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點贊晉祠古建之美

本報訊 10月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以《走進晉祠博物館——品古建之美 尋三晉之根》為題,講述晉祠古建之絕之美。

報道稱,近期,隨著遊戲《黑神話:悟空》走紅,山西古建備受關註,位於山西太原西南郊懸甕山麓的晉祠迎來客流高峰。

報道講述道,從晉祠博物館東大門進入,沿著中軸線往裡走,依次經過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鐘鼓樓、獻殿、魚沼飛梁,來到聖母殿。這條中軸線上的建築佈局嚴謹、造型別致,將古代建築技藝、雕塑技藝和鑄造技藝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條100多米的中軸線上有晉祠的三大國寶級建築——聖母殿、魚沼飛梁和獻殿。”晉祠博物館副館長謝強對這裡的一磚一瓦如數傢珍。除瞭“三寶”,晉祠還有“三絕”——宋塑侍女像、周柏和難老泉。

報道介紹,晉祠之於太原,不僅是一座文化地標,也是一處精神傢園,濃縮瞭三晉文化的精髓。西周早期,周成王封其弟姬虞於唐地,稱唐叔虞。唐叔虞之子燮繼位後,改國號為“晉”。唐叔虞被視為三晉文化的始祖,其後人在晉水畔初建唐叔虞祠以示紀念。春秋末期,晉國公卿趙鞅的傢臣董安於在晉水之陽肇建晉陽城。晉陽後來成為趙國國都,也是後世太原城的基礎。由此有瞭“先有晉祠,後有太原城”之說。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李世民父子在晉祠誓師起兵,幾個月後便奪取長安(今陜西西安),次年建立唐朝。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重回晉陽,次年詣晉祠,寫下《晉祠之銘並序》,刻於碑上。此碑是李世民唯一傳世碑刻,是融其政治思想、文學和書法藝術於一體的珍品,如今保存在晉祠博物館的唐碑亭內。

周之柏、唐之碑、宋之殿堂、明之牌坊、近代之館舍……3000年文脈傳承,留下瞭豐厚的文化寶藏。

水鏡臺是一座古戲臺,包括前後兩部分,從建築形制來看,後臺為明代建造,前臺為清代補建。水鏡臺集樓、臺、殿、閣建築風格於一體,前部為單簷卷棚頂,後部是重簷歇山頂,臺周圍有疏朗的走廊。此臺造型雄奇,雕刻彩繪精美細致。1986年拍攝的電視劇《西遊記》中,孫悟空大戰二郎神時所變的小廟就是以水鏡臺為原型。如今,古戲臺煥發出新的活力。每逢重要節日,戲曲、相聲、八音會等節目在這裡輪番上演,為觀眾帶來藝術享受。

自去年來,“跟著86版《西遊記》打卡山西晉祠”成為旅遊新風尚,眾多古建愛好者在聖母殿、魚沼飛梁等取景地打卡拍照,分享到社交平臺。今年上半年,晉祠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長40%,8月份日均接待量達1.5萬人次。(李曉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