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櫻
前言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自從新能源汽車登上歷史舞臺,歐洲的燃油汽車就一點一點在喪失自己的銷售市場,2020年,國產的出口汽車在歐洲的市場占額才1%,但是23年卻直接飆升到6.9%。
這一數據讓歐盟領導直接就慌瞭,大傢都知道從去年開始他們就已經在對中國的出口車輛進行反補貼調查,而這個稅額中國也一直沒有拖欠。
不過這一結果還沒出來,歐盟沒想到中國的電動汽車一直在擠占自己的汽車市場,他們也不敢再等瞭,從6月份開始就密謀著要加中國的稅。
結果現在新一輪的投票竟然通過瞭這個決議,中國企業也不是吃素的,當然不能坐以待斃,肯定要想辦法從其他方面找補回來,最後為這個決定買單的會是誰呢?
馬克龍:歐盟落後中美,再不改變就會消亡在這次的最終投票環節,法國的態度可以說是同意那一邊最堅定的一個成員,2023年,中國對歐盟的外交貿易高達8000多億美元,但是歐洲的市場對他們自己的產品卻並不友好。
本月12號,法國總統馬克龍參加瞭在德國舉辦的小組討論會,他表示現在的歐盟已經處於黔驢技窮的前兆,如果再繼續之前的商業模式,歐盟即將走向消亡。
說實話,馬克龍的擔心其實並不是多餘的,雖然他們組織成員國眾多,平時也會有很多的經濟還有政治上的交流,但是他們一直在使用同一個發展模式還有商業運轉套路。
美國就不用說瞭,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且美國雖然一直忙著在世界各地活動,但是自己的科技還有市場占比的發展是一直沒落下。
就算是美國這幾年沒少欠錢,現在又開始降自己的利息,但是光是英偉達還有那幾個科技公司掌握的技術就夠他們吃上幾年。
再談到中國,中國這些年的汽車產業一直在追求發展新能源和智能新技術,同時取得的成果還算不錯,不光是形成瞭非常全面專業的產業鏈,就連成本控制的也非常好,所以也這麼吸引歐洲的消費者。
馬克龍提到,目前歐盟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是自己監管模式,他們對市場監管太嚴格瞭,導致來自其他地方的資源嚴重不足,尤其是在資金方面。
根據他的看法,歐盟現在必須馬上改變當前的監管法規,不然如果任由中美雙方的經濟產出還有投資方面一直遠超歐盟,那麼歐盟在未來的五到十年裡面就被迫被實施救助計劃瞭。
但是沒想到馬克龍既然都能看到這一步,結果竟然看不明白當前應該如何建立跟中國的關系,他知道跟自己聯盟內的國傢合作,卻沒想到中國也許才是最不能放棄的合作夥伴。
歐盟中國商會:如果歐盟執意加征關稅,一些中國汽車企業將削減投資大傢都知道歐盟算是全球比較有影響力的一個組織瞭,但是既然國傢多,就免不瞭會有不同的意見出現,尤其現在還是影響市場發展的大事。
其實早在歐盟說要加收中國電動汽車關稅的時候,歐盟內部就已經冒出不同的意見瞭,先是德國的汽車制造商就不願意,更別說以汽車制造產業作為支柱收入的匈牙利瞭。
在去年一年的德國汽車銷售領域,他們在中國賣出的汽車占他們國傢總銷量的三分之一,如今如果他們通過瞭這個提議,他們擔心自己在中國的銷量會受到影響。
果然還是錢才是人永恒的朋友,西班牙經濟部長奎爾波說,他們國傢是歐盟第二大汽車生產國,必須要在政治和技術上達到一定的平衡以後,行業才能良性發展,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他們得罪不起。
其實中國在他們提出這個想法以後一直就在跟歐盟的領導協商,爭取用其他和平的方式解決,同時還提出瞭很多的解決方案,甚至都提到瞭會有其他方面的投資。
但是沒想到人傢的信念這麼堅定,倒是個頭鐵的,把中國的提議都給拒絕瞭,大傢都害怕中國,隻有那幾個國傢看不清形勢,不知道真正的問題出在哪瞭。
在他們投票之前中國的代表團就已經好好教過他們,不管是反補貼調查還是反補貼征稅,都是對我們實行的不公平的保護主義做法。
"若中方反制,我們將陷入巨大劣勢"佈魯姆是德國大眾集團的CEO,當時投票的時候他們就不同意歐盟的觀點,但是沒辦法最後還是一意孤行,強制通過瞭決議,隻等月底最終的實施條例公佈。
但是這件事很有可能會引來中方采取的反制措施,一旦真的發生這種他們早就預料到的結果,那麼不光是大眾集團,他們國內其他的汽車生產商都會因此遭遇重創。
更嚴重的是,如果中方被他們逼急瞭,對德國的汽車關稅進行報復性的加收,那麼那些“奢侈品”汽車,像保時捷,奧迪甚至蘭博基尼等等在中國生產的出口品牌前景也非常危險。
歐盟的經濟一再下跌,如今歐盟面臨這樣的局面,中國商會早就給瞭他們答案,這一切並不是因為中國對汽車產業的補貼,而是如今時代發展汽車產業鏈演變產生的結果。
第二點中國教給他們的是,如果中國汽車的稅增加瞭,中國汽車肯定多少會受到影響,但是這也不代表歐洲的汽車就會因此好到哪裡去,短時間的效益將會用來彌補歐洲的企業在中國的汽車生產虧空。
第三,歐盟這麼做並不會提升他們汽車品牌的競爭力,相反,中國將會因為他們這種行為減少相關的歐洲投資,最後產生的惡劣影響也隻有他們自己的人來承擔。
中國商會自然也不慣著他們,現在他們已經做出瞭決定,中國自然要履行當時已經對他們許下的“承諾”,本來中俄合作的項目就不少,雙方當然也不會介意多加幾單。
結語在當今這個社會,順應全球經濟一體的發展才是大勢所趨,歐盟意識不到現在的情況,雖然他們也說還會跟中國繼續協商,但是這個政策一旦落實,所有結果都是不能預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