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材為什麼會“防止學生自學”?
劉遠舉 現代與經典
2024年10月18日 12:04 江蘇
現代與經典
讓教育人生更精彩。為教師和傢長提供相關資訊。
中國教材為什麼會“防止學生自學”?
文/劉遠舉
有人在網上提出瞭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中國的教材,通常都是言簡意賅,很多東西,都要靠老師去講解,僅僅靠教材,很難自學。那麼,中國教材有防自學機制嗎?
某種程度上,中國教材的確存在一種防自學的現象。
中國的教科書其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給學生看的,就是教材;另一部分是老師看的,稱為教參。記得小時候對老師的教參特別感興趣。老師也似乎有意無意地保持一種神秘。偶爾有機會在老師辦公室看到,就會抓緊時間翻翻。翻瞭之後,發現教參的內容,其實也沒什麼可神秘的,無非就是一些更詳細的解釋,那些是難點,那些是容易混淆的點,老師又該怎麼給學生講解。當時覺得,這就是老師才能看的書,這就是老師上課背後的神秘指導。現在想想,這些東西,寫在教材上不是更好嗎?
圖源網絡
記得剛上初中的時候,開頭一個星期,數學課沒怎麼聽。大概在第二三周的時候,覺得該看看書瞭,就在一節數學課上把之前的內容都自學瞭。初一的數學教材也講得很省略,但代數入門,畢竟簡單,自學並不難。但我這個方法到瞭大學就不行瞭。
考研的時候,概率論和線性代數是一個難點。我還記得教材是同濟版的《線性代數》,32開本,薄薄的一本,網上查瞭一下,才144 頁。書薄瞭,難免一些地方解釋得比較粗。有時候,為瞭一個概念,反復地讀教材,再配合考研輔導書,才能搞明白。
後來在網上看到一些講線性代數的視頻,從空間維度入手,很多概念能講得淺顯易懂。現在國內有史蒂文·J.利昂的線性代數教材,16開本的大書,厚厚的一本,497頁。顯然,大書、厚書的解釋會更為詳細,對學生更友好,更適合自學。
經濟學教材也是這樣。著名的風靡50年的經濟學經典教材,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共計128萬字。薩繆爾森希望讓“沉悶的經濟學”變成激動人心的學科,以恢復它的本來面目。這本經濟學教科書,語言幽默易懂,給出瞭各種案例,很多經濟學圖表也重新進行瞭設計。
圖源網絡
讀研的時候,我用的教材是黎詣遠的《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現在網上能買的是它的第四版,276頁,字數38萬字。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包括微觀、宏觀兩部分,基本上各占一半,微觀就占60多萬字。也就是說,我當時的微觀經濟學教材,字數僅為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中微觀經濟學的一半。字數少瞭,缺乏詳細解釋,這自然增加瞭自學難度。
此外,“美國初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學探索者》和“美國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學發現者》,其厚度、文字量、介紹的內容的詳細程度,遠高於國內教材,往往講解一個知識點的時候,不但會把以前講過的知識點重復講解,還會把涉及其他學科的知識點也帶上。對初學者非常友好。
所以,有人戲言,中國的教材有防自學機制。形成這個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成本與價格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開始於1986年7月1日,但那時的義務教育,隻是免除瞭學費,傢長仍然要交學雜費,也就是書本、教學用具、班費等等。直到20年後,也就是2006年,才實現瞭學費、雜費全免的義務教育。那個時候,收學雜費是令很多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頭痛的事。一些學校會提一學期開始收學雜費,老師還會用懲罰學生來催繳學雜費。很多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會因為交不起學雜費而選擇退學。義務教育如此,非義務教育的高中、大學,也有這個情況。既然如此,教材的價格就要壓低,就得做薄。
圖源網絡
對上世紀80、90年代的教育而言,把教材做薄,是省錢的辦法。但對現在的中國教育而言,把教材做厚,反而省錢。
根據智研咨詢推出的《2024—2030年中國教輔出版行業市場運行態勢及投資前景研判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教輔材料零售總量為54.25億冊,零售市場規模為834.75億元。也就是說,中國的學生會花大量的錢去買教輔。那麼,直接把教輔寫進教材,就能讓學生省下去買教材的錢。
其次,中國教育幾乎都由公立教育系統進行,學生、學校無法選擇教材。在學校,老師講課,強調紀律性,強調學生對老師講課內容的依賴,所以,很多東西就不寫進去。如果一本教材,需要在公立教育系統之外被使用,在市場上被挑選,那麼,就會去適應更多的學習場景,就會講得詳細一些,利於自學。
第三個原因是教材的編寫機制。在輔導孩子功課的時候,我發現你不但要懂孩子所做的題涉及的知識點,你還要在輔導的過程中,去搞明白孩子為什麼不懂,並且,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去講解。有時候,還需要從另一個更基本的原理開始講起,然後,再引入到問題中。所以,好的物理老師,和好的物理研究學者,其實不是一回事,能力也不一樣。
圖源網絡
同樣地,編寫教材也是如此。教學、編寫教材和科研能力,有重合的地方,也有差異的地方。有多業內厲害的學者,水平很高,但他們意識不到普通人在初學時可能遇到的困難。他們覺得不用多說的地方,恰好是初學者的難點。所以,編寫大學教材的人,本應該是業內的優秀老師,但教材往往隻有業內大咖才有資格編寫。再加上國內重科研、輕教學,在編寫教材上花的精力不多,甚至讓自己的博士生、研究生去完成。最終,教材就變得晦澀難懂,無意間變成瞭防自學機制。
現在沒有瞭價格顧慮,中國教材也正在變厚。比如現在的高鴻業版本的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部分,字數也達到瞭60萬字,宏觀、微觀加起來,也有120萬字。這裡推動教材變厚的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學是顯學,不管是跨專業考研,或出於興趣,現在很多人都在自學,那麼,編寫教材就要適應這種需求。
但是,遺憾的是,對於中小學教材的防自學現象,又有瞭新的推動原因,那就是減負。為瞭防止中小學生近視,現在的教材的字號較大、行距較大,再加上還有減少學生書包重量的負擔,限制頁數,教材內容就隻有變得更加簡單。而且,很多知識點刪掉之後,考試還是要考,這就隻有靠老師來教,僅僅 依靠教材去自學,就難以完成學習目標。
於是,一邊教材減重,一邊教輔增重。其實,還不如都寫進教材中。
來源:常識與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