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乳山市南部,有一個三面環海的小半島,這裡有一個鄉鎮叫海陽所鎮,明朝洪武三十一年,為防禦倭寇海上入侵,設立海陽守禦千戶所,後來演變為地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個小地方出瞭一位部長級人物,他就是曾擔任文化部部長的於會泳。
於會泳是海陽所鎮西泓於傢村人,生於1925年,來自於一個貧困的農民傢庭,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中國絕大多數老百姓處於貧困和饑餓之中,於傢也是如此,父母將全傢的希望寄托於於會泳的身上,盡自己最大能力供於會泳讀書,希望他將來會有出息。
高小畢業後,於會泳回到傢鄉,成為一名小學老師,在讀書的過程中,於會泳接觸到很多宣傳共產黨主張的進步書刊,逐漸對共產主義產生瞭向往,抗戰結束後,於會泳找到膠東地區的黨組織,表達瞭渴望參加革命的決心,被安排到膠東文化協會文藝團工作。
其實,於會泳從小喜歡各種藝術形式,村裡有唱民歌的、扭秧歌的、敲大鼓的,他都會湊過去看,後來通過自學掌握瞭二胡、笛子和三弦等各種樂器,進入膠東文藝團後,於會泳還學會瞭譜曲、編導等,並整理出《膠東民歌集》。
早年的這些經歷,讓於會泳後來在音樂領域展現自己的天賦,打下瞭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於會泳被送到上海音樂學院專修班學習,遇到人生中第一位伯樂,他就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院長賀綠汀,賀綠汀對於會泳非常欣賞,覺得於會泳在民族民間音樂方面的才能是音樂學院的學生所不具備的,為此,特意將於會泳留在學校搞音樂創作和研究。
進入到六十年代,革命樣板戲逐漸在全國流行開來,尤其是江青主抓京劇革命,對樣板戲的創作更是重視,一次因緣際會讓江青從報紙上看到於會泳發表的文章,江青非常高興,立刻讓張春橋查詢於會泳的個人資料。
當江青瞭解到於會泳來自革命老區時,還是山東老鄉時,認為於會泳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同志,於是便接見瞭於會泳,並讓於會泳負責樣板戲《海港》、《智取威虎山》的音樂設計,於會泳沒有讓江青失望,在他的帶領下,《海港》和《智取威虎山》大獲成功,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在張春橋的授意下,回到上海音樂學院的於會泳立刻張貼大字報,宣佈“造反”,有瞭江青和張春橋的支持,於會泳自然是平步青雲,很快坐上上海市文化局黨委書記的位子。
1973年,黨的十大在北京召開,於會泳當選為中央委員,進入1974年,第四屆人大籌備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在人事醞釀的過程中,周總理有意讓吳德或者茅盾出任文化部部長,卻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對。
在江青和張春橋的推薦下,決定由於會泳擔任文化部部長。
進入到1975年,“反擊右傾翻案風”驟起,於會泳不遺餘力地從上海徐景賢那裡,將鄧小平在南方各省省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等材料翻印出來,污蔑小平同志是“右傾翻案的總代表”。
“四人幫”被粉碎後,中央派工作組進入文化部,宣佈對於會泳進行隔離審查,令人沒想到的是,於會泳竟然用服毒的方式結束瞭自己的生命,自盡前還留下一封遺書,上面寫道:
“我跟著‘四人幫’犯瞭罪,對不起華主席,對不起人民,我的結局是罪有應得的,隻有一死才能贖罪……”
1983年,中央宣佈開除於會泳的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