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抹黑文章值1000美元!中國幫非洲種個地,美國為何不樂意?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大國之間博弈,爭的是珍貴資源,求的是話語權,我國援助非洲國傢,幫助他們種地,這本是一國善舉,與旁人無關。

可眼見我國在非洲種的地越來越好,讓非洲國傢實現糧食自由,有的國傢卻不樂意瞭。

非洲耕地

這個請我國去種地的非洲國傢,名為津巴佈韋。

津巴佈韋原本並無好的耕地,隻因這裡位於非洲高原區,地質構造以花崗巖為主,能夠用來種莊稼的地不多,肥沃的土更是少之又少。

想要在這裡產出糧食,就得對土壤進行改良,種下去的土才能長出芽。

津巴佈韋缺少改良土壤的技術,種地的地方隻能集中在一些低草原地區,這些地方地質則多是玄武巖,多黑色土壤,算是不錯的農業區域。

雖然國內耕地不多,好在津巴佈韋人口也少,數來寥寥1589萬,與我國相去甚遠,所以這裡總耕地面積3300多萬公頃,人均就有2萬多公頃。

而我國人均耕地面積隻有1.3畝,算來隻有0.09公頃,隻有津巴佈韋的二十二分之一。

所以從每人分得的土地看,津巴佈韋也算得上沃野千裡,足夠富裕。

津巴佈韋種莊稼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馬紹納蘭和馬尼卡蘭兩地。

這一帶不光有好的土壤,氣候也足夠溫和,不像他處熱得莊稼都站不住,降水也比別的地方好得多,十分適合種地。

這裡種的農作物多為玉米、小麥和煙葉,是津巴佈韋的主要產地。

再往西部去一些,是馬塔貝萊地區,這裡地勢比較高,因為氣溫更低,更多霜,尋常的農作物很難存活,因此這裡多發展畜牧業。

在林波波河以及薩比間河地區,因為這裡處於低緯度,得到的太陽熱量多,氣溫也比別處要高,隻適合種一些喜熱的作物,比如甘蔗、棉花等。

總的來說,津巴佈韋肥沃的土地雖不多,但放在普遍缺少糧食的非洲,這裡不但能滿足吃飽需求,每年還能出口100萬噸玉米,這已經是一塊寶地。

津巴佈韋也因此得瞭個“非洲糧倉”的美名。

隻是即便手裡握著“非洲糧倉”,津巴佈韋的人還是要為糧食擔憂,這跟歷史有一定的聯系。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段時間,非洲正處於西方國傢籠罩的陰影中,當時英國南非公司下發多項優惠政策,鼓勵白人移民到非洲。

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實現對津巴佈韋的控制,當大量受扶持的白人到來時,土地輕而易舉到瞭他們手裡,導致本地人無地可種。

在整個20世紀,津巴佈韋80%的土地都到瞭白人手裡,剩下的20%他們不要,是因為太過貧瘠。

為瞭趕走這些貪婪的掠奪者,津巴佈韋開始實施土地改革,將被白人占領的土地收歸國有,接著在分給當地居民。

這種做法讓本國國民獲得瞭土地,卻也徹底得罪瞭西方國傢。

為瞭懲治津巴佈韋,西方國傢開始實行各種貿易限制政策,不買津巴佈韋的農產品。

西方國傢不買,還能找其他的銷路,比如自己的鄰居,或更遠的東方國傢。

可問題是,這些西方國傢不僅不買,也不賣,各種農業機械、技術進不瞭津巴佈韋。

缺瞭這些,津巴佈韋土地再多再好,也難出過多糧食,糧食年年減產,津巴佈韋到瞭挨餓的邊緣,此時就不得不求助中國瞭。

中國種地

如果你有機會到津巴佈韋,從首都哈拉雷出發,在前往小鎮奇諾伊的公路上,你將會看到道旁簇擁的雜草,一派大草原的景觀。

當你即將到達奇諾伊時,草原盛景退去,替代的是一畝畝整齊排列的更低,這裡就是溫亞尼農場,耕地面積550公頃。

看到這一大片的耕地,你可能認為這是歷經幾十年才開辟出來的,事實卻是,這裡在幾年前還是一片荒漠。

雜草從中生長,走獸在此休息,就是這些耕地以前的樣子。

在成為荒地之前,這裡也曾經熱鬧過,道旁常有賣磚頭、賣魚餌的小販來往,行人也是絡繹不絕。

後來津巴佈韋衰落,現代文明才向自然讓步,這裡轉眼變成荒漠。

如今現代文明再次戰勝自然時,並不是津巴佈韋突然崛起,而是有瞭中國安徽農墾集團的援助。

2010年,受夠西方國傢制裁的津巴佈韋,開始向中國尋求農業援助。

我國也是十分爽快,先是在津巴佈韋的首都哈拉雷,成立瞭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挑選有幹勁的津巴佈韋人,向他們傳授農業種植技術。

當時一年從這裡培訓合格的人有幾百,到2017年已經有3000人,掌握瞭現代農業種地的精髓。

接著,我國又鼓勵國內企業去援助津巴佈韋,安徽農墾集團就是在2011年進入的。

當年安徽農墾集團達到溫尼農場時,放眼還是一片蕭條景象,一件件機械、一袋袋化肥、種子進入後,這裡的糧食產量提高瞭。

許多幫忙種地的本地人,也能一個月領取300美元的工資,這對他們來說是不菲的收入。

中國企業不僅帶來瞭更多的糧食產量,還改善瞭這裡的基礎設施。

2015年,非洲陷入瞭一場嚴重的旱災中,河裡水流減少,水電也變得短缺,灌溉設施需要電力來驅動,這一幹旱斷電,使糧食缺瞭水,收成受到影響。

公司認識到瞭在非洲同樣不能靠天吃飯,對當地水利設施的建設開始瞭。

隨著安徽農墾集團的不斷投入,到2015年時,它們已經在非洲擁有10個農場,開辟出1.2萬公頃土地。

經過科學的規劃,這些土地一年能產糧食20000噸。

我國不光提供設備技術,同時也為津巴佈韋提供瞭貸款,這些貸款主要被用於購買中國的化肥設備,既是援助對方,又打開自己銷路,屬於雙方共贏。

得到中國援助後,津巴佈韋的產量得到迅速增長,到2021年,津巴佈韋的玉米產量就達到瞭250萬噸。

如今津巴佈韋不僅擺脫瞭挨餓現狀,國內也有餘糧出口,又恢復到瞭當年“非洲糧倉”的盛況。

西方為何不樂意

2021年,美國忽然撥瞭巨款,扶持瞭一個名為“信息促進發展信托基金”的機構。

這個機構的主要智能,是專門培養一些舞文弄墨的記者。這些記者寫的文章無關真相,凡是指責在津巴佈韋的中國企業,就能得到一篇1000美元的報酬。

即便是知名的作傢,也難以拿到這麼高的稿費,更別說在人均GDP隻有1463美元的津巴佈韋,這是何等的誘惑。

美國之所以這樣做,是有多方面的考慮。

首先,西方國傢制裁津巴佈韋,不隻是因為津巴佈韋進行瞭土地改革,惹怒瞭他們,而是因為擾亂瞭他們的部署。

這些強國要的不隻是這個非洲小國,還有整個非洲,制裁津巴佈韋,是要讓其他非洲國傢知道,若不順瞭他們的心意,就是這樣下場。

而中國突然前去津巴佈韋幫忙種地,這打亂西方國傢的計劃,他們自然不樂意。

再者,津巴佈韋雖然農業落後,礦產資源卻十分的豐富,這裡探明的鉻儲量就有6.08億噸,儲量世界第一,煤炭儲量270億噸,還有世界第二的鉑族金屬。

土地改革後,這些資源再次回到瞭國傢手裡,可津巴佈韋開采技術有限,很難將這些資源有效利用。

資源開采不瞭,原本能輕易到西方國傢手裡,可中國到津巴佈韋種地,雙方建立瞭合作關系,這些資源反而更容易被中國買去。

比如中鋼集團就收購瞭津巴佈韋最大的最大的鉻礦生產商,平頂山煤礦集團在這裡開發一座煤礦,年產高達300萬噸。

看到津巴佈韋的資源被中國開發,美國當然著急。

並且,津巴佈韋雖然隻是一個非洲小國,但他們的教育可一點都沒有落下,成年人的識字率甚至高達97%。

也就是說,津巴佈韋的人大多數不是隻會幹活的莽夫,而是有一定素養的優質人力資源。

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有瞭這些優秀的勞動者,中國將一些傳統制造業就能轉移到津巴佈韋,進行工業生產,既解決瞭津巴佈韋的就業問題,也創造瞭經濟。

雙方建立牢固關系後,美國想要利用輿論進攻顯然白費力氣,面對那些背地裡的抹黑,津巴佈韋的《先驅報》直接挑明瞭說。

津巴佈韋總統發言人奇蘭巴也直接戳穿美國的陰謀,他們想挑撥中非的合作關系,這是不可能的。

對待非洲,美國拿的是武器,中國靠的是誠意,誰更可能容易得到非洲人民的信任,答案一目瞭然。

參考資料:

[1]《中國在非洲種地,美國為什麼急瞭?》正解局2021-11-02

[2]《津巴佈韋農業資源稟賦概況》農業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 2017-10-27

[3]《通訊:中國人紮根津巴佈韋開墾“萬畝良田”》新華網2015-11-29

#頭條創作遊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