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敗退臺灣時,不忘帶走儒釋道三傢“掌門人”,背後有何深意? -

當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可謂是一路倉皇,然而就算這樣,他也沒忘記要帶走大陸的珍寶。古玩字畫、典籍珍本、名人俊才……能搬盡搬、能帶盡帶。

而與此同時,民國儒釋道三傢“掌門人”也被蔣介石全部帶走。帶走政軍經的人才,十分好理解,臺灣要發展嘛。倉皇時刻,還要空出飛機座位把這些文化、宗教名人帶走就有些耐人尋味瞭。

打包去臺灣

1948年,蔣介石就將目光投向瞭臺灣。先是會見瞭當時的臺灣省主席,然後又將保安旅改為警備旅。到6月時,蔣介石已經明確提出要把“江、浙、閩、臺”作為所謂的“核心堡壘”。11月,蔣介石與蔣經國在談論時局時又提出要重整旗鼓必須“縮小范圍”

,另擇一個“單純環境”。而這裡的單純環境指的就是臺灣。

對蔣介石來說,臺灣有三好。一好在地理位置,懸於海外還地處要道。二好在政治環境,尚無中共細胞,可算一片難得的“幹凈地”。三好在社會基建,日本人經營良久,一些該有的基礎建設已經建好,自己過去瞭就有現成的可以經營。

既然已經意識到大陸局勢無力挽狂瀾之可能,自然是要小心經營臺灣。自1948年後半年起,蔣介石逐漸加大往臺灣轉移實力的力度。

1948年11月,蔣介石制定的下月《大事預定表》中明確寫出瞭對“中央存款”的處理,一言以概之就是分批運往臺灣。有人估計,蔣介石前前後後運往臺灣的財物價值約在800萬兩黃金左右。

錢過去瞭,人也不可少。蔣介石在12月給自己的智囊,也是自己堅定的支持者吳稚暉寫信,建議他到臺灣去休養。收到類似信件的人,不計其數。其中有一些順從瞭蔣介石的意思去瞭臺灣,有一部分卻拒絕瞭蔣介石的提議,讓蔣介石很是惱火。

比如在1949年5月時,蔣介石特意派瞭蔣經國去請的北洋外交元老顏惠慶,他就拒絕瞭蔣介石要他搬到臺灣去的邀請。甚至,顏惠慶反過來為中共宣傳,勸蔣經國不必懼共、反共。除瞭這些政界名流,蔣介石還帶走瞭不少人,其中就包括瞭章嘉、張恩溥、孔德成三人。

儒釋道三傢齊聚

章嘉、張恩溥、孔德成三人有什麼特殊之處,讓蔣介石非要帶他們去臺灣呢?這得從他們的身份說起。從古至今,對國人思想影響最深刻的思想流派莫過於儒釋道三傢瞭,而這三人在當時就是這三傢的“掌門人”。

先說孔德成,他是孔令貽的遺腹子。母親出身不高,隻是夫人身邊的丫鬟,但他卻是孔令貽唯一的兒子。於是,他一出生就襲封為31代衍聖公。自漢時起,孔氏一族就有瞭世襲爵位,隻是稱謂不盡相同。到宋仁宗時期,孔氏一族的襲爵被定為衍聖公,自此後相沿不改。

歷代王朝之所以如此優待孔氏一族,是因為他們被世人認為是天下儒學的正統。如果一個王朝得到瞭孔氏的認可,相當於就得到瞭全國儒生的認可,也就是整個官員候補隊伍的認可。蔣介石要帶走孔德成正是出於這一考慮,希望能借此占住大義。

至於張恩薄,這是道教天師道第六十三代天師。道教現在在大陸或許不顯,但到底是華夏大地上土生土長瞭幾千年的本土宗教,信眾還是比較多的。哪怕不信,國人對道教還是有尊重在的。蔣介石帶他走一方面原因與帶走孔德成的類似,為瞭占住“正統地位”。

另一方面是當時臺灣島內宗教繁多,基督教、印度教等等皆有。教派一多,教眾就容易沖突,社會管理起來就困難。因此,帶走張恩薄可以幫蔣介石理清臺灣的宗教局勢,鞏固統治。

最後來說章嘉,這就和西藏有關瞭。章嘉是當時的一位活佛,在藏區相當有威望。在解放西藏之前,宗教神權幾乎控制住瞭整個西藏,活佛喇嘛就是西藏的統治者。因此蔣介石帶走章嘉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希望能靠章嘉在藏區“搞事情”。

總之,蔣介石帶走章嘉、張恩溥、孔德成三人,為的就是反攻大陸。因為他們三人是儒釋道三傢的“掌門人”,並且各自在華東、西北、藏區都有十分高的威望。然而事實證明,蔣介石的一切打算都是枉然。人民當傢作主的中國,僅靠三人絕不能扭轉局勢。

參考文獻:

[1]陳立健.藏傳佛教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9(04):10-12.

[2]楚帥.孔傢後代的命運沉浮[J].社會觀察,2009(03):72-73.

[3]楊天石.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臺灣?(上)[J].百科知識,2012(10):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