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克斯宇宙之惡時辰——荒誕、陰鬱、全員惡人 -

一、藝術特點

1、馬爾克斯的現實世界

《活著為瞭講述》是“馬爾克斯唯一自傳”,確實是解讀馬爾克斯小說的密碼。

馬爾克斯講瞭關於《惡時辰》寫作緣起和更名、出版的故事。

①不雅書名和違禁詞匯

大概是1960年,馬爾克斯在巴黎一傢學生旅館寫完瞭這部小說,卷起稿紙,用一條領帶紮好,藏在壁櫥後面。

兩年後,有人建議馬爾克斯用這本小說去參加哥倫比亞埃索石油公司舉辦的小說創作大賽,獎金三千美元。馬爾克斯根本想不起這個稿子放在哪,他一個朋友記得,給送瞭過來。他抱著必輸的心態直接寄出。

寄的時候太匆忙,忘瞭寫書名。大賽評委會主席、哥倫比亞語言學院院長費利克斯·雷斯特雷波神父寫信問他書名叫什麼,對“狗屎不如的鎮子”這個書名“大驚”,托他一個朋友勸他“換個沒那麼粗俗、和小說氛圍更搭調的書名”。

經過“多次交換意見”,“最後決定用沒那麼直白但在一堆古板書名中顯得獨樹一幟的《惡時辰》。”

一周後,哥倫比亞駐墨西哥大使、剛獲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卡洛斯·阿朗戈·貝萊斯博士請馬爾克斯去他辦公室,說那位神父懇求他換掉兩個詞:避孕套和手淫,說放在獲獎小說裡不太合適。

馬爾克斯給面子,“二選一,我刪一個,您來選。”大使選瞭“手淫”。

這位神父是對小說中神父形象的最佳註解。

西班牙一傢出版社首先出版《惡時辰》,把馬爾克斯用美洲西班牙語創作的文字改成純正的馬德裡方言。

馬爾克斯和出版社鬧掰,宣佈收回版權。但手稿隻有一份,在出版社手裡。馬爾克斯“隻好花功夫埋頭把它改回加勒比方言,改完後又修改一遍,交給墨西哥紀元出版社出版。印刷時特別註明:此為首版。”

估計是馬爾克斯順便保留瞭那兩個詞,所以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

2、現實中的匿名帖

馬爾克斯現實生活中出現過小說裡那種匿名帖,小說中大傢對匿名帖的反應跟現實中一模一樣。

最可怕的是那些貼在公共場所、揭開驚天秘密的匿名帖——有真的,有編的——連最清白的人傢也會遭殃。那些帖子上寫著誰是誰的私生子,誰和誰不要臉地通奸,全是道聽途說來的——比看帖子稍微費勁些——床笫醜聞。揭發者從不暴露身份。醜事藏得再深,遲早也會被挖出來。一位受害者說:“被貼帖子的都是自作自受。”

一座和平友愛的城市出現匿名帖,好幾戶人傢搬走。為瞭讓反對派膽寒,警方在內地蕩平瞭好幾個鎮子。大傢偷偷組織巡邏隊,想找出誰貼瞭匿名帖,更想在黎明撕帖前,看看帖子上寫瞭什麼。一名市政官員凌晨三點坐在傢門口喝飲料,想抓到誰貼瞭匿名帖。

剛開始,匿名帖顯然出自同一個人之手。同樣的紙和筆,在與廣場上的集市一樣狹小的商業街區,隻有一傢商鋪出售這些東西,店主忙不迭地證明自身清白。從那以後,我就知道有朝一日,我會為此專門寫本書。那些帖子的內容沒什麼意思,幾乎總是無人不曉的流言蜚語,我要寫的是關起門來,傢傢戶戶的惶惶不可終日。

大戶人傢整天戰戰兢兢,擔心第二天一早厄運來臨。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一紙檄文,沒提到自己,會松一口氣,提到別人,會幸災樂禍。

不同的是,現實生活中,那位市政官員和馬爾克斯的父親兩位父親拿起槍來捍衛女兒的名譽,小說中是丈夫維護自己的名譽。

二十年後,馬爾克斯創作瞭《惡時辰》。他關註的不是受害者的個人遭遇,而是這種社會現象。

匿名帖隻是故事發展的起點,他想表達的是:歸根究底,這是政治問題,而非常人所想的道德問題。

——小說中,神父把匿名帖定性為道德問題。

馬爾克斯一傢也是招人記恨的中心廣場住戶。“對窮困的非中心廣場住戶來說,匿名帖就是一出好戲。”

2、結構

匿名帖是貫穿全書的一條線索。

匿名帖引發兇案——新的匿名帖出現——大傢要求處理匿名帖——宵禁——匿名帖消失,傳單出現——大搜捕——找遊擊隊。

看前半部分,可能有人會覺得,抓住貼匿名帖的人,所有問題就都解決瞭。

但看完結局發現,馬爾克斯鋪墊瞭大半本書的懸念——匿名帖到底是誰貼的,答案顯而易見,而且根本不重要。

匿名帖引來傳單,假宵禁變成真搜捕,跟《紅樓夢》的自己抄引來真查抄,最後“忽喇喇似大廈傾”,有異曲同工之妙。

18天內發生這麼多事和這麼大的變化,敘事節奏非常快,而且結構嚴謹,一環扣一環。

2、寫作技巧

首尾呼應、對比、烘托、比喻、象征等寫作技巧用得非常嫻熟,讀的時候基本都察覺不到。

比如用現在的小鎮來襯托以前和將來的小鎮,神父和法官的對比,各種比喻象征。

馬爾克斯不止一次把掉落的雨點比喻成鉛彈,這是和平時代的人怎麼都想不出來的。這種細節最能體現小說的基調。

順著房簷流下的雨水落在他的背上,像鉛彈一樣爆裂開來。

房簷的水滴像小鉛彈一樣在他們的鞋上迸濺開來。

教堂老鼠泛濫成災是一個隱喻,老鼠比喻壞人、壞的事物:“惡時辰”的“惡”,鎮長,貼匿名帖的人,遊擊隊的叛徒,跟鎮長對抗的普通群眾……

基督教賦予教堂神聖的含義,但馬爾克斯筆下,教堂比喻糟糕的小鎮(哥倫比亞)——“惡”的溫床或避難所。

為瞭對付老鼠想的很多辦法都無濟於事,象征有些人為瞭讓小鎮變得更好,但最後都是徒勞無功:

用夾子,不容易夾得住——貼匿名帖的人抓不到;

用砒霜,容易誤傷瞭人——叛徒隱藏在人群之中,投鼠忌器;

用瀝青堵老鼠洞,教堂隻安靜瞭一陣子——鎮長實行宵禁第一晚,小鎮很安靜。

老鼠太小,把奶酪偷走瞭,夾子卻夾不著。最好還是在奶酪裡摻上毒藥。

老鼠一定會像羊羔一樣乖乖地上夾子的。

他感到忐忑不安,教堂裡老鼠成群結夥地竄來竄去,自從宵禁以來,全鎮陷於可怕的癱瘓狀態。

這幾句明顯是意有所指,但具體指什麼,見仁見智。也有可能我的解讀過度瞭,掉入瞭“索隱派”的套路。

教堂的聖水池在教民眼裡非常神聖,有人會用瓶子裝聖水給病人喝,但神父和侍女並沒有把它當聖物保護。

特莉妮達在教堂的角落裡撒石膏,老鼠吃瞭石膏再去喝水,漂在聖水池。

被死老鼠污染的聖水池更像小鎮瞭。

居民對此一無所知,還繼續虔誠地進教堂裝“聖水”。(暴汗,眼不見為凈吧)

3、人物

根據個人不完全統計,小說出現的人物有90多個,很多一閃而過的醬油人物都有其功能和個人特色,筆墨不多,但都有細節,辨識度非常高。

這種高超的功力,中國的小說隻有《紅樓夢》能匹敵。

如果要做研究,每一個人都值得仔細分析,主要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值得仔細琢磨。

寫法好像有一個模板,比如塑造很多人物都是先鋪墊,再讓人物正式出場,再回扣或者“反轉”一下人物形象。

但因為馬爾克斯太會寫,這種套路不太容易察覺,而且不會讓人審美疲勞。

比如寫堂薩瓦斯這位公認(他自己也認)的黑心商人,隻有“3場戲”,但這個人寫得太圓滿瞭。

先用側面描寫鋪墊,從旁人不帶情緒講的客觀事實中透露他的“黑心”:災民說花30比索從他那裡租地做臨時住所,法官的女人說被他用200比索買來,“在我身上榨瞭三個月的油”,然後被扔出門。

然後他正式出場,大夫去給他看診,倆人閑聊。他的言行舉止都透露出一個詞:恬不知恥。

他把匿名帖當小說看,說“我跟日本人一樣,看見別人害怕就特別開心。”

大夫說“您唯一的美德就是厚顏無恥,”“病人一聽這話大為興奮。大夫的詈罵反而使他覺得自己變年輕瞭”。他還自己加瞭一條“美德”——旺盛的性欲。

他們說我的兒子在這一帶糟蹋瞭多少多少黃花閨女,我可以告訴他們:這叫有其父必有其子……在那種好年月裡,一個十六歲的大姑娘還頂不上一頭小牛犢的價。

這段話暗示瞭他為什麼買那個女人,又為什麼把她扔瞭。

堂薩瓦斯和卡米查埃爾密謀侵吞蒙鐵爾的遺產,之後他拒見卡米查埃爾。本以為遺產已經是他囊中之物,沒想到鎮長橫插一手。

堂薩瓦斯露出既佩服又驚訝的表情,狂笑不止,他的反應很妙。

這個大惡人在鎮長面前也隻是個“弟弟”。

他為瞭那筆遺產煞費苦心,鎮長一句話就到手,還名正言順。所以堂薩瓦斯最後一句臺詞是:妙極瞭,這算得上一場美夢吧。

是說蒙鐵爾發財的美夢,還是堂薩瓦斯侵吞蒙鐵爾遺產的美夢,還是鎮長強搶蒙鐵爾遺產的美夢?

圍繞著遺產,這三個人又形成瞭一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關系。

從故事結局來看,很可能三個人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鎮長曾經親眼目睹幾條狗的血戰,這無疑是一個寓言:

大街拐角處,有幾隻狗正進行一場血戰,擋住瞭鎮長的去路。在一片狂吠聲中,他瞥見一塊骨頭和幾隻蹄子,又看到幾顆尖利的牙齒。一隻狗夾著尾巴把一隻蹄子拖走瞭。

二、馬爾克斯宇宙

諾拉和本哈民曾經是戀人,但諾拉跟哈科夫結婚,本哈民一直在盼著情敵早點見上帝。《霍亂時期的愛情》主線故事跟這個很像,不同的是,諾拉婚後另有情人,《愛情》裡,等待愛情又另有情人的是阿裡薩。

1、女性主義書寫

《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惡時辰》,都有“桃色”事件以及這類事件引發的兇案。

《兇殺案》裡,新娘不是處引發血案。

《惡時辰》中,因為一張匿名帖,一個男人就要把另一個男人殺掉。

《愛情》裡,阿裡薩跟有婦之夫偷情,在她肚子上寫下自己的名字,丈夫發現,殺瞭她。兩個男人繼續好好地活著。

男人把女人當成自己的私有物品,把女人的“貞潔”跟男人的面子劃等號,為瞭維護自己的臉面,必須去殺掉那個“有可能真的”跟女人發生過關系的男人。

這是兇案發生的根源。

而前兩部小說中的受害者都是無辜的男人,說明男女都是受害者。

男權社會要求女人“守貞”,對男人從來沒有這種要求,馬爾克斯筆下太多男人濫交得臟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描寫。

2、對比

馬爾克斯筆下有兩個經典小鎮。

《百年孤獨》的馬孔多是其中一個,原型是馬爾克斯小時候跟著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小鎮。還有一個是《惡時辰》《兇殺案》裡的小鎮,它隻能讓人想到各種不美好,原型是蘇克雷,馬爾克斯跟著父親生活的小鎮。

《惡時辰》和《兇殺案》中的小鎮,相似之處太多太多:

不作為或亂作為的鎮長、JC,看起來很忙但不知道到底在忙什麼的神父、法官;民眾的愚昧落後觀念導致一些小鎮居民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付出生命……

地理環境也很像,廣場為中心,是小鎮居民主要的聚集場所,廣場周圍都是店鋪,離廣場不遠的碼頭是第二中心;人文環境,都展現熱帶地區的生活,都有抱團的阿拉伯移民……

不同也很明顯,《惡時辰》的小鎮,整體環境比《兇殺案》的小鎮更惡劣。

3、《百年孤獨》

1967年《百年孤獨》問世,有人說《惡時辰》是馬爾克斯沖鋒前的“演練”。

《惡時辰》裡確實有好多《百年孤獨》的元素:

法官名字叫阿爾卡迪奧,蒙鐵爾名字叫何塞,安赫爾神父從馬孔多過來,馬孔多的繼任神父是安東尼奧神父。佈恩迪亞上校前往馬孔多談判停戰協議的途中,曾在鎮長傢樓下餐廳的陽臺上睡過一夜……

小鎮眾生有《百年孤獨》馬孔多眾生的意味。

鎮長雖然隻管一個小鎮,但已經有馬爾克斯筆下那些獨裁者的雛形,我稱他為“微型獨裁者”。《百年孤獨》的佈恩迪亞上校、阿爾卡蒂奧和鎮長很像。

最重要的是,馬爾克斯的寫作手法在《惡時辰》中已經登峰造極,到瞭《百年孤獨》更是爐火純青,再到《霍亂時期的愛情》,就像獨孤九劍最後的“無劍勝有劍境界”,所有技巧都出於無形。

作者:轉蓬飄飄(斡魯)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我從不試圖說服別人,隻不過訴說自己的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