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月開始的黎巴嫩地面戰中,盡管以軍還隻是試探性攻擊,但在第一天就被打出大幾十人的傷亡;其中精銳的第89突擊旅埃戈茲特種部隊,一次戰鬥就被斃傷30餘人,整個前鋒小隊幾乎全員戰損。
這樣的地面戰表現,實在是很難繃。
的確,在重創瞭黎巴嫩真主黨領導層以及摧毀瞭其部分軍火庫,並且還打擊瞭其通信體系後,幾乎已經是以軍最好的“北伐”時機瞭。
可“北伐”就需要地面戰,以色列空軍狂轟濫炸、摩薩德重拳出擊,但飛行員和特工總不能替代地面部隊推進。
結果以色列陸軍才剛開始北上,就拉瞭坨大的,而且吃虧的地點根本還不在縱深位置,就在緊貼著邊境的黎巴嫩村莊。
以色列媒體透露的信息稱,真主黨武裝不僅敢於貼臉戰鬥,還試圖近戰中抓俘虜,給以軍很大的沖擊。
其實這也是很現實的問題,因為以色列慣用“斬首”作戰的方式,黎巴嫩真主黨和加沙的哈馬斯領導人,早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就被接連暗殺;如果領導人被殺,組織就垮瞭,那以色列早就贏瞭。
但這些組織為瞭能跟以色列長期抗衡,也在進化;其進行瞭“去中心化”的組織安排,使得基層戰鬥單位具備相當的獨立戰鬥能力;隻要整個組織尚未被瓦解,那麼基層戰鬥力就能發揮出來。
這種針對性策略當然是被迫“進化”的,畢竟領導層能存在的話最好,但對抗以色列的客觀環境決定瞭不事先安排肯定不行。
以軍當前的轟炸對黎巴嫩真主黨的基層戰力損傷不大,地面進攻其長期經營的南黎山區吃癟便在所難免。
因此當一波突然到來的“批準陣亡”名單公佈後,大傢還有點不適應,難道說以軍現在又不遮掩傷亡瞭?畢竟以色列特色的“批準傷亡”制度,大傢都是懂的。
如果是在幾十年前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以色列通過對輿論的幹預和控制,大傢看不到諸多戰場信息,肯定還是會以為以軍又如何速通大勝瞭。
但現在是2024年,信息渠道實在太多,隻要保持正常的思考能力,是不難發現其中貓膩的。
加沙地面戰後期,以軍索性裝都不想裝瞭,我就不批準陣亡,你能怎麼樣?甚至以軍連殲敵數都懶得報,畢竟按照殲敵“戰果”,哈馬斯都被打光瞭,現在的仗還沒結束,那也不好交代。
反正,仗繼續打,人接著殺,樓照樣拆,世界輿論現在控不住也無所謂,畢竟誰也拿以色列沒辦法。聯合國秘書長都被以色列稱為“不受歡迎的人”,這世界上還有誰能這麼囂張呢?
再回到黎巴嫩地面戰以軍為何不控制批準傷亡的問題上來,其實人傢已經盡量控制瞭。
為何會這麼說?咱們就用它自己公佈的信息來分析下。
關於10月2日的戰鬥,以色列國防軍最開始隻“批準”瞭一個人的陣亡,就這獨苗偏偏還就是埃戈茲特種部隊的突擊小隊指揮官——艾坦·伊紮克·奧斯特上尉(追授)。
軍官身份可以“批準陣亡“,這沒啥問題,本來加沙地面戰中,軍官陣亡基本也是可以的。
但2日那天的戰鬥實在是太拉瞭,以軍大量救援直升機來往前線和醫院,這不是軍事禁令全都能管制的。
結果後續一口氣批準瞭7人陣亡,分別是:
埃戈茲特種部隊的上尉哈雷爾·埃廷格(追授)、三級軍士長奧爾·曼蘇爾、諾姆·巴爾齊萊、納紮爾·伊特金(追授);
戰鬥工兵團上尉伊泰·阿裡爾·賈特(追授);
第1戈蘭尼步兵旅偵察營上士阿拉姆坎·塔爾法、伊多·佈魯爾。
這1+7的陣亡信息咱們在之前的文章中簡單提瞭下,也沒有詳細介紹各人的具體隸屬情況。
但10月2日的戰鬥,以軍顯然傷亡要大很多,不久之後又“批準”瞭第9名陣亡者。
這哥們的身份也很有意思——第35傘兵旅第202營上尉本·錫安·費拉赫(追授)。
到現在為止,以色列國防軍一共“批準”瞭黎巴嫩地面戰以來的9人陣亡,其中竟然有4個上尉。
這4人的上尉軍銜雖然都是追授的,咱就按生前軍銜中尉來算,以軍的中尉通常擔任副連長/排長。
總計9個人才能湊一個班,結果裡面一小半都是副連長/排長,這信息能報出來,就不覺得別扭?
畢竟就算是埃戈茲特種部隊,它也不是全員軍官化的,本部掛掉的兩個追授上尉那也都是隊長,別又拿什麼“身先士卒”忽悠人哈,畢竟從目前的戰鬥情況反映來看,以軍連“身先士卒”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打蒙瞭。
所以,10月2日的戰鬥傷亡,以軍還大有保留;可現在都5號瞭,那3號、4號的戰損如何呢?以色列國防軍沒報,你相信它又是零傷亡嗎?
當然,“大捷”的戰報是必須要有的,以軍稱地面戰以來打死瞭250名真主黨官兵,陣亡比都快到1比30瞭。既然都取得瞭如此“壓倒性”的勝利,因此以軍方官員表示,國防軍打算盡快結束行動,甚至在幾周內結束,這理由充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