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強:公開排名是提高學生成績的“靈丹妙藥”嗎? -

王福強:公開排名是提高學生成績的“靈丹妙藥”嗎?

原創 海城浮塵 王福強的小院

2024年10月10日 06:31 遼寧

將學生成績進行排名似乎成瞭一個法寶,一副靈丹妙藥。

你看,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名的學生,鼠標輕輕一點,按總分、平均分,按各學科,按班級、年級,各種排名的結果便彰顯無遺。那些優秀者“神采飛揚”,信心倍增,那些落後者“面紅耳赤”,知恥而後勇,這是多麼好的事情啊?

誠然,學生考試成績的名次是客觀存在的,如果運用得當,既可激勵學生上進,又可檢驗教師教學得失,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然而,就現實的普遍情況而言,不少教師處理學生排名時簡單、生硬,增加瞭學生和傢長的壓力,加重瞭學生的學業負擔,考試成績排名應有的積極意義消弭殆盡。

一位成績優秀的學生在日記中寫到:

我不贊成每次考試都要排名次。以分數決定自己在班級中的高低,給我們造成的心理壓力很大。我就每次都怕考試,雖然我成績並不差,還是比較害怕。把名次公佈出來,如果(成績)不如別人會讓人笑話,你還是沒有誰考得好。

優秀生尚有如此的壓力,何況那些成績不佳的學生?當他們的名字那麼羞辱地擺放在公開欄裡,千人看,萬人瞧,或許會有個別人“幡然醒悟”、“悔恨交加”,從此“一飛沖天”,但我相信更多的人會在恥辱、悲痛的情緒壓迫下,變得焦慮、苦悶,一蹶不振。這是無數的事實證明過的。

這樣的道理並非所有的學校管理者都不懂,那為什麼大部分學校仍然熱衷於“排名”呢?我想,這仍然是競爭思維在作祟。把競爭機制引入教育,大概也算是我們的發明創造吧。排名一公佈,所有的學生都被架上瞭“競爭”的舞臺,還怕他們不拼命“跳起來”?所有老師的“水平”也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還愁他們懶散消極、不重視分數嗎?在這樣的思維推導下,公開排名便光明正大地成為許多學校管理的一把利器。

但這樣的做法,不可避免地催生瞭許多後遺癥:

首先是極容易帶來學生心理的不健康。

成績排名倡導的價值取向是“我要超過周圍的人”,我要爭取拿第一,而且是一定或者必須爭取第一。當一個人的自尊自強僅僅是為瞭將別人比下去的時候,它作為指導行為的價值觀是具有消極作用的,不利於心理健康,也缺少社會效益和創造力。

爭取好分數、好名次,是為瞭超過別人時,就意味著把別人當作競爭的對手和敵人,他對周圍的人是防禦的、不信任的,往往會制造人際關系的緊張與沖突,對班集體中學生的凝聚力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

當一個人總想超過別人,就很容易陷入擔心、焦慮、害怕失敗,或者是當面臨實際上輸給別人時,產生抑鬱與絕望,心理不健康就有瞭基礎和土壤。

在現實中,我們不難看到一類學生,他們集追求成功、沒有主見、缺少自信而又極為好強、虛榮於一身,走到極端,開始作弊,為優秀學生“制造障礙”,目的隻為取得一點點可能的名次提升,這是非常危險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況且,在一味追求名次的驅動下,他們過分看重結果,全部快樂局限於打敗別人、超過別人,最重要的學習過程、最豐富的學習體驗變得不再重要,這不正是當今社會產生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根源嗎?

其次是人為地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

有一組調查數據顯示,考試結束後,60%的學生認為最關心的是成績,58%的學生認為最不想知道的是成績排名。

學生關心自己的成績,希望獲得高分,卻畏懼成績排名。

排名對成績優秀的學生固然是激勵與肯定,同時也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他們必須始終保持領先地位,否則,會被師長視為不正常;而排名對基礎差的學生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擊敗,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因為考試排名的原因,考差的學生經常會被有些老師戴著有色眼鏡對待,特別是那些簡單按教學成績排名來判定教師水平的學校,情況會更加嚴重,部分教師不僅給學生劃分三六九等,還會冷嘲熱諷、想方設法排擠那些給自己拉低分數的學生。在這樣冷漠、毫無安全感的環境中,這些學生隻會越來越差。

2017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發《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規定“考試成績不進行公開排名,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樣的規定,旨在還給教育本來的樣子。如果隻憑分數和名次來給學生貼上成功或失敗的標簽,而看不到德智體美各方面的發展,這是過分短視的行為,隻能讓我們的孩子沒有未來。

不可否認,考試成績可以客觀反映學生某個階段的學習情況,但應該看到,每個人的能力千差萬別,僅憑分數這把尺子是難以全面客觀評價一個學生的。唯分數論評價學生的做法,違背瞭科學教育觀,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

事實上,提倡瞭多年的素質教育之所以難以成長壯大,歸根結底還是唯分數論沒有真正壽終正寢。

取消考試成績公開排名,無疑是鏟除唯分數論滋生土壤的有效突破口。盡管此舉不是一勞永逸的根本辦法,但它至少能對根治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觀起到“吹皺一池春水”的積極作用,其意義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