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傷力極強的鉆地彈,我國25歲小夥拌瞭三月水泥,輕松將其克制?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如果戰爭爆發,你認為躲到哪裡最安全?

在外面肯定不行,很多人想到的是躲在地下室裡,因為很多炸彈都隻在地面爆炸。

然而,有一種炸彈卻能鉆穿幾十米的土地,在地裡爆炸,叫人無處遁形。

如果遇到這種炸彈,隻能束手就擒嗎?當然不是,我國一位25歲小夥,攪拌三個月的水泥,給出瞭最佳應對方法。

恐怖的鉆地彈

《孫子兵法》有雲:“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說的是善於防守的人,隱藏兵力就像是藏在地下一樣。

在孫武看來,躲藏在地下就是極致的防守,在那個冷兵器時代,大地確實是人類最堅實的護盾,挖個坑往地下一躲,就能泰然應對戰場風雲變幻。

即便是熱兵器時代,許多炸彈也隻能傷及地面,人們往防空洞裡一藏,也能萬事無憂。

前提是,對方投的不是鉆地彈。

鉆地彈是專門用於摧毀地下工事的炸彈,一般是用大型轟戰機進行投射,投射而出的鉆地彈,會在助推裝置以及重力加速度的雙重作用下,迅速擊穿地面,達到預定地點再爆炸。

這種鉆地彈早在二戰時期,德國就率先使用。

當時德軍研制出來名為Rochlingshell的炸彈,這種炸彈能擊穿4米厚的加強混凝土,將躲在地下的盟軍打得潰不成軍。

看著德國炸彈有如此威力,英國有些坐不住,他們趕緊召集專傢加班加點,研制出來兩款鉆地彈,“高腳杯”和“迪士尼”,前者用自由落體加速,後者用固體燃料火箭助推。

這兩款炸彈,以及德國的Rochlingshell,原理大體一致,都是讓炸彈獲得極快的加速度,迅速撞擊目標。

這種炸彈速度夠快,但穿透力還有些不足,精準度也不好把握。

二戰平息後,很多國傢能夠穩定研究軍事武器,鉆地彈也不斷更新換代,到瞭上世紀70年代,威力更強的鉆地彈誕生瞭。

這種鉆地彈名為“侵徹彈”,當時德國的“戴維斯”,法國的“迪蘭達爾”都屬於侵徹彈。

侵徹彈使用火箭發動機來提高動能,同時用降落傘裝置增大落地角度,利用延時引信,到達預定地點再爆炸,摧毀力更強。

這種炸彈並不是用來鉆地,主要作用是摧毀飛機跑道,讓敵人的戰機無法起降。

再往後,鉆地彈變得越來越多,威力也越來越強。

英國的戰鬥部,加裝到巡航導彈上發射後,能輕松擊穿3米混凝土和9米多的土層。

德國的“摩菲斯特”鉆地彈頭,能輕松穿透6米厚的加固混凝土,以及36米的土層。

俄羅斯的KAB-1500Kr激光制導炸彈,能穿透20米的土層和3米厚的混凝土層,專用於打擊地下指揮所和武器庫。

美國的GBU-28鉆地彈,則是在1991年的實戰中出瞭名,當時正值海灣戰爭,美國連續投下兩枚GBU-28鉆地彈,直接給防空洞開瞭一個大口。

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國再次投下瞭鉆地彈。

這種炸彈不僅摧毀地下防禦,還摧毀瞭建築物地基,瞬間就能將爆炸點的建築物夷為平地,何其恐怖。

對付這種鉆地彈,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將地下工事分散建設,這樣被炸的隻是一處,能使風險最小化。

第二種是研發克制鉆地彈相關技術,比如彈道偏斜技術,遮彈偏航技術等。

第三種則是先發制人,敵人轟戰機還沒投射鉆地彈時,先將其擊落。

第四種就是使用高強度的防護材料,讓鉆地彈穿不透。

最利的矛,隻能用最強的盾來阻擋,第四種顯然是最簡單,且有效的方式。可研發一種應對如此高強度炸彈的材料,又談何容易。

研發突破

鉆地彈雖能入“九地之下”,但也並非無懈可擊。

它的侵襲力主要靠兩大要素,一是速度夠快,二是外殼夠強。一旦速度突然降下來,或是外殼破損,威力將大打折扣。

這個缺點,是一位叫做吳飚的年輕研究員發現的。

吳飚在1996年從解放軍工程兵工程學院畢業,之後到瞭一傢隸屬部隊的研究所上班,從事武器效應和工程防護的研究。

研究所裡有圖書館,這是他最愛去的地方,在圖4書館管理員甘松萍的印象裡,吳飚一直以來都是圖書館裡先來後走的一個,除瞭上班,看書成為他用時最多的事。

正是這種刻苦鉆研的精神,讓他很快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經驗。

1999年,“五八事件”爆發,中國人認識到提高防禦工事的重要性,一個研發新型遮單層的科研項目就此成立。

因為吳飚在工作上突出表現,他被任命為這個項目的主要負責人,當年他還隻有25歲。

接到這個任務後,吳飚對鉆地彈進行仔細研究,發現瞭鉆地彈速度和外殼的兩個薄弱點。

吳飚的想法是,研制出一種足夠結實的水泥,鉆地彈撞擊這種水泥時,會因為阻力而減小速度,甚至能破壞彈殼。

並且水泥是常見的建築材料,能夠用在各種建築物上,有效提高防禦力。

其實用水泥做防禦,很早之前就有,最有名的當屬二戰時期的齊格非防線,當時德軍威力防止盟軍轟炸,用混泥土建造的不少碉堡,讓對方束手無策。

直到盟軍研發出來當時最大的迫擊炮,才一舉將齊格非防線擊穿。

當年混凝土碉堡一敗塗地,如今還從水泥上下功夫,能成功嗎?

所謂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吳飚自接到任務後,帶領團隊買來瞭多種型號的水泥,每天進行配比、攪拌、澆築等一系列操作。

每天做的工作大差不差,隻在細節處進行微調,不停重復再重復,失敗又失敗,難免有些折磨人。

但吳飚卻始終如一日地堅守,每天凌晨就起床,在實驗室開始瞭一天的工作,累瞭也就坐下片刻地打個盹。

用機器配置水泥,很難控制用量,有時為瞭達到精確的配比,他不得不徒手進行。

長期跟水泥打交道,他的手也出來問題,即便用清水洗得再幹凈,也是又疼又癢。

除瞭手,吳飚的肺部也受瞭嚴重損傷,因為要保證配比精準,他不得不摘下防毒面罩來實驗,這使得肺裡吸進不少有害氣體。

正是這種忘我的付出,以及三個多月的堅守,吳飚終於帶領團隊,制作出瞭一塊高強度的混凝土靶板。

特種水泥

研發成功後,吳飚興奮地帶領團隊,載著混凝土靶板駛向戈壁灘中,進行實驗。

當實驗彈擊向混凝土靶板的時候,非但沒有擊穿混凝土靶板,反而在撞到靶板時,直接就被彈飛。

而這塊混凝土靶上隻留下撞擊的痕跡,這說明三個多月的堅持沒有白費,一種克制鉆地彈的特種水泥研制成功瞭。

吳彪所研制的特種水泥,看似與普通水泥無異,具有很好的透氣性,防水性,同樣能作為建築材料。

但這種水泥有這很高的抗折強度,這在攪拌時就有感覺,加瞭這種水泥的混凝土攪拌起來有如橡膠一般,極富彈性。

這正是混凝土的獨特之處,根據吳飚的說法,一般的混凝土,導彈想將其擊穿,就跟撞碎豆腐一樣簡單,但撞到這種混凝土,真的就是踢到瞭鐵板。

這種水泥的還有一個優勢便是成本低,比普通水泥貴不瞭多少,即便是大型的防禦工程用這種水泥建造,也全無經濟壓力。

有瞭特種水泥,我國許多重要軍事基地不再擔驚受怕,數千架戰機能夠高枕無憂,國防實力大大提升。

這也洗刷瞭我國當年的屈辱。

1999年5月8日,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到轟炸,三名記者犧牲,數十人受傷,這就是“五八事件”。

投下炸彈的是美國的B-2隱形轟炸機,投的是五枚“傑達姆”炸彈,這種炸彈鉆地能力很強,能夠輕易穿透厚實的建築物,造出毀滅性打擊。

當時美國敢明目張膽扔炸彈,就是看當時的中國國力不夠,好欺負。

我國從這件事裡受到深刻教訓,開始研制克制鉆地彈的水泥,如今不僅有瞭特種水泥,還有更強的鉆地彈。

2019年,我國研制出瞭世界第一個鉆地導彈——東風 15C 地對地導彈,這種導彈速度快過美國的GBU - 57 ,不用轟戰機就能發射,威力更加強悍。

有瞭這些強勁的武器設備,敵對勢力面對我國的軍事防禦,不僅打不穿,更是不敢打。

參考資料:

[1] 《鉆地彈:在“糾結”中繼續發展》2023年06月09日08:29 | 來源:解放軍報

[2] 《25歲小夥研發“特種水泥”,能治美國鉆地彈,開戰可保護數千戰機》2024-10-02 23:02:09 來源: 南風西洲

[3] 《為絕密國防工程打造防護堅盾,他是構築“地下長城”的幕後英雄》央視網 2018年08月24日

#頭條創作遊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