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羨慕瞭?媒體怒贊中國航空:技術是自主的,計劃從未失敗!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9月底,俄羅斯媒體發表瞭一篇,關於中國太空探索的文章。這篇文章雖然不長,但系統梳理瞭中國在航天領域多年來所作出的成就。

最關鍵的是,文章形容中國的航空航天探索是“低調而自信”地發力。不但在各個方面自主研發設備,擁有瞭技術,而且載人航天和登月等探索,一直在按計劃穩步推進。

文章還提到,在發展航天技術的同時,也推動瞭民營航天商業化的發展。就像馬斯克的SpaceX商業公司那樣,中國的民營航天事業同樣不甘落後。

下面就順著文章的思路,來梳理一下我國近年來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太空探索的步驟推進未來有哪些計劃。

所有設備和技術的自主研發

航空航天探索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國自從自主研發衛星以後,其他方面的技術也都是自力更生。

把衛星送上天的火箭制造技術,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就沒有放棄過研制的腳步。火箭技術和衛星的制造發射技術,在早年幾乎是同步推進的。

因為要把一顆衛星送上太空,就必須用到火箭。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我國的火箭制造和衛星發射技術已基本成熟。

有瞭這個關鍵的前提,我國接下來的衛星投入實際應用才能成型。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氣象衛星的應用以及類型,相對於其他衛星要早一些。

比如我國的風雲系列衛星,幾十年來隨著不斷迭代升級,保證瞭我國氣象監測數據,能始終保持在精準狀態。

而隨著技術的不斷深入,導航和通信衛星的應用又變得重要起來。值得一提的是,最早我國研制衛星導航系統,原本計劃和歐盟合作的。

但因為美國的作梗和地緣政治等因素,合作最終胎死腹中,那時候我們更清晰的認識到,像這種最底層且十分關鍵的技術,從來就沒有任何合作的可能,必須得自己研發。

就這樣,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才應運而生。時至今日,北鬥系統不但已進入商業化運營階段,下一步的探月,它全程都將是最關鍵的導航系統。

除瞭上述的技術之外,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起,也開始系統推進載人航天工程。

自主研發長遠看是好事

載人航天技術,從彼時的情況看,短期內就是把航天員送入到地球之外,這涉及到瞭飛船、宇航服等一系列維生系統的技術研制。

而長期來看,載人航天意味著人類能走出地球,向著月球乃至更遠的星球去探索。而這一系列夢想的第一步,是先把宇航員平穩送入太空並讓他們成功回來。

我國在這項工程的推進中,再次表現出瞭不急不躁和穩定有序的一面。先把宇航員送入太空,到成功讓宇航員返回地面,再到飛船能在太空停留更多的時長。

這一系列技術難題的一步步解決,意味著我們在向計劃持續邁進。而當上述技術難題都攻克以後,我們又瞄向瞭太空探索的中繼設備空間站。

空間站的研制、發射和運營技術,美蘇以及後來的俄羅斯,比我國要先早掌握。蘇聯當年的空間站退役後,美國和俄羅斯以及其他多國,聯合推出瞭現在的國際空間站項目。

按說我國的載人航天技術過關後,不管是我們主動申請還是美俄兩國邀請,我們都有能力和資格也假如國際空間站項目。可惜在這個本該合作的問題上,美國再次從中作梗。

這也是為什麼,我國隨後自行研制天宮空間站的緣故。而事實再次證明,自主研發要比所謂的合作更好。

當國際空間項目,因為美俄關系緊張早已名存實亡的時候,我國的天宮空間站成功發射並運行起來。未來10到20年,隨著國際空間站的退役,天宮將成為世界在外太空唯一的空間站設備。

最為關鍵的是,未來10年的時間,我國和美國都將展開登月探索活動,下一步還要探索更遙遠的火星。

在這個過程中,天宮空間站作為重要的中繼站點,屆時它將承擔起通訊、後勤保障、導航、監測等一系列重要功能。

而且不光我們自己要使用,當國際空間站正式退役以後,不管美國是否樂意,他們接下來的登月活動,同樣也需要得到我們天宮空間站的幫助。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還真應該感謝美國此前的從中作梗。要不是他們在很多技術合作上的掣肘,我們從導航系統再到空間站技術,都還不能實現自主化研發。

就像空間站的作用是中繼站點一樣,我國的太空探索,要奔向更遙遠的宇宙空間。所以上述攻克的一系列技術問題,本質上都是在為探月登月做前期的準備工作。

而圍繞對月亮的探索,我們不光有恒心去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多年來更是有著極為嚴密的步驟和計劃。

20年的探月計劃

載人航天工程,作為探月工程的先前階段,是從1992年開啟推行的。從飛船的研制到把航天員一個個送入太空,我們嚴格遵循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是把人發射到太空。第二步是航天員能夠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在艙外的各種技術。第三步便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間站,能夠讓航天員長時間在太空工作。

上述步驟,可以看作是探月工程的前期階段。我國的探月工程是從2004年啟動,它又有一個十分詩意的名字即嫦娥工程。

整個工程也分為三步走戰略即繞、落、回。圍繞這三大步驟,我國進行瞭20年的攻關。

第一步繞月,就是發射探測器繞月運行,掌握把飛船探測器送到月球的技術。2007年,嫦娥一號順利完成瞭繞月運行,彼時該探測器在月球軌道上工作瞭494天。

第二步便是落月。2013年嫦娥三號發射前往月球,玉兔號第一次站在瞭月球的表面,標志著我國的技術已經能將設備成功降落在月球上。

第三步是能夠返回。2020年發射的嫦娥五號,成功帶回瞭來自月球上的土壤。這項技術的重大意義在於,未來不管是發射設備還是人員登月,我們都有能力讓其順利返回。

隨著嫦娥六號今年帶著月壤再次返回地球,這也標志著我國的探月計劃經過20年的推進,又將要開啟全新的階段步驟。

2030年前載人登月

整個探月工程,也是為最終的載人登月打前站的。從去年開始,載人登月工程已正式立項,相關技術已不成問題,未來幾年是按照計劃分步驟推進實施。

去年6月,相關參與單位表示,載人登月關鍵的設備主力型火箭,已成功完成瞭多次試車。而接下來的整個載人登月,也將分三步驟推進。

首先,要完成一系列所需設備的研發制造,運載火箭、載人飛船、著陸器、月球車、登月服裝等等,這些設備目前都在緊鑼密鼓地制造中。

其次,所有設備完工之後,要進行無人化的試飛驗證。簡單來說就是在登月之前進行一次全面的試驗,驗證系統設備的可靠性和總體方案的可行性。

當這一步驟完成後,將會來到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步即載人登月。目前的規劃是,2030年之前,我們的航天員將真正踏上月球。

上述步驟,和此前的載人航天以及探月工程一樣,每一項都會按照計劃去推動。我們有自主化技術的加持,所以這些步驟在規劃好以後,基本上都能如期推進和完成。

完成瞭載人登月,是不是就要停下探索的腳步瞭呢?恰恰相反,載人登月完成以後,僅僅是我們太空探索的起點。

未來15年的太空探索都是什麼

從現階段開始,載人登月又將是下一步探索計劃的起點。當把航天員成功送上月球後,下一步我們將著手在月球上建設科研站點。

這個站點在未來將會成為綜合站點,月球的探索,礦產資源的開采利用等方面,都將圍繞科研站點而緩慢的展開。

在推動月球科研站點建設運營的同時,下一步我們將開啟對小行星的探測。我們要發射探測器降落或是撞擊近地的小行星,並從上面帶回樣本研究。

不斷向深空邁進的時候,圍繞火星的探測也悄然拉開序幕。2028年前後,天文三號探測器將奔赴火星,它的主要任務是將火星土壤樣本帶回地球。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這一階段計劃的完成,我國也將要發射載重量更大的火箭,這是為載人登陸火星做前期準備工作。

除此之外,當月球的科研站點正式啟用後,未來圍繞火星的探測,月球將會成為極其重要的前哨基地。

總體上來看,未來15年的時間裡,我國的探測將會涉足更遙遠的太空。在主要圍繞月球探索的同時,還將發射大型的空間太陽能電站設備。

結語

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我國的航空航天和太空探索,無論是技術攻克還是項目規劃,都在按照步驟有條不紊推進。

正如俄羅斯媒體所形容的,這種低調推進技術的背後是自信,同時也是一種沉穩。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我們在航天領域的發展,都是如此的完美。

因為我們始終有計劃,始終知道每一步和下一步具體要做什麼。這種一步步推進的發展狀態,不但建立瞭我們的技術自信,更建立瞭我們堅持向更遠深空探索的發展自信。

而這種系統發展的局面,是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傢都不具備的。

參考資料:

《俄媒:中國在太空“自信發力”》 環球時報 2024年9月29日

《中國載人登月發展穩步推進,這些關鍵技術已獲突破》 澎湃新聞 2023年6月8日

《中國探月工程走過20年:九天攬月 探索不止》 人民網 2024年2月22日

《航天新征程 | 逐夢星辰大海 中國太空探測如何越走越遠?》 央視網 2022年11月22日

#頭條創作遊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