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爭勝!

先來看幾個數據。

據商務部商務大數據監測,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4.5%,重點培育步行街和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長12.5%,商務部重點監測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4.6%。

再說說切身感受。

國慶期間,因為老人住院,我也就沒離開重慶中心城區,但也實實在在下瞭好幾次館子。

感覺餐飲業就一個字——火。

去的那幾個商圈,三分之二以上的餐飲門店前有人排隊等吃飯,沒人在外面等的,裡面的上座率也是接近爆滿。

為啥要先看數據、先說感受?

因為美國彭博社最近發瞭一篇文章《隨著糧食饑餓的消退,中國大眾已不再是(西方糧商的)搖錢樹瞭》(China's Masses No Longer a Money-Spinner as Grain Hunger Fades)。

來源:孤煙暮蟬

該文章主要講瞭兩件事。

一是中國糧食需求減少,法國大麥和美國玉米的對華出口量大幅下降。

二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中國消費者不得不減少肉類消費和外出就餐次數。

其中心思想還是美西方的老調子——中國又要不行瞭!中國人連肉都快吃不起瞭!

大傢習慣就好,美西方說中國要完,也不是一次兩次、一年兩年瞭。

前面說的數據和切身感受,以及無數事實都早已證明,我們不但沒完蛋,反而越來越強大。

今天就說說我們糧食上的強大。

一、自給自足,保證自己填飽肚子。

相信大傢對這句話都耳熟能詳——中國用全球9%的耕地養活瞭近20%的世界人口。

這是對我們糧食自給自足的最宏觀詮釋。

詳細數據則更振奮,去年12月,國傢統計局公佈瞭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數據,全國糧食總產量69541萬噸(13908億斤),比2022年增加888萬噸(178億斤),增長1.3%,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3年也是我國連續第二十個豐收年。

有的朋友可能對宏觀數據沒有太直觀的概念。那就換算一下,按2023年的糧食總產量,14億中國人,每人每年能有近1000斤糧食。按照每人每天消耗2斤計算,夠全國人民吃一年多。

而且大傢還需要明白一點,按我們的統計指標,糧食產量是指稻谷、小麥、玉米、高粱等谷物及薯類和豆類的全社會產量。

來源:福建省政府網站

所以大傢不用擔心光是這1000斤主食的話,怎麼吃得下去的問題。

大傢放心,肯定不會出現吃幹白飯或是幹啃饅頭的情況,配主食的水果蔬菜另算、管夠。

二、農業援外,幫助朋友不餓肚子。

中國人是講信義的。亞非拉的朋友們把我們抬進瞭聯合國,我們也沒有忘瞭亞非拉的朋友們。

上世紀70年代,我們從三年自然災害的天災中緩過來沒多久,就開始瞭對窮朋友們的農業援助。

以農業援外的大省湖南為例,從1973年至2019年,湖南先後承擔瞭我國對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共44個國傢的農業援助任務,派出農技人員867人,提供物資設備2.1萬噸,為受援國培訓3萬多技術人員,提供農作物良種320種,推廣農業先進技術210項。

我們的農業援助通常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以點帶面。援建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示范農場、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提供農機物資、設備等,通過開展農業和防災減災方面的技術援助合作,帶動受援國農業水平整體提升。

中糧科工援贊比亞玉米粉廠。 來源:中糧集團官網

二是授人以漁。通過派遣農業專傢、技術轉移、提供人力資源培訓等軟援助方式,幫助非洲國傢提升糧食生產自給能力。

三是廣泛參與。發揮政府援助撬動作用,積極開拓通過援助、貸款和企業投資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和支持中國企業在非洲國傢開展合作,幫助糧食生產和食品加工。

在塞拉利昂栽水稻,在索馬裡改造農田,在萊索托建沼氣,在幾內亞養淡水魚,在剛果(金)種果蔬……中國的農業援助,大幅提高瞭受援國農技人員的技術水平和農民農業生產能力,為提升他們的國傢糧食安全、保障百姓生活做出瞭極大的貢獻。

三、全球佈局,確保供應不掉鏈子。

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被稱為國際四大糧商。這四傢被簡稱為“ABCD”的國際糧商,控制著全世界80%的糧食交易量。

通常,大傢都以為俄烏沖突是美國軍工復合體挑起來的。但實際上,上述ABCD在其中的挑唆也不遑多讓。

早在2015、2016年左右,俄羅斯、烏克蘭等產糧國的農產品大量流入世界市場後,四大糧商就註意到自己利益受到瞭影響。於是,他們和軍工復合體一起,不斷遊說美國政府挑起俄烏沖突。沖突爆發後,俄烏糧食出口能力受損,四大糧商則從中賺取大量利潤。

還是彭博社自己的報道:2022年第二季度,ADM核心農業業務和油菜籽產業稅前利潤從去年同期的5.7億美元增至11.2億美元;邦吉的利潤較去年同期增加15%,其首席執行官赫克曼公開說:“由於需求持續強勁,供給更為緊張,今年的盈利預期在20%以上。”

我們也吃過虧。

2003年,華爾街和四大糧商聯手,采取先囤積抬高大豆價格,再拋售使價格大跳水的方式,讓我國國內近千傢油商全面破產,唯有中糧、中儲糧這種國字頭企業,憑借國傢的兜底,其產油業務才存續到瞭今天。

中糧集團產品。 來源:中糧集團官網

大豆之戰的慘敗,使得我國大豆產業從上遊的種植,到中遊的加工壓榨,再到下遊的食用油生產,悉數被四大糧商掌控。

所以我們在去年底國傢統計局的數據中,能看到這樣一段話:

2023年,國傢出臺穩定大豆生產一攬子支持政策,提高大豆生產者補貼,加大金融信貸支持,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植大豆,穩定大豆種植規模。全國豆類播種面積1.80億畝,比上年增加174.3萬畝,增長1.0%。其中,大豆播種面積1.57億畝,比上年增加345.1萬畝,增長2.2%,連續兩年穩定在1.5億畝以上。

高層對糧食安全、國際糧食供應鏈建設、國際糧食貿易話語權的爭奪,一直非常重視。

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們的中糧集團已經擁有全球糧食散船物流規模超過5000萬噸,國內散糧水運規模近2000萬噸。

中糧集團全球加工能力也超過瞭1.2億噸,中轉能力超7400萬噸,農產品全球年經營總量達1.7億噸,為穩定全球農糧供應鏈提供瞭有力支撐。

中糧集團也已經成為瞭全球排名前列的糧食集團。

來源如圖

假以時日,在我們的糧食自給率始終保持穩定的基礎上,一旦接受我們援助的亞非拉國傢實現瞭糧食的自主自立,一旦中糧集團等國傢隊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國際糧食貿易話語權。

小小的糧食,必將為我們在大國爭勝的博弈中,添上重重的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