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糧食賣不出去瞭,美媒:都怪中國經濟下滑買不起!真是這樣?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任何一個國傢,倘若關乎國傢命脈的資源,進口的比國內產的多,等於被對方套上瞭枷鎖,失去瞭話語權。

可中國正好相反!

叫苦的美媒

不久前,美國媒體彭博社發表一篇半是叫苦,半是指責的文章,題為《隨著糧食饑餓的消退,中國人已不再是搖錢樹》。

文章主要講瞭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隨著我國進口糧食減少,西方國傢大量糧食滯銷,國傢經濟發展受限,二是添油加醋地分析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

中國進口的糧食減少,美國是最愁的一個,根據美農業部給出的數據,第三季度我國僅從美國進口瞭1.34萬噸玉米。

相對而言,去年同期進口量為56.4萬噸,兩相比較,呈現斷崖式下降。

除瞭玉米外,美國的大豆今年才對我國出口500萬噸,對比去年下降瞭25%,創下16年來最低。

上次差不多這麼低的時候,還是在2018年,那時中美正在打貿易戰。

另一邊的法國也不太樂觀,根據法國最大出口港的魯昂港統計,第三季度大麥出口量隻到去年的一半,主要原因是中國進口份額大大減少。

澳大利亞的小麥同樣如此,在以前,澳大利亞的小麥主要靠賣到中國賺錢,如今中國同樣減少瞭購入量,澳大利亞不得不另尋買傢,準備從印度突破。

關於中國的糧食進口量為何減少,彭博社也給出瞭猜想的兩個答案,一個是中國老年人增多,年輕人減少,需要的糧食也就少瞭。

二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停滯,無力買更多的糧食。

在這篇文章中,美知名的市場分析師艾薇·李指出,如今的中國人,對國傢的經濟不抱太大希望,對未來十分擔憂。

他表示,中國人都在過縮衣緊食的日子,在購買糧食時,都是精打細算,滿足自身需求即可,絕不會過多消費,導致糧食需求量驟減。

艾薇·李從中得出結論,中國的影響力,正在逐步降低。

彭博社借著艾薇·李的觀點,給出瞭自己的看法,因為中國的房地產越來越不景氣,國傢的經濟發展收到瞭影響,導致中國人“消費降級”,許多傢庭吃肉都有些奢侈。

當中國人吃肉減少,養殖場就不得不縮小規模。養殖的牲畜減少,所需的飼料也要減少,制作飼料的糧食進口量同樣跟著減少。

總之說來說去,西方國傢將糧食賣出去的根本原因,歸結為中國的經濟陷入頹勢,買不起過多糧食。

這種結論不能說一針見血,隻能說完全說反。

如今中國進口糧食減少,並不是人們不敢多吃,反而是不再為糧食發愁。

1998年以後的一段時間,國內糧食連年減產,到2002年糧食一年產的糧食就隻有4.3億噸,比1997年少瞭30.1%。

熬過瞭低谷期後,到2004年我國的糧食產量開始增加,從2017年開始,我國的糧食年產量就穩定在6.5億噸以上。

根據國傢統計局的報告,去年我國的糧食產量高達6.954億噸。

糧食產量的增加,使得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不再依賴他國,不僅擺脫瞭控制,還讓他國知道,不是中國離不開他們的糧食,而是他們的糧食離不開中國市場。

糧食戰爭

如今中美雙方在糧食戰爭中的轉變,不禁讓人想起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一句話:“控制瞭糧食,就控制瞭全人類。”

雖然如今美國在糧食戰爭中敗瞭,但當年他們將“控制糧食”作為重要戰略,也曾大殺四方。

在這場糧食戰爭中,進攻方為“ABCD四大糧商”,“ABCD”是各傢公司首字母的簡稱,分別為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達孚(LouisDreyfus)。

前三者都屬於美國,最後一個雖是法國所有,也跟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四大糧商權勢滔天,他們控制著全球80%的糧食貿易,以糧食作為突破口,三步就能擊潰一個國傢。

第一步,以援助為名頭,向他國出售低價糧食,以及作物的種子。

對那些被援助的國傢來說,這些糧食雖是進口,但比本國產的還便宜,國民當然喜歡買便宜的,國內的糧食沒瞭銷路,種植量連年減少。

等他國自產的糧食潰不成軍時,糧商們再將出售的糧食價格提高,這時他國的糧食已減產,不得不買高價糧。

等他國企業因高價糧而破產時,四大糧食趁機將其收購,這一國的糧食,也就被他們所控制。

比如上世紀70年代的智利,就吃瞭這樣一個大虧。

當年美國以低價糧食,對智利提供所謂農業援助,使得智利的農業一蹶不振,智利總統阿連德本想反擊,卻引得四大糧商不滿。

糧商直接撕毀瞭農業援助協議,使得智利糧食出現短缺,許多人將罪名歸到阿連德頭上,聯合將他逼下臺,這個試圖反抗的總統,最終以身殉職。

同樣的招式,用在阿根廷依然奏效。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向阿根廷出口瞭便宜的轉基因大豆,這種大豆產量大,出油率高,很受民眾歡迎。

阿根廷本國的大豆自然比不過這些外來品,國內的種子公司因此破產,最後被美國的孟山都收購。

美國到此還不罷手,開始向阿根廷的種植戶收取專利費,許多種植戶苦不堪言,最終也被孟山都一起收購。

這場糧食戰爭裡,美國控制瞭阿根廷90%的糧食,取得瞭最終勝利。

同樣的方法,美國也曾對中國使用過。

1974年,中美建交剛過兩年,雙方維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孟山都公司得以順利進入中國,竊取瞭許多大豆種源,轉頭就研發出轉基因大豆。

接著,他們將高產高出油率的轉基因大豆賣給中國。在美國政策補貼下,盡管這些大豆跨越千裡運來,外加重重關稅,價格卻隻有本國大豆的一半。

中國本土的大豆,同樣遭受嚴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到2003年,美國覺察到中國大豆沒瞭反擊之力,以天氣原因為由,將往年賣2300元一噸的大豆,抬高到4400元一噸,直接翻瞭一倍。

聽到美國喊著大豆庫存減少,國內糧油商害怕買不到大豆,也不顧價格多高,砸鍋賣鐵去美國搶購。

等我國糧油商傢底花得差不多,他們再次將大豆的價格降低。

如此一來,美國便能用低價大豆,造出低價油進入中國市場。而我國糧油商因為高價買大豆,成本被拉高,榨出的油賣得便宜,直接虧本,賣得貴,又沒市場。

在這兩難之中,我國糧油商紛紛宣告破產,最終被美國一舉收購。

中國的突破

在大豆上獲得勝利後,美國又對我國小麥下手,同樣的方法實施一遍,等他們準備抬高小麥價格收官時,卻發現這方法不奏效瞭。

最後一研究,原來國外的小麥大漲時,中儲糧拋售儲備的糧食,滿足瞭國民的基本需求,緩沖瞭國外的高額糧價。

瞭解其中原由,美國制定出瞭攻擊中儲糧的計劃,培養瞭一大批公知,到處鼓吹企業私有化,對公有制進行批判,試圖利用輿論施壓,但並沒有奏效。

在當年慘敗的大豆戰場上,如今我國也扳回一局。

從2022年開始,我國大豆產量穩定上漲,到去年年底,我國大豆種植面積達到瞭1.57億畝,一年產出2084萬噸。

不光產量提高,大豆的質量也在不斷上升。

比如東北地理所培育的“東生118”大豆,有著良好的耐鹽堿能力,即便是條件苛刻的鹽堿地,也能實現每畝240的產量。

今年4月,我國農科院的研究人員,成功從大豆中克隆出抗銹病基因,解決瞭困擾世界多年的抗銹基因匱乏的問題,在這方面已經超越美國。

我國的糧食產量增加,不僅提高瞭在全球糧食體系中的話語權,而且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各國的商業聯系更加緊密,農業投資得以重新構建,農業商品的供應鏈和貿易線也將重組。

就像美國學者菲利普·邁克邁克爾感嘆的那樣,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食物體制正在形成。

中國能在糧食戰爭中大獲全勝,離不開廣大農民的堅守,以及科研人員的努力,是他們挽救瞭中國的敗局,保障瞭我們吃飯自由。

如今美國戲言中國因為吃不起糧才減少進口,不過是種無奈的宣泄罷瞭。

參考資料:

[1] 《走出“全球化陷阱”——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轉型與全球食物體系重構》《文化縱橫》 2024年6月刊

[2] 《從大豆到玉米小麥,中國是如何與國際四大糧商鬥法的?》澎湃新聞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合川老農民 2024-07-17

[3] 《美國媒體呻吟:中國人再也不怕挨餓瞭,西方糧商的舒服錢掙到頭瞭》孤煙暮蟬2024-10-06

#頭條創作遊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