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赫爾神父的孤獨是精神上的孤獨。
他是精神領袖,日常工作就是關註教眾的精神狀態,讓大傢精神健康。
盡管神父的形象比鎮長正面,馬爾克斯對神父及其代表的西方宗教還是持一貫的嘲諷態度。
小說從神父起床開始,以神父起床結束,神父還是一個重要的功能型人物。
一、苦行僧+衛道士
神父生活清貧,挺能吃苦。他窮得沒法再窮,平時穿的白長袍打補丁,身上的法袍四邊縫瞭又縫,腳上穿著一雙破舊的鞋,兩隻手很粗糙,指甲黢黑,像是被火燒焦瞭似的。
教堂一直破爛不堪。他都不在意。
開頭結尾都寫瞭他非常簡單的晚餐:煎上一片肉,盤子裡盛著午飯吃剩的一截煮得半熟的木薯和一點冷米飯;煎瞭幾片青香蕉,煮瞭點牛奶咖啡,就著一小塊奶酪吃下去。
——煎青香蕉、熱牛奶是他的晚餐搭檔。
有一個連接《百年孤獨》的設定,安赫爾神父現年61歲,從馬孔多卸任,來到《惡時辰》這個小鎮19年瞭。
《百年孤獨》的描述是:一個幹勁十足的當代衛道士,為人苛刻又大膽莽撞,每天多次親自敲鐘催人警醒,挨傢挨戶叫起貪睡的人去望彌撒。
《惡時辰》中,神父回憶馬孔多往事:
他曾經拒絕給一個上吊自殺的人舉行基督教的葬禮,原因是狠心的馬孔多居民反對安葬這個自尋短見的人。
排斥自殺者的是馬孔多還是基督教?狠心的是馬孔多居民還是神父?
以上可以作為理解《惡時辰》中神父形象的鑰匙。
二、工作總結
神父的職責是精神文明建設,目標是建設模范鎮。
但現實是,小鎮有錢有勢的都沒有好人,這肯定不是好的價值導向,小鎮的精神面貌非常糟糕。
在獨裁統治下,孔子、耶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都幹不好這份工作。
神父做過一個簡短的“十九年工作總結”,大意如下:
1、小鎮出現新變化。
①公開姘居現象基本消失。19年前,有11戶有地位的人傢公開姘居,現在隻有1戶。但他這個統計明顯有誤,法官和哈科夫都跟女人姘居,至少2戶瞭。
②居民道德風尚有很大提高。當年俄國舞女在鬥雞場上跳脫衣舞,一老頭帶頭沖觀眾撒尿,觀眾紛紛效仿。現在大傢都很遵守教規。
2、19年來神父所做工作。
多年來堅持培養居民道德觀念。小鎮的教堂在整個教區最破爛不堪,因為神父把全副精力都用於提倡道德和良好風尚瞭。
3、工作計劃。
建設模范鎮。神父將向主教區申請,派一位年輕有為的人來小鎮,興建本教區最好的教堂。到時候神父就告老還鄉。
4、實際工作情況。
希拉爾多大夫曾發出靈魂拷問:
您明明知道一切都是老樣子,卻非要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包得嚴嚴的。我想,這恐怕不是上帝的意願吧。這些天,您沒有感覺到,您的一番苦心正在化為烏有嗎?您應該捫心自問一下,您是不是打算給道德也貼上一塊橡皮膏啊?
神父說每天晚上都有一種感覺,一番苦心正在化為烏有,“正因為如此,我才想要第二天更加努力從頭幹起。”
聽起來很像西西弗斯,每天都在重復做無用功,但還在堅持做,但神父跟西西弗斯悲情英雄的形象毫無關系。
三、匿名帖
鎮長和神父都有責任管一管匿名帖的事。但受害者蕾薇卡跟幾位太太去找神父求助,他毫不在意,甚至開始做19年來的工作總結。
大夫堅持問神父的看法,他才說:這是在一個堪稱典范的城鎮裡出現的妒忌現象。說明神父意識到匿名帖涉及到道德問題,而這正是他的職責范圍,但他還是不當回事。
阿希斯寡婦建議神父在周日佈道時談一談匿名帖之事,神父說那怎麼行,那不是小題大做,但不得不答應。到瞭周日,他把這事忘瞭。
神父的邏輯是:他會從懺悔中知道大傢的隱私,匿名帖上沒有真話,不用在意。很明顯的bug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在懺悔中講真話,也並不是所有匿名帖內容都是假的。
更重要的是,大傢的擔憂、恐懼都是真的。
另一個支持神父的現象是:窮人對匿名帖感到痛快。法官的女人表示,沒有人浪費時間給她貼匿名帖,所有住在廣場周圍的體面人,沒有一個不上匿名帖的。
神父終於把匿名帖當回事之前,他從特莉妮達對買砒霜的執著和她的神情中發現不對勁。
讓特莉妮達懺悔,得知她差點被親叔叔強奸。她買砒霜是想自己吃還是給叔叔吃,未知。神父問她“為什麼瞞著我”,她說“我害怕”。完成儀式後,神父內心感到一陣恐懼,“一種災難臨頭的感覺攫住瞭他的心靈”。
他們怕什麼?
從匿名帖這條線來看,特莉妮達應該是怕看到說她和親叔叔有一腿的匿名帖。而特莉妮達的懺悔讓神父終於開始正視匿名帖的危害。
神父很鄭重地寫瞭一封類似公文的信給鎮長,正式得讓鎮長吃驚。
鎮長因為給災民的空地剛賺瞭一筆,不想多生事端,對匿名帖毫不在意:直到今天晚上我還沒有想過,這件事和您、和我究竟有什麼關系。
神父說禮拜天(當天是周四)之前得采取點行動,匿名帖是道德方面的恐怖主義。
提出建議:采取點一般的行政措施。
鎮長再一次順水推舟,借機牟利。
小鎮開始失控。
四、工作能力
從匿名帖的應對處置上,可以看出神父的工作能力讓人擔心。
他幹瞭40年神職工作,每逢盛典還是控制不住緊張情緒。
禮拜天的佈道活動很隆重,他翻箱倒櫃沒找到法袍,精神怎麼也集中不起來,之後表現得非常差勁。甚至忘瞭之前答應阿希斯寡婦的事。
1、“懺悔”機器人
基督教的邏輯是每個人一出生就帶著“原罪”,所以人有事沒事都得懺悔。
做懺悔的流程大概是:跪下,念“我是罪人”,說“我說過謊”,“我有過邪念”……特莉妮達每次都是按次序“泛泛地懺悔同樣的罪孽”。
電影《周處除三害》裡,X教差不多也是這麼個流程。
一個人快要死瞭,他不會想還能不能搶救一下,而是讓人懺悔。他就像一個輸入瞭“懺悔”指令的機器人。
巴斯托爾被殺,他說巴斯托爾還沒來得及懺悔;蒙特羅殺人,他兩次探監都是讓蒙特羅懺悔;特莉妮達要買砒霜毒老鼠,他讓特莉妮達懺悔;看到一個生病快死的小孩,他有憐憫之心,但還是覺得這孩子靈魂不幹凈,對孩子父母說你們應該帶他來懺悔。
他最怕憶及的往事也是關於懺悔的。
一天半夜,神父被叫起來去聽諾拉臨終前的懺悔。諾拉說女兒莫尼卡不是丈夫哈科夫的孩子。神父說,你想得到寬恕,必須當著丈夫的面再說一遍。
從上下文來看,她肯定是說瞭。尷尬的是,諾拉沒死。這對夫妻悲劇瞭。
當時莫尼卡剛出生,現在15歲瞭。女兒出生前,諾拉和哈科夫如膠似漆,沒有鬧過別扭,現在形同陌路。
諾拉偶爾跟“老情人”本哈民吃個飯,偶爾跟“小狼狗”馬特奧·阿希斯睡個覺;而哈科夫跟一個女人同居,生瞭4個孩子,被視為模范父親。
哈科夫也不是完全無辜。他倆婚前,諾拉一直跟本哈民打得火熱。某天諾拉、哈科夫和一群人去農村野營,哈科夫酒後抓住諾拉的頭發,把她拽到院子的一個角落裡說:“你要不和我結婚,我就斃瞭你。”毫無商量的餘地。
雖然諾拉是被逼著結的婚,但婚後他們也甜蜜過。他們結婚10年後分居,說明當年哈科夫得知真相後也努力過,但倆人還是漸行漸遠。
諾拉看著哈科夫每天從她門前走過4次,有時候帶著他的孩子,看到他消瘦瞭,蒼老瞭,面無血色,成瞭一個陌生人,過去那種恩愛關系已不堪回首。
這段描寫讓我想起電視劇《金粉世傢》結局那個畫面。兩個人的愛總是不能同步,就像兩條相交的線,努力向對方靠近,短暫相交過後離得越來越遠。
比金燕西和冷清秋更慘的是,諾拉和哈科夫每天還能看到曾經愛過的對方。
馬爾克斯真的很會寫,在這樣一部現實主義的政治小說裡,還有一段這樣讓人心碎的愛情。
林黛玉和賈寶玉、羅密歐和朱麗葉是愛而不得,諾拉和哈科夫是愛還不得。他們愛過、努力過但還是以悲劇收場,他們清楚對方有什麼問題,努力去包容、和解過,但終究還是分開。
有時候努力過卻沒結果讓人更難受。
這樁悲劇,神父當然有很大一部分責任,這大概也是他害怕這段回憶的原因。然而神父並沒有吸取教訓,仍然是懺悔至上。
2、KPI至上
法官的女人懷孕7個月,倆人都很快樂、滿足。這樣一對“情侶”,基督教不能容忍。“六個月來,安赫爾神父一直堅持要她結婚”:說姘居不道德,會給鎮上開不好的先例,說孩子是私生子,你得逼法官結婚。
他隻給女人施壓,不去找法官。就像他也不敢跟鎮長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隻能勸屠刀下的普通群眾忍耐。
就像今天,所有人都說,女孩子要保護好自己,晚上不要出門,在外面不要穿太少。住酒店要檢查一下有沒有監控。沒什麼不對,但它還是廢話。
受害者或弱勢群體比誰都想改變惡劣的環境,但加害者或者強勢的一方才是改變環境、減少犯罪率的關鍵。為什麼不能把那些正確的廢話變成勸人不要犯罪?
法官的女人很清醒,說壓根兒沒想過結婚,現在起碼有個地方住,也不愁飯吃。如果逼著他結婚,他就會感到拘束,會跟我鬧別扭。她說他們倆正大光明,也不怕人背後議論,匿名帖也貼不到她頭上。
神父說她蠢,又問:如果他拋棄你呢?女人的回答沒有那麼堅定瞭,隻說“他不會,我心裡有數”。
她有什麼數?她唯一的“籌碼”隻有“我快要給他生兒子瞭”。說到底,她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法官的感情和良心上,而男人的感情和良心是最靠不住的。
如果“上邊”把法官調走,他會不會帶著女人一起走,不好說。
就算在小鎮,萬一他找瞭別人,女人也無可奈何。以這個女人的身份和處境,她最害怕的就是被拋棄。
忽然想到蕭紅。她從傢裡逃出來,不得已跟汪恩甲在旅店同居,懷孕期間,汪恩甲一去不復返。懷孕的蕭紅被迫面對兩個人一起欠下的旅店住宿費,被老板趕到一個小儲藏室,老板還揚言要把她賣到妓院。她求救無門。
這個女人被拋棄後的處境大概就是這樣,她本來就有一種不安全感和焦慮。
鎮長好幾次去法官傢裡找他,女人都氣憤地說他不知道去找哪個臭B子瞭——這是她非常害怕的一種情況,她希望鎮長幫她找個答案。
神父那些話除瞭加劇她的焦慮之外毫無用處,而他根本不在意她的焦慮。
3、樹立權威
最能彰顯神父權力的工作是審查電影。他每個月會通過郵局收到一份影片目錄,目錄上有電影名字和對該片的道德評價。電影院要放什麼電影,神父得先拿出目錄來查看,道德評價沒問題才可以放映。
神父覺得電影不對,或者放電影的時間不對,就會敲鐘12下,以示警告。
幾年前,沒人把神父的警告當回事。鎮長也不給他“摟後腰”,電影院放神父眼中的“禁片”,鎮長也偷偷摸摸去,坐下瞭才意識到這是對抗神父。但鎮長很快又發現“商機”,他讓電影院老板交一筆特別稅,神父當然被拋諸腦後。
神父采取的措施是,每到禮拜天大彌撒時,觀察哪些人敢違抗他的告誡進入電影院,在佈道壇上指名道姓地指出本周有哪些婦女公然違抗他的告誡,把她們趕出教堂。
他還有一招,穿短袖衫的婦女,一律不給發聖餐。女人們的應對策略是進教堂之前,在短袖衫外面套一副假袖子——這不就是現在夏天的冰袖麼。
神父成功樹立瞭自己的權威,電影審查讓他“有生以來第一次隱隱約約地體驗到什麼是虛榮心”。
這說明,涉及他切身利益,他能找到正確的努力方向。他還“欺軟怕硬”。
4、“人”性的覺醒
小說開頭,巴斯托爾被殺,他像現在某些法律界人士一樣“救生不救死”。“人死啦”下一句就是給蒙特羅開脫:“蒙特羅可是個好人,這回準是一時糊塗”。
鎮長說巴斯托爾很討人喜歡,神父還要反駁“蒙特羅也討人喜歡”,完全不考慮死者。不太看得出來人性。
①“性覺醒”
小說開頭寫:
十九年來,神父一直這樣孤零零地一個人在書房進餐,每天絲毫不變地重復著這些動作。對自己的獨身生活,他從來不曾感到有什麼不妥。
他跟無數異性打過交道,為人古板,女信徒在他眼裡應該跟NPC一樣。但他逐漸表現出瞭“凡人”的一面,他開始關註蕾薇卡的皮膚、身材、身上的香味。他每次看到蕾薇卡,都覺得她光彩照人。
半本書過去,他終於知道蕾薇卡身上的香味是烏頭。他佈道時差強人意的表現,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坐在臺下的蕾薇卡。“一些從未有過的雜七雜八的念頭在腦海裡上下翻騰,弄得他上句不接下句”。
是神父動瞭“凡心”,蕾薇卡什麼都沒做,什麼都不知道。
②憤怒
大傢都知道佩佩已經被警察殺害,但鎮長說佩佩已經逃走,鎮長拿著槍。這是小鎮版“指鹿為馬”“皇帝的新衣”。
神父和大夫一起去找鎮長。總共說瞭兩句話,第一句說想看看佩佩,第二句“為瞭上帝的愛……”總共做瞭兩個動作,鎮長舉起卡賓槍對準神父,神父分2次往上走瞭3級樓梯。
神父不像法官、檢察官那樣可以隨意殺害,他身後是外國和基督教。他終於幹人事瞭。
大夫的“點化”是神父表現出人性的重要因素。
之前小鎮已經發生過無數次殺戮,神父什麼都沒做,還把鎮長當領導伺候。
鎮長牙疼,他到處找止疼藥,知道他和牙醫的恩怨,先去牙醫那遞話。給鎮長“端茶倒水”也很殷勤。他給鎮長提工作建議,很正式地寫公文,跟鎮長談話也是斟酌瞭很久,在鎮長面前說話得暗自給自己鼓勁兒。
從蒙特羅這件事來看,神父還是鎮長的“幫兇”,他和鎮長有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這種事他不是第一次做。
神父覺醒當然是好事,然而,“點化”別人是神父的本職工作,這是他無能的最好證明。
五、功能定位
小說以神父起床、跟教堂侍女嘮嗑講述小鎮頭天晚上的“新聞”開頭,以高度相似的情節結尾,首尾呼應非常明顯。
還有一個呼應是年輕的生命逝去和大夫的驗屍。開頭,巴斯托爾因為匿名帖喪命,鎮長叫大夫去驗屍;結尾,佩佩因為發傳單喪命,大夫主動要求驗屍。兩個人都死得太冤。
對比開頭和結尾,相同的描述有:
神父費瞭好大的勁兒從床上坐起來,揉眼皮,想當天和聖徒祭日表哪位聖徒對應。穿好衣服,沒去洗臉,也沒去祈禱。開門,想起歌詞,聞到晚香玉的香味。敲鐘,侍女查看捕鼠成果並報告神父。閑聊頭天晚上小鎮新聞,神父盯著侍女,侍女都有神經質的笑。
相同之外的不同才是重點。開頭,特莉妮達說“昨晚上還有比唱小夜曲更妙的事”,神父看著她,是詢問,她說瞭3個字:匿名帖。
結尾,神父問“昨天夜裡又有人彈奏小夜曲瞭吧”,米娜說“用槍子兒彈的”——有一種黑色幽默。米娜的話沒有說完:“昨晚宵禁、開槍……”,神父看著她,是不需要再說的意思。
神父的心情和心態都不一樣瞭。開頭他還有心情“吃瓜”,結尾,米娜沒說完的話裡藏著一夜之間小鎮的風雲變幻,他聽不下去瞭。
開頭,神父想到的歌詞是“我的眼淚讓海水上漲”“小艇將把我帶進你的夢鄉”,結尾的歌詞是“我將永遠留在你的夢中”。巴斯托爾、佩佩在活著的時候,都想過要入誰的夢吧,但最終隻能留在親人的夢中。
神父想起的兩位聖徒聖弗朗西斯科·德阿希斯和聖伊拉裡翁,大概也有對應的文化含義。
但我對基督教完全不瞭解,兩位聖徒的資料也基本找不到,先留個疑問。
這種首尾呼應和對比的手法讓小鎮18天內的變化更直觀,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但馬爾克斯又表達得很克制,讀者會生出憤慨、悲憫等感情,又不至於被煽動情緒。
作者:轉蓬飄飄(斡魯)
圖表系作者自制。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我從不試圖說服別人,隻不過訴說自己的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