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票房奪冠!觀眾對《志願軍2》評價,恰恰證明一種正確價值觀

今年的國慶檔,主要是7部大片廝殺,票房形勢已經出現瞭斷層。

《志願軍:存亡之戰》遙遙領先,已經拿下瞭3.58億的票房。

而《749局》緊隨其後,拿下瞭2.62億票房。

《浴火之路》位列第三,獲得瞭1.53億票房。

而《熊貓計劃》、《危機航線》等電影,暫時沒有太大的起色,票房還沒破億。

所以,目前看來,這個國慶檔的票房之爭,主要集中在《志願軍:存亡之戰》、《749局》、《浴火之路》三部電影上。

最終鹿死誰手,現在還真不好說。

在我看來,勝負的關鍵,還是在《志願軍》的身上。

單純從市場的角度,陳凱歌拍《志願軍》三部曲,有一定的風險。

因為在此之前,吳京等人已經拿出瞭比較不錯的作品,而且獲得瞭不俗的票房成績。

那麼,陳凱歌為什麼還要這樣拍呢?

在我看來,導演陳凱歌的初衷隻有一個,那就是全景式展示抗美援朝的戰爭。

而觀眾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幾乎是清一色的好評,裡面還摻雜著對革命先烈的情感。

“這場勝利永不能忘”、“如果發生戰爭,我願意為國捐軀”,“這裡沒有英雄,隻有偉大的戰士”....

《志願軍:雄兵出擊》的故事,展現瞭毛主席等領導人,如何決策出兵抗美援朝的故事。

而《志願軍:存亡之戰》則將鏡頭對準瞭“鐵原阻擊戰”。

1951年5月21日,彭德懷將軍果斷命令投入五次戰役的志願軍各部全線後撤。就在彭德懷下令撤軍的同時,“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則指揮他部隊開始瞭全面反攻。

兩人的目光緊盯著地圖,不約而同地停留在瞭同一個地方:鐵原。

如果把三部曲當成一部完整的電影來看,那麼“鐵原阻擊戰”就是電影中段的高潮戲瞭,可以濃縮成三個關鍵字。

一、真

作為一部硬核戰爭大片,《志願軍:存亡之戰》沒有絲毫弄虛作假,全都是動真格的。

為瞭真實還原鐵原阻擊戰,制作組搭建瞭一個超大的攝影棚,有足足20萬平方米。

全員都在零下的溫度下拍攝,通過真實的環境,演員完成瞭與革命英雄們跨越時空的對話。

這場戰爭戲的高潮部分,拍攝瞭整整3個月。

為瞭打造大場面,劇組請來瞭1500多名群演,服裝達到瞭25000多套,堆起來重達5萬多斤。

看著一群人頂著炮火,忍受著饑寒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沖向戰場,讓人不禁地流下眼淚。

而且片中的戰爭場面,全都是來真的。

飛機、坦克、炮彈等道具,都是真爆炸,火光沖天有幾層樓高。

這可能就是《志願軍:存亡之戰》真正的底氣!

二、人

雖然《志願軍:存亡之戰》的故事對準瞭“鐵原阻擊戰”,但是敘事的重點,還是放在瞭人民志願軍第63軍上的人身上。

1951年5月,63軍剛結束持續一個月的作戰,就受命進駐鐵原戰場,正面對抗“聯合國軍”的4個師。

數量對比,2.5萬對5萬。

李奇微不同於麥克阿瑟,他對志願軍的瞭解瞭如指掌。

而我方這次不僅人員疲憊,而且戰線拉得太長,沒有後援補給也開始跟不上。

那麼,63軍如何守得住來勢洶洶的反攻?

為瞭完成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63軍189師的戰士化整為一,將自己變成一根釘子,牢牢釘在陣地上,鑄成一個鋼鐵長城。

面對敵人的狂轟濫炸,我軍發揮自身的優勢,利用地道和夜襲,以及靈活多變的戰術配合,一次次擊碎瞭敵人的進攻。

最終,正是這群最可愛的人,一個個用自己的生命,才換來瞭最終的勝利。

他們明知道危險,卻義無反顧地沖上去,為的就是身後的祖國。

而《志願軍:存亡之戰》就是要將一個又一個英雄的故事,認真地講給觀眾聽。

三、情

在我看來,《志願軍:存亡之戰》真正的靈魂,其實是藏在故事背後的情感。

在電影中,一幕幕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場景令人動容。

電影的開場,李默尹、李想、李曉一傢三口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團聚。

一頓戰壕中的團圓飯,讓這個因戰爭分離的小傢牽動著觀眾的心。

他們團聚不到5分鐘,就再度分離,這個小傢背後是無數志願軍戰士的縮影。

楊三弟,是志願軍中的一位戰損記錄員。

他們的任務是給犧牲的戰士們拍遺照做記錄,好讓後世的人們記住他們的樣子。

那一本寫滿名字的筆記,是一個個最可愛的人。

戰士們的願望很樸素,就是想早點回傢與傢人團聚,過上好日子。

可是,最後他們全都犧牲瞭。

李想的那一句話:“報告軍長,我們回不來瞭”,無疑是說出很多戰士的心聲。

作為全連最後一位活著的戰士,他還是毅然決然在戰場上豎起那面破碎的紅旗。

在犧牲前,李想舔瞭一下那塊糖紙,把糖紙做成瞭小船,帶走瞭妹妹送給他的那些小花。

“張老三,我問你,你的傢鄉在哪裡?”

所有人都有傢鄉,所有人都想回傢,但是他們最終都回不去瞭,卻換來瞭祖國的山河無恙。

這些情節,不僅拉近瞭與觀眾的距離,還敘說瞭平凡中蘊藏著偉大。

在我看來,《志願軍:存亡之戰》的故事背後,體現瞭中國人的浪漫。

從一窮二白到今天,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後繼,守護住瞭祖國這片的最美藍天。

“最可愛的人”這五個字,對於他們來說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