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聖拍出過《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但在內地的名氣並不大。
他的新片《816》上映,可沒激起多少水花,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還有這麼一部片子,累計票房過百萬都困難。
其實,《816》還是有一定的可觀之處的,片中穿插的動畫是臺灣三部曲的技術試水。
因為投資太大,項目推進很難,所以魏德勝把真人史詩電影改成瞭動畫片形式,很可惜,但期待,希望能有《賽德克·巴萊》的質量。
言歸正傳,在拍《賽德克·巴萊》的時候周傑倫提供過幫助。
《816》中魏德勝多次cue到瞭《牛仔很忙》並作為打氣歌,這樣一個懂得感恩的導演,用真心拍出的《BIG》確實沒有辜負題材。
以形式來看,《816》是標準的臺式溫情小品,跟以往的臺灣小清新沒什麼區別。
敘事節奏都是舒緩平穩,主題都是不放棄,有曙光,相信愛,會好的,中間加點搞笑,流點眼淚,公式一般,但這種重復的套路為何會屢試不爽?
一是不賣慘,不渲染苦難。
按照一般類型片的解法,拍癌癥,主體又是兒童,隻要視線對準傢長的難與忍,孩子的痛和苦,再配些煽情的音樂,三分鐘一小哭,五分鐘一大哭,電影就成瞭。
若還想多賺點錢,往裡加些性別對立、現實焦慮的話題,不斷放大三破一苦,著重強調黑深殘中的殘酷,暗戳戳的提一下黑暗,臺詞喊幾句深刻的口號,別的不敢說,參與度拉滿瞭。
但魏德聖並沒有這麼做,他不是在利用別人的苦難,而是在突出人間的溫暖。
如治療兒癌都不是小數目,片中的六對傢庭並非都是有錢人,但導演回避瞭這個問題,畢竟一旦涉及又是雞飛狗跳。
還有傢長之間的互相扶持,孩子們的天真爛漫,加油鼓勁兒,主治醫生的外冷內熱,護士無微不至的照顧,醫生與傢屬和諧相處,沒有醫鬧事件發生。
這些都是從人性本善的角度出發,以美好去看世界,哪怕生離死別,活著的人也要用力活下去,看世界的態度就是拍電影的方式,魏德聖的電影從不缺少愛。
二是有藝術加工,但都在合理范圍之內。
如重癥患者偷跑去動物園這種細菌極多的地方看猩猩生崽,護士看到後居然默許瞭他們的行為還極力幫他們掩蓋。
此類危險舉動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發生,即便有個例,醫院也要處理一些人,萬一病人出點事,責任怎麼劃分,但情到濃時做些誇張的加工也是可以理解的。
去動物園是影片開頭就埋下的引子,搬到816病房後謎底揭曉,成瞭大傢共同立下的心願,期間有人離去,悲傷蔓延,但動物園之行讓催淚彈變成瞭潤滑劑,感情慢慢落地,喜悅重上觀眾嘴角。
三是很積極,不灰暗,生活有盼頭才知道怎麼活。
如片中有一個小孩因病去世,生前的願望就是養一隻狗,但他的病不能沾毛,所以直到告別都未能實現。
他的父母已離婚,雖然兩人都在醫院照顧他,但老是因錢的問題吵的不可開交,孩子的離去讓他們慢慢看到對方。
片尾他們開著旅遊大巴拉著其他五對傢庭到動物園,返程時車上突然出現一隻狗,男方提出他們一起收養,女方同意,復婚成型,孩子以另一種方式call back。
這段文本設計盡管老套但管用,太多導演習慣瞭讓眼淚喧賓奪主卻忘瞭現實主義最難的是自然與克制,情緒到位瞭,就算編一些情節也會潤物無聲。
不過,《816》雖不難看,但依然不會有多少排片,也不會有多少年輕人走進影院。
沒啥知名度與號召力暫且不表,生死的話題致使內容有些沉重失去瞭社交儀式,也不是純喜劇,情緒價值並不能給到多少。
年輕人部分未婚,部分沒有孩子難以感同身受,所以共情感染力比較弱,但難得的是還有人拍這類註定不會賺錢的片子,少瞭功利心,多瞭真誠感。
另外,160分鐘的片長太長,應該刪掉30-40分鐘。
沒必要六對傢庭都講一遍,有些一筆帶過,有些畫龍點睛,有些著重筆墨,這樣節奏更緊湊一點,不然過於繁瑣瞭。
正如侯孝賢所說:“導演一定要學會做減法,不要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