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一城市放開秸稈焚燒,為啥有人燒還是被罰款?這一規定要弄清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又到瞭每年的秋收季,秸稈是燒還是不燒,年年幾乎都要引起一番爭論。

禁燒的理由很充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和空氣污染的風險;放開的原因則更多基於更現實的因素考慮,成本、人力、技術,以及近年來禁燒產生的一個農業新問題。

有個別地方,為瞭應對這個新出現的問題,最近幾年已經有限度放開瞭焚燒秸稈。那麼這個新出現的問題是什麼?秸稈究竟是燒還是不燒,具體的標準究竟怎麼去衡量?

先來看看有限度放開的地方都是哪裡吧。

廣西賀州,有限度焚燒

消息在傳播的過程中容易走樣,明明隻是有限度放開,在網上傳著傳著就會變成某地全面放開瞭秸稈焚燒。

這個地方就是廣西的賀州。假如賀州的老表聽信瞭網上的消息,興沖沖下田去燒秸稈,要是巡查隊逮到,該交的罰款一分錢也不會少。

一年前的國慶前夕,賀州地方人大出臺瞭圍繞秸稈焚燒和綜合利用的新條例。這個地方性條例之所以能引來很大關註,原因就在於當地放開瞭秸稈焚燒禁令。

多年來,全國的禁令是全部禁燒,沒有任何例外的情況。賀州改變瞭此前的政策,圍繞秸稈焚燒的觀念,至少在不少農民看來似乎出現瞭某種松動跡象。

但就像上面所說到的,新條例並非徹底放開,而是“有限度、有前提條件”放開。

每年收獲季後,依然劃定有全時禁燒區域和限時禁燒區域,在這兩個時段內,依然不允許露天焚燒秸稈。

例外的情況是,如果農作物秸稈有病蟲害,則可以就地將其焚燒。至於秸稈是否存在病蟲害,需要經過檢疫確認。

檢疫確認的權限歸各區縣的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如果情況屬實,鄉鎮以及街道辦可組織進行焚燒。

總結起來就是,雖然有限度放開瞭焚燒,但要走相關流程。並不是農戶說自傢的秸稈有病蟲害,然後就能一燒瞭之。

不光是賀州,南方其他一些地區,焚燒禁令也出現瞭松動。

貴港的有限度焚燒已推行5年

廣西的貴港市,從2019年開始,也由全面禁燒改為“有序焚燒”。此外,湖南、浙江等多地,近年來也在探討有限度焚燒秸稈的政策。

有的已經放開,有的還在探討具體的措施。但就像已經放開地區規定的那樣,新的政策規定,依然建立在禁燒的基礎上。

所以還是那句話,出現瞭政策松動的跡象,但政策的基本走向依然沒有改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變化,主要原因就是文章開頭說到的那個農業新問題。

禁燒帶來的病蟲害增加

賀州在推出新條例時就明確提到,有限度放開焚燒,是為瞭清除病蟲害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些農業害蟲寄生在秸稈上,過去農民都是焚燒處理,這些害蟲清一色都被燒死瞭。自從禁燒以後,沒有被殺滅的害蟲,僥幸度過瞭冬天,來年再次蘇醒過來危害農業。

禁燒持續多年,這一問題也一點點凸顯瞭出來。各地在探討放開政策之前,也曾做過實際的農業調查。

湖南長沙,當地就對農業病蟲害的問題進行過統計。2017年之前,也就是全面禁燒政策推行之前,二化螟蟲平均每畝越冬的基數為418.45頭。

到瞭2022年,由於全面禁燒,平均每畝的規模增加到瞭6612.6頭,整整增加瞭14.8倍。

二化螟又叫鉆心蟲,是稻田裡的一種常見害蟲。而根據長沙各區縣的統計,這一害蟲越冬增加的規模普遍在10倍到100倍之間。

就是說,由於沒有焚燒秸稈,這類害蟲在田裡,茍延殘喘度過瞭冬天,等來年經過新的繁殖,可對莊稼造成新一輪更嚴重的傷害。

浙江多地的調查也顯示,禁燒秸稈以來,水稻白葉枯病的發生在持續增加。病蟲害的增加,隨即又衍生出瞭一個全新的問題。

因為要應對病蟲害的農作物的影響,來年農民不得不加大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如此一來,又會產生土地結板等一系列問題。

綜合上述情況可看出來,禁燒原是為瞭解決空氣污染的,可隨之又帶來瞭農業的新問題。污染和新問題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就是各地方探討新政策的根源。

而在農民看來,由於燒不燒秸稈直接關乎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大多數對禁燒都有強烈的抵制情緒。

可不管從哪個角度看,禁燒本身對整體環境等方面確實又有益處。而圍繞禁與燒,其本質就是一種博弈。

禁的因素和好處

禁燒最大的原因,是由此引起的碳排放增加對空氣的污染。10年前,我國的PM2.5值數多次爆表,大氣污染導致的一系列嚴重問題已刻不容緩。

不少人可能會覺得,大氣污染是工業化進程帶來的,不應該怪罪到焚燒秸稈上,這個觀點既對又錯。

對的地方在於,相比於工業化活動碳排放對大氣的影響,焚燒秸稈的影響帶有明顯的季節性,它並不是一種持續性的污染,而且程度相對於工業活動也相對較輕。

但是,上述觀點也有錯的地方。雖然自古以來農民種地就是刀耕火種,可過去燒秸稈的密度遠遠低於現在的密度。

過去的農業種植規模密度小,由於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糧食產量較低每一季產生的秸稈數量就比較少。這種情況下焚燒秸稈,本身帶來的大氣污染問題並不嚴重。

今昔不同往日的是,現在農業種植密度相當高,同時在技術的加持下,糧食單產量也在持續增加。

我國每年的糧食產量超過瞭1.3萬億斤以上,由此產生的各種農作物秸稈高達8億噸。

而燒秸稈和燒煤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試想一下,如果每年這8億多噸的秸稈,在同一時間段內焚燒,全中國的大氣環境會變成什麼樣子。

所以不得不承認的是,農業種植技術的增加,導致的秸稈規模增加,也使得焚燒秸稈這個原來不存在的問題,變成瞭一個可以影響甚至左右環境的大問題。

此前在山西,農戶由於露天焚燒秸稈,濃煙遮蔽附近的榮烏高速公路,曾導致一連發生瞭8起車禍。在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同樣是由於焚燒秸稈處理不當,引發大火導致瞭極大損失。

除瞭上述問題外,焚燒秸稈還會帶來一個相對隱蔽的農業問題。

通常焚燒秸稈都是就地焚燒,急劇產生的高溫,既能燒死田裡的害蟲,但同時也能燒死田裡以及地下的各種有益微生物。

時間久瞭,土壤會變得結板不耐旱,整體的肥力和保水性能也會出現下降。也就是說,焚燒秸稈本身能殺死病蟲害,產生的草木灰可以充當肥料,可它本身同樣也會產生負面影響。一件事,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

所以正是綜合上述因素的考量,禁燒政策才全面推廣開來,原因就在於從大的層面來看,禁燒帶來的利比較大。

但是,農民作為切身利益方,他們考慮的問題更直接也更現實。

寧可接受罰款也要燒

目前的情況是,雖然全面禁燒,但各地每年都有零散的焚燒行為。很多農民不再集中焚燒,而是分散性的悄悄焚燒瞭。

一方面焚燒秸稈是多年來的種地傳統,焚燒產生的草木灰也含有豐富的鉀。另一方面如果不焚燒,農民找不到別的處理辦法。

雖然各地出臺的措施都是秸稈還田或回收利用,但這其中又涉及到瞭技術、人力、財力成本。

以秸稈還田為例,秸稈需要細細粉碎後,深埋地下才能產生效果。手工的破碎方式要增加人力成本,機器破碎也要投入財力。而且不管是人工還是機器,都要投入巨大的勞力。

因為秸稈本身不能埋的過淺,否則它不但不能腐爛產生肥力,還會影響到第二年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國內目前的農業發展模式,又是以傢庭為單位分散性的。這種情況下,每年種地原本就沒有收入,如今為瞭不燒秸稈,還得額外投入成本進行秸稈還田,農民又不是傻子,你覺得他們願意做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嗎?

就各地的實際情況來看,在禁燒以後,多數農戶都是將秸稈收集起來,統一扔到野地裡。尤其在一些山區,秸稈還田的規模更小。

至於說秸稈回收,用於造紙或者制造飼料,農民並不反對這種利用方式,但問題的關鍵是得有企業到鄉下去回收才行。

如果沒有企業回收,秸稈又不讓焚燒,農民也隻能將其丟棄,或者是堆積在別的地方,然後在冬季零散的焚燒掉。

巢湖的一位水稻種植戶就表示,因為秸稈處理成本高,甚至是比焚燒後的罰款還高。在這種情況下,他寧願接受罰款。

所以真正的問題就在於,秸稈焚燒對農民來說,是最便捷也相對最有利的一種方式。目前的情況是,由於秸稈焚燒會影響到社會整體的情況,所以禁燒就壓過瞭農民長久以來的傳統習慣。

結語

不管是燒還是不燒,都能找到優點和缺點,所以圍繞秸稈的焚燒,未來肯定還會有更多的討論。

但不管從什麼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都應該建立在客觀和科學的基礎上。目前一些地方有限度的放開,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規避禁燒導致的農業新問題。

此外,有限度放開的也都是南方地區,北方地區目前還沒有看到有政策松動的跡象。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北方秋季是以玉米秸稈為主,由於馬上由秋天轉入冬天,即使有病蟲害也能被嚴寒殺滅,不用刻意通過焚燒來殺滅。南方由於氣溫相對較高,要靠焚燒才能徹底殺死一批病蟲害。

另一方面,由於我國傳統的重工業,大多集中在華北和東北一帶,這一地區的大氣污染相對比較嚴重。

因此在短時間內,北方的很多地方,應該還會繼續推行禁燒政策,而不會有限度放開。

信息來源:

《這一地區地允許焚燒秸稈瞭!》 南方農村報 2023年9月27日

《秸稈從全面禁燒到“有條件”放開,實事求是最可貴》 成都商報 2023年12月5日

《秸稈焚燒,禁還是燒?得聽科學的》 澎湃新聞 2023年12月5日

《一文讀懂 秸稈為什麼不讓燒》 澎湃新聞 2024年2月29日

#頭條創作遊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