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回地球後去看望錢學森,錢老卻問起另一人:王永志還在嗎?

2024年9月29日,國傢勛章和國傢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其中眾多為國傢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獲得瞭這份至高無上的榮譽,其中有一個名字,令我們感到震驚,他就是在今年6月剛去世的王永志。

前不久中國強勢秀肌肉的洲際導彈,就與他有關,1961年從蘇聯學成回歸的王永志進入“第五研究院”成為錢學森的徒弟,三年後擔任火箭總設計組組長,1978年擔任中國第二代戰略火箭總設計師。

後來他長期在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工作上殫精竭慮,難怪在2003年楊利偉成功返回地球後去拜訪錢學森時,錢老還會問起:王永志還在嗎?

師徒情深,航天路上的引路人

當92歲高齡、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的偉大科學傢的錢學森教授,在電視上看到神舟五號飛船成功返回,我國的航天員楊利偉完好無損地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時,他的眼眶不禁濕潤瞭。

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為祖國航天事業傾註的心血和汗水沒有白費。所有的艱辛與付出,在這一刻都化作瞭激動的淚水,流淌在他那佈滿皺紋的臉頰上。

然而,在這感人肺腑的重逢時刻,錢學森卻像突然想起瞭什麼重要的事情,他急切地詢問身邊的工作人員:“王永志還在嗎?”

這一問,不僅透露出錢學森對王永志的深深掛念,更像是對他們那段共同奮鬥歲月的回憶與緬懷。

錢學森出生的年代中國雖然貧窮,但是他好歹是出身名門望族,能夠有機會去學習,他的成功不僅來源於他的天賦和努力,同時還有傢族的托舉。

他父親在民國時期擔任要職,同時也是一位教育傢,這為他的成長提供瞭良好的傢庭環境。錢學森很早就展現出瞭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和高超的天賦。

他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瞭上海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之後又獲得瞭清華大學公費留美的名額,遠赴重洋學習當時美國最先進的航空技術。

與錢學森相比,王永志的求學道路則顯得坎坷許多。他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傢庭,傢境貧寒,求學之路充滿瞭艱辛。

盡管父母竭盡全力供他上學,但對於未來的求學之路,王傢人都感到渺茫,就連王永志自己也曾一度失去信心。

然而,命運的轉折點出現在解放軍的到來,黨的政策讓貧下中農擁有瞭前所未有的地位,王永志也因此得以重新獲得學習的機會。

17歲的他入黨後,就開始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相關聯,國傢讓幹啥就幹啥,原本他想當一個農學傢,後來考上清華學瞭航空系飛機設計專業。

1955年他被派到莫斯科學習,為瞭滿足國傢的需要他改專業到火箭和導彈設計專業,學成後回國進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而這裡的院長正是他仰慕已久的錢學森。

錢學森與王永志,一個出身名門望族,一個來自貧下中農傢庭,他們的命運在共和國的航空史上產生瞭神奇的交集。

錢學森作為王永志的導師和引路人,不僅在學術上給予瞭他悉心地指導,更在精神上給予瞭他巨大的鼓舞。

他教會瞭王永志如何面對困難,如何勇於創新。而王永志也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他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在航天事業上取得瞭顯著的成就。

例如,1964年在東風二號導彈的研發過程中,面對試射失敗的重重壓力,王永志提出瞭一個大膽的想法:減掉600公斤的燃料,給導彈減重就能達到預定射程。

這一想法最初並不被所有人接受,認為沒有燃料導彈就不能飛出去,沒辦法王永志隻能自己到錢學森面前提出這個想法。

沒想到錢學森一聽,馬上眼前一亮,力排眾議同意瞭這個提議,方案最終得以實施,並取得瞭成功。

東風二號的成功讓王永志的才華徹底顯露,此後他得到瞭更多施展的機會。

接力棒傳遞,航天事業的傳承者

1978年,第二代洲際導彈開始研發,原本大傢都默認錢學森就是最高決策者,可是他卻毫不猶豫地將接力棒傳遞給瞭王永志。

“第二代導彈就應該有第二個總設計師”錢學森對王永志信心滿滿,這一決定,不僅體現瞭錢學森對王永志的深厚信任和高度認可。

王永志接過接力棒後,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他帶領團隊,迎難而上,攻克瞭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取得瞭多項重大的科研成果。

他不僅成功研發出瞭第二代洲際導彈,還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立下瞭汗馬功勞。

1986年王永志和黃作義提出研制長二捆火箭,並且承攬國際發射業務,“挑戰者號”頻頻發射失利的美國找上瞭中國合作。

美國並不是出於信任,而是想要看中國的笑話,並且狠狠宰一頓,在合同中說明發射試驗必須在1990年6月30日完成。

要知道簽訂合約的時間是1988年11月,留給中國的時間隻有18個月的時間,可是此時中國的長二號捆綁火箭還隻是圖紙。

王永志不服輸,帶著研究人員24小時不停工地幹,24套44萬多張設計圖樣,120多個工業攻關項目,5000多套特殊工裝,幾十個部段和十幾萬個零件、300多項大型地面試驗、20項技術難題終於被他們一一攻克。

在合同約定日期到來的前一天,中國第一枚捆綁式運載火箭赫然矗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給瞭美國人一個大大的震撼。

完成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王永志瘦瞭11斤,兩年後他又提出“飛船-空間實驗室-空間站”的“三步走”戰略,逐步實現中國千年的飛天夢。

2003年,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飛向太空,帶著宇航員楊利偉成功返回,其中就凝聚著王永志團隊的心血和智慧。

當楊利偉圓滿完成任務,安全返回地球後,他特地前去看望瞭錢學森。這次探望,不僅是兩位航天領域傑出人物的相聚,更是航天精神的一次深刻傳承。

而錢學森對王永志的深深掛念,不僅流露出他們之間深厚的師徒情誼,更彰顯瞭航天精神中那份不滅的傳承之火。

錢學森深知,航天事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接力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奮鬥。

王永志,作為他的得意門生,不僅接過瞭學術的接力棒,更將錢學森在航天事業中展現出的創新精神、拼搏精神和奉獻精神發揚光大。

因為他卓越的貢獻,王永志在今年9月底的“國傢勛章”頒獎儀式中獲得國傢勛章,可惜的是,就在三個月前他才溘然長逝,無法親自接受這些榮譽。

他飛向天上編號為46669的“王永志星”,看著祖國繁榮昌盛,相信祖國的未來定會如王老所願。

參考信息來源:

新華網:國傢勛章和國傢榮譽稱號獲得者丨王永志:永志不忘強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