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精講《黃帝內經》之《金匱真言論》 -

引子:題解

《金匱真言論》是《黃帝內經·素問》的第四篇,主要是講述五臟六腑與陰陽、四時、五行的對應關系。

所謂“金匱”,是指用黃金打造的藏書櫃,是古代帝王的藏書之器。以“金匱”為名,表示珍貴如金,不可輕易外傳。所謂“真言”,即見道之論,至真不易之言。

所以,從篇名上看,這篇內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八風四時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

開篇,又是黃帝提出新的問題:自然界有八風,經脈病變又有五風之說,究竟指什麼呢?

所謂“天有八風”,是以人為中心,確立四正(東、南、西、北)和四隅(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之後,從八個角度來觀察自然界的風。所謂“經有五風”,就是用五行去看五臟經脈。

岐伯回答說:自然界的八風是外部致病邪氣,侵犯經脈,產生經脈的風病,風邪循經而侵害五臟,使五臟發生病變。

在《靈樞·九宮八風》篇中,對“八風”做瞭具體的介紹。篇幅所限,舉一個例子,“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氣主熱”。

南方來的風,叫做大弱風,雖然弱,仍然能夠傷人。南方對應心,弱弱的南風,能夠傷害​人體最重要的臟器——心,可見,心是最敏感、最禁不起“風”的一個臟器。

當心力特別弱的時候,南風之風邪停留在心上,這就是風心癥。南風,氣主熱,過熱則傷血,心主血脈,而風邪在血脈的時候,心因為最能感知痛癢,所以會出現腠理痛癢證。

接下來,更重要的是,“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也就是說,八風侵擾的都是虛弱的人,你如果強壯,什麼風都不懼。所謂“虛之鄉”是指病都走老根兒,假如你從小得過肺病,那麼,肺就是你虛弱的傢鄉,將來隻要得病,就會先從肺起。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勝”,就是克。“四時之勝”,就是春勝長夏,就是木克土,長夏,是炎熱的暑天。長夏勝冬,就是土克水。冬勝夏,就是水克火。夏勝秋,就是火克金。秋勝春,就是金克木。這就是四時相克的規律。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

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東風生於春季,病多發生在肝,肝的經氣輸註於頸項。所以,春天最應該防范的是肩、頸、項這一塊區域。

南風生於夏季,病多發生於心,心的經氣輸註於胸脅。心的經氣在胸,好理解。在脅,講的是心和肝膽的關系,因為肝經膽經走人體兩脅。

西風生於秋季,病多發生在肺,肺的經氣輸註於肩背。背為胸之腑,肺和心得病瞭,一定要在後背上去找它的痛點。

北風生於冬季,病多發生在腎,腎的經氣輸註於腰股。傷腰的三個要素:北方、冬天、寒冷。腰背委中求,病在腰者,取之膕中委中穴。

長夏季節和中央的方位屬於土,病多發生在脾,脾的經氣輸註於脊。脾病的腧穴在脊柱,從長強一直到大椎,整個後背都是脾胃的腑。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

這段話講的是,四季邪氣傷人的病變部位。春季邪氣傷人,多病在頭部;夏季邪氣傷人,多病在五臟;秋季邪氣傷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氣傷人,多病在四肢。

“故春氣者,病在頭”​,隻要是春天的病都表現在頭上,都是生發無力,精不足,都是冬天沒養好。​“夏氣者,病在藏”​,因為夏天氣血都浮於體表,裡面五臟陰寒,則病。​“秋氣者,病在肩背”​,反過來講,肩背的不舒服,也是肺病的一種。​“冬氣者,病在四支”​,冬天,人體氣血全部用於自保,保五臟去瞭,四肢缺氣少血,不足,自然生病。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

上一段講瞭春夏秋冬人體生病的位置,這一段講春夏秋冬病的具體表現。

“鼽”,指的是鼻塞;“衄”,指的是流鼻血。這是春天容易得的病。常年鼻塞,人會頭痛;老流鼻涕,人會頭空痛;總流鼻血,會傷頭部精髓。

“胸”,指胸骨,“脅”,是兩肋。胸脅之內,是指心肺肝脾等,就是前面說的,夏天,五臟容易病。

到瞭長夏,伏天暑濕重,人最容易得腹瀉等裡寒證。大傢要記住,夏天吃寒涼這件事是現在很多疾病的根源。

秋天,容易得“風瘧”,就是忽冷忽熱癥,或皮膚癥狀。隻要是跟風邪有關的病,都有陣發性。

“痹”,就是經脈不通瞭;“厥”,就是四肢冰冷瞭。到瞭冬天,寒氣凝結,容易經脈不通、四肢冰冷。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如果冬天不進行按蹺等擾動陽氣的活動,來年春天就不會發生鼽衄和頸項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會發生胸脅的疾患,長夏季節就不會發生腹瀉一類的裡寒病,秋天就不會發生風瘧病,冬天也不會發生痹厥、饗泄、汗出過多等病癥。

“按蹻”,按法就是按摩,蹻法通過調整身體姿態,重新讓你在身體上找到合適的支點,並通過這些支點建立身體氣血新的平衡。按法按摩的是肌肉,蹻法修復的是骨架。“不按蹻”,就是守住冬藏。

從這段來看,四季疾病的總源頭是——冬天按蹻,擾動瞭陽氣!所以,一年四季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冬天,就是冬藏。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

精,是生命的根本。因此冬藏能化精、藏精而不妄泄,春天就不會得溫熱病。夏暑如果不能排汗散熱,到秋天就會釀成風瘧病。這是診察普通人四時發病的一般規律。

“夫精者,身之本也”,這句話就解釋瞭為什麼“冬不按蹻”​。所謂冬藏,就是把原本粗糙的東西化成精的過程。冬藏好瞭,陽能發揮固攝的作用,則相火不泄,內熱不生,到瞭春天就不會出現溫病。

冬藏,把陽氣固攝住瞭,就是“陽秘”​;把精化足瞭,就是“陰平”​。春天才能陰陽俱生,人才能舒服。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夏暑的時候,出汗就是養生,如果不出汗,秋天就得病。夏天出汗瞭,就是生命在給秋天的收斂騰地方。夏天沒出汗宣泄,肌膚腠理間全是痰濕,秋氣一起,這些痰濕就會在皮膚上發作。

因此,人體的健康,與順應四時關系密切。夏天是開的時節,冬天是闔的時節,當開則開,當闔則闔。

臟腑陰陽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這一段又開始講陰陽。​“陰中有陰,陽中有陽”一句,就是告訴你別僵化地看待陰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就是從清晨到正午,是天之陽,屬於陽中之陽,也是陽氣最足的時候。隻有“陽”能夠化萬物,食物也在萬物之中。所以,但凡營養價值高的,都要上午吃,下午吃瞭化不開。如果心臟不好,中午就不要多吃。化食物也是個體力活,吃完飯人犯困,就是自保。

“日中到黃昏”,也就是下午,屬於“陽中之陰”。“合夜至雞鳴”,就是從傍晚到半夜一兩點鐘,是最陰的,屬於“陰中之陰”。“雞鳴至平旦”,是“陰中之陽”也。此時雖屬陰,但已有陽之氣息。

“故人亦應之”這句,是說人體陰陽也與時辰陰陽是相應的。

瞭解瞭一天中的陰陽分段,有什麼用呢?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有如下的一段話: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

各種各樣的病,為什麼有旦慧(早晨好轉)、晝安(白天沒事)、夕加(傍晚加重)、夜甚(夜裡最重)的規律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四時之氣的不同變化造成的。也就是說,天地陽氣足時,人會借勢好一些;天地陽氣弱時,人體疾病會加重。

身體裡正氣和邪氣實際上是一個此起彼伏的關系,正氣需要老天的幫助,邪氣其實也看老天的臉色,所以天地自然在我們生命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就人體陰陽而論,外部屬陽,內部屬陰;就身體的部位來分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從臟腑的陰陽劃分來說,則五臟屬陰,六腑屬陽。肝、心、脾、肺、腎五臟都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陽。

五臟為陰,為實,收納精華以自足。五臟若失去藏精納精功能,則虛。六腑為陽,為虛,運化精華供全身。六腑若失去運化輸送功能,則實。

把五臟六腑弄明白瞭,就能明人性。不自私,五臟就沒有源源不斷的後續力量;不無私,六腑就不能得化有為無之妙境,就會生病。所以,自私貪婪和無私寬容,都是從五臟六腑而來,是我們本性的一部分。

把五臟六腑弄明白瞭,還能明夫妻之道。所謂先天夫妻,是從陰陽論,就是五臟與六腑的陰陽配。而人類結婚後形成的後天夫妻一般從五行生克論。

後天夫妻猶如肝肺,不是你克我,就是我侮你,但這種克,既可以抑制你,又可能成就你,並不見得都是壞事。相比之下,先天夫妻,也就是臟與腑的匹配,是絕好的陰陽配。所謂絕好,就是知道對方想要什麼,就去成就他,還各取瞭所需,各得瞭其志。比如,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精每每大耗,小腸則吸收最好之營養無私供給心臟。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瞭解陰陽之中復有陰陽的道理是為什麼呢?這是要分析四時疾病,到底在陰還是在陽,以作為治療的依據。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都要根據疾病的時間和部位,來施用不同的針刺或砭石的療法。

冬至到夏至為陽,那麼冬至到春分就是陽中之陰,所謂春病在陰,就是指“陽中之陰”​。從夏至到冬至為陰,那麼夏至到秋分,就屬於“陰中之陽”​,所以,秋病在陽,是指“陰中之陽”​。

針對疾病的時間和部位,施用不同的針刺或砭石的療法。比如,春病在頭,這是部位,而春病在陰,又是“陽中之陰”​,此時用食療或藥,補其精即可。紮針則可能越紮越虛。夏病在陽,在體表,治療用毫針即可。秋病在陽,但是“陰中之陽”​,所以秋病既有裡證,又有表證,治療就要兼顧表裡,強者可用針,或砭石;弱者可用藥或按摩。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此外,背為陽,陽中之陽為心,陽中之陰為肺。腹為陰,陰中之陰為腎,陰中之陽為肝,陰中的至陰為脾。以上這些都是人體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互聯系又相互對應的例證,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界的陰陽是相應的。

陽中之陽,是心,心為火,火為散。陽中之陽,指沒有一點兒收斂之性。所以,全身各種癌癥之中,唯獨沒有心癌。

陽中之陰,是肺,告訴我們如何治療咳嗽。譬如幹薑,有辛潤之性,祛邪有力,咳嗽剛起時,蔥薑水喝下去,蔥白宣肺寒,幹薑祛胃寒,就很有效。

腹為陰,陰中之陰,是腎;陰中之陽,是肝;陰中之至陰,是脾。最陰的就是脾,所以脾胃寒涼最難化。如果用辛溫熱藥祛脾胃寒,有時會出現陰陽格拒的現象,這時有一個辦法——熱藥涼服,就是把溫熱性質的藥放涼瞭才喝。

五行相應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黃帝又問:五臟除瞭與四時相應外,它們各自還與其他事物有相類之處嗎?岐伯回答:有啊。然後便開始一臟、一臟地具體解釋。以下的內容,可謂是中醫意象思維的關鍵所在。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東方系統對應青色,對應的臟器是肝,開的竅是目。精氣內藏於肝,發病常表現為驚駭,在五味為酸,與草木同類,在五畜為雞,在五谷為麥,與四時中的春季相應,在天體為歲星,春天陽氣上升,所以其氣在頭。在五音為“角”​,其成數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發生在筋。此外,在嗅味為臊。

凡是這一套系統裡面的都是一個病,比如臉色發青是肝病,眼睛不好是肝病。驚駭、抽搐是肝病。這就是《黃帝內經》的邏輯,以外揣內,就是用外在的象,揣測內臟。所以又稱“藏象學說”。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南方系統對應赤色,對應的臟器是心,開的竅是耳。精氣內藏於心,心為君主之官,隻要心病瞭,五臟皆病。在五味為苦,與火同類,在五畜為羊,在五谷為黍,與四時中的夏季相應,在天體為熒惑星。心主血脈,如果心病瞭,就無法把血脈打到所有末梢,就會出現各種末梢病變。在五音為“徵”​,其成數為七。此外,在嗅味為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中央系統對應黃色,對應的臟器是脾,開的竅是口。精氣內藏於脾,脾經經脈“連舌本,散舌下”​,同時“舌為心之苗”,當人突然出現說話不利索時,或出現舌頭麻木、疼痛之時,都有可能是脾病導致的心臟病。在五味為甘,與土同類,在五畜為牛,在五谷為稷,與四時中的長夏相應,在天體為鎮星。脾主肌肉,脾病跟肌肉有關,凡是肌肉痛、肌肉麻木、肌肉酸痛統統是脾病。在五音為“宮”​,其成數為五。此外,在嗅味為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西方系統對應白色,對應的臟器是肺,開的竅是鼻。精氣內藏於肺,背為胸之府,所以肺之病表現在背部肺腧。在五味為辛,與金同類,在五畜為馬,在五谷為稻,與四時中的秋季相應,在天體為太白星。肺主皮毛,凡是皮毛上的問題都是肺的問題。在五音為“商”​,其成數為九。此外,在嗅味為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北方系統對應黑色,對應的臟器是腎,開的竅是前後二陰。精氣內藏於腎,中醫把經脈看作溪流,凡溪谷,都是連於筋骨之間的骨肉匯聚處,所謂病在溪,是說腎主骨,而溪源於骨氣所生的分肉間。在五味為咸,與水同類,在五畜為黑豬,在五谷為豆,與四時中的冬季相應,在天體為辰星。腎主骨生髓,凡是骨頭上的病都是腎病。在五音為“羽”​,其成數為六。此外,在嗅味為腐。

後記:擇人而授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

本篇的最後一段,先是對全文做一個總結。

“故善為脈者”​,指的就是善治病的人,一定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即要詳細地觀察五臟六腑到底是怎麼回事,是逆著的,還是從著的,是生著的,還是克著的,要觀察陰陽、表裡、雌雄的規律,同時要“藏之心意,合心於精”​,也就是爛熟於心。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接下來,話鋒一轉,“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其人”、“其真”,都是指合適的人、真是那塊料的人。翻譯過來就是:醫理甚為珍貴,不遇到那些真心實意學習的人,不遇到具備瞭一定條件、一定素養的人,切勿輕易傳授,這才是愛護和珍視這門學問的正確態度。

這背後的道理是:醫道通天道,通人性命之道,若不慎傳給瞭壞人,他就可能會去害人。這倒也不是《黃帝內經》保守,而是它非常慎重。

所以,在中國,隻要高級的東西,都有一個特點,講究傳承的私密性,所傳非人,就要擔責,所以隻好是師傅找徒弟,而不是徒弟找師傅。

否則,傳亂瞭,既毀瞭“道”​,又毀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