擴充瞭千餘人。

1940年,劉震被提拔為旅長,“皖南事變”後,劉震所帶領的第四旅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第10旅,劉震被任命為第10旅旅長兼淮海軍分區司令員,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將領。

抗日戰爭勝利後,劉震率領新四軍第3師奉命挺進東北,成為東北民主聯軍的一部分,在此期間,劉震率領的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廣泛而又機動地活躍於黑土地,參加瞭三下江南的戰役,並在1947年發動瞭夏季攻勢,殲滅敵人五年餘人,為接下來遼沈戰役的勝利打下瞭基礎。

遼沈戰役後,劉震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軍長,入關參加平津戰役,隨後指揮隊伍繼續向華中和華南地區挺進,在參加過衡寶戰役之後,劉震又發起瞭廣西戰役,殲滅瞭白崇禧殘部三萬多人,解放瞭廣西全境。

新中國成立後,劉震調任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員兼志願軍空軍司令,雖然劉震此前沒有指揮空軍的經驗,但經過三個多月的刻苦學習,在戰術演習中獲得蘇聯顧問的高度贊賞,說:“奇跡!你們真是一步登天!”

在隨後的實戰中,劉震指揮空四師、空三師決勝長空,給美國空軍以沉重打擊,就連美國空軍最先進的F-86戰機都給擊落瞭,毛主席在看到空四師的作戰報告後,高興地說:

“空四師奮勇作戰,甚好甚慰。”

朝鮮戰場歸來後,劉震被提拔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並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開國上將,此後劉震又先後擔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和新疆軍區司令員等要職,成為坐鎮一方的戰略統帥。

進入到八十年代,劉震連續當選為中央委員與中顧委委員,還在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成為副國級的領導幹部,劉震的兩個兒子也非常有出息,長子劉衛東長期在海軍任職,為海軍的建設和海軍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次子劉衛平曾在總後勤部任職,被授予少將軍銜。

“一門三將”足以說明這個傢庭的榮耀,這也是革命的一種傳承,1992年8月,劉震病逝於北京,享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