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濤:高質量教研“九步法”,前移三件事、後續三件事! -

李政濤:高質量教研“九步法”,前移三件事、後續三件事!

新校長傳媒

2024年10月21日 07:01 重慶

以下文章來源於校長內參 ,作者李政濤

校長內參.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

作者 | 李政濤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教研,重在解決教學實際中的難題。“研”就是要把在教育教學中遇到實際難題擴開、解決。

很多低質量甚至無質量教研,比如說散漫化、碎片化、形式化、表面化、單向化、一刀切,無視學科特性,無視教師特性,所有學科都是一種教研機制/方式。

很多教研是被動的,是旁聽或旁觀式的、隔岸觀火的教研,老師隻是在完成領導安排的任務。理想的教研應是全員主動式的教研,主動介入、積極表達,而非旁觀旁聽、隔岸觀火。教師要學會把自己沉入進去。

同時,要建立起解決問題的教研機制。

例如,上海的學校特別善於建立起“一體化貫徹”的教研機制。要實現課堂高質量,必須把握課前、課中、課後,缺一個環節都不行。

教研也是如此,高質量教研必須實現教研前、教研中和教研後三個階段的銜接貫通。

教研中:教研活動“九步法”

這麼多年,我們的教研存在著形式化、表演化、模式化、實驗化、低效化等問題,怎麼破解?——教研活動要特別關註和把握細節,教研特別要研究“細”。

教研活動要專題化、細節化才能扭轉散漫。

1. 合作學習

第一,一定要訓練孩子,從同桌同伴兩人開始,相互交流、合作,適應以後再過渡到小組合作。很多老師忽略瞭這個細節,匆匆忙忙直接跳躍到小組合作,缺少必要的前提和準備。

第二,合作前怎麼能讓學生都有時間和機會獨立自主思考與實踐,先自己想想這麼做,再找小組裡的同伴交流研討。要處理好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的關系,避免因為抓合作學習的能力而忽略瞭更為重要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三,是否需要選擇合作?有些問題同桌兩個人可以合作解決,一個人學習也能解決,沒必要安排小組合作。那麼對於教師來說,備課時一定要想明白這個內容是不是適合小組合作或者非得隻有通過小組合作才能解決。

第四,小組合作學習安排多少人合適?安排多少次合適?安排多少時間是最好的?怎麼避免形式化的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不能隻是表演化,隻安排十幾秒,我的觀點是小組合作的時間不能少於3分鐘。但是具體多長還是遵循彈性化,應該根據學情學段和執行力難易程度安排。

第五,如何分組?現在比較流行所謂同質分組、異質分組,不同的分組方式,各有利弊,各有千秋。不同類型的學生,成績好的學生、普通常規學生、還有潛能生混在一起,會有什麼好處?可以進行差異資源利用,差異是不能抹平的,隻能去利用它化為教與學的差異資源。毛病在哪裡?對於學霸類型的學習高手不公平。高手怎樣才能不斷成長?必須不斷接受同樣是高手的刺激和挑戰。所以我們小組合作也不要固定一學期一學年一直是同一批人一個小組,可以根據學情安排小組成員。很多中學都在嘗試走換制實現不同的分組方式。

第六,註意小組代表發言的第一句話。如果他一張口就說“我認為我發現”,那這是不行的。怎麼說合適呢?應該說“我們小組發現”“我們大傢發現”。小組代表整個小組而非個人。當然可以講自己的發現,但不能隻講自己,這非常關鍵,否則前面的合作學習基本無效。

第七,代表發言後老師怎麼來評價和反饋?首先評價誰?很多老師習慣性點評小組發言代表,但說到底,小組合作學習就應該評價小組而不是評價個體。

第八,如何引發、走進小組之間的互動和對話?小組合作結束後常常會出現報幕式的交接。每個小組各說各的話,非常割裂。這需要怎麼解決?需要老師的教學實力。第一小組代表講完後,其他組在介紹自己的觀點之前,需要對前面小組的發言談談自己的收獲和啟發、提出質疑或者給前邊小組提出改進建議,在此基礎上再來分享自己小組的成果。這樣一來,組與組之間就互動起來瞭,不是各幹各的。

第九,小組合作過程中,老師的最佳巡視是什麼?什麼時候是最佳說話點?站在哪個方位說話最好?這些都是細節。

教師要避免三大誤區:一是嘮叨囉嗦,形成幹擾。二是自始至終隻對一個小組輕聲細語地點撥和引導糾正。當我們發現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亮點的時候要抬起頭,面向全班大聲說出來,讓其他小組都聽到,相互提醒、相互學習。三是自始至終沉默不語,隻做旁觀。

第十,小組合作學習應該讓學生養成動筆的習慣,討論過程中做批註、做記錄,提升學生傾聽能力。在我看來,傾聽是一種經常被人遺忘的核心素養。現在很多綜藝節目,《超級演說傢》《奇葩說》《脫口秀大會》等,都在傳達如何說給別人聽,卻很少展現如何聽別人說。傾聽它也是一種善心,認真傾聽表達瞭對發言人的尊重,這就是良好的教養。

怎麼培養孩子傾聽的習慣,有哪些具體的要求,要怎麼做才是認真傾聽的學生?

第一,當別人發言的時候,你要專註,不要走神,不要做小動作;第二,一邊聽一邊理解,聽明白別人說瞭什麼,是怎麼說的;第三,一邊聽一邊做比較,比較我和老師、同學的不同;第四,一邊聽一邊養成動筆的習慣;第五,一邊聽一邊在心中對老師和同學做評價。

這五點做到位瞭,才叫認真傾聽的學生。

2. 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的基本理念是什麼?——既讓學習在課堂上真實的發生,也要讓學習深度地發生。

判斷真假學習的標準是什麼呢?比如說當給孩子提供一個復雜問題的時候,去挑戰問題的時候,學習就真實發生瞭。當學生在學習時遇到困難,遇到障礙的時候,學習真實發生瞭。

我現在聽課評課,對一個現象非常敏感,那就是一節課裡老師佈置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學習任務,孩子們都能異常快速、流利、準確的回答,一堂課沒有任何的磕磕絆絆。

我一定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因為學生課前這些東西他都會瞭,隻不過上課把他已經學會的東西再現而已。

什麼情況下學習真實就發生瞭?拿到問題任務,皺起眉頭,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學習真實的發生瞭。

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的思考與實踐的時候,學習也真實發生。當學生有瞭個性化的主張、個性化的觀點、個性化的判斷、個性化的方法、個性化的表達的時候,學習也就真實發生瞭。

什麼叫深度?深度學習要深到哪裡去?

第一,深到思維那裡去,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讓課堂充滿思維含量。

第二,深到情感那裡去,情感和學習也可以很有深度。

當年我看董卿主持的《朗讀者》,有一期訪談瞭張桂梅老師,很打動我,背後是情感。

情感為什麼重要?情感是通向生命的體驗,情感教育不可或缺。

這次新課標有一個核心概念,叫學科實踐。學科實踐怎麼理解?學科實踐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親歷獲得體驗。

體驗為什麼重要?古人講的學問叫“體知”之學,“體”是身體的體、體驗的體,有體驗的知識的習得和沒有體驗的知識的學習完全不同,而今天這個人類科技文明發達的時代,人類的情感世界、生命體驗發生瞭很大的變化。

第三,深度學習要深到審美那裡去。

每個學習感知、感悟創造和表達也可以很有深度,每個老師都需要把自己所教學科的美在課堂上美出來,用美來打動學生。

3. 教研活動專題化

課上完瞭,幹嘛呢?很多情況下開始收課評課瞭,不著急,增加你的第二步,專題報告。上課老師就上課專題對他們的研究目標、研究過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效進行報告。

成效首先講講學生變瞭沒有?做瞭思維導圖,學生有什麼成長?教師發展沒有?教研組文化有什麼豐富、增添?為什麼做這一步?

我們提議把做報告的權力,還給教師,不是隻有領導,隻有專傢學者才能做報告。

我們要有一個理念是,要從輸入走向輸出。聽別人講都是輸入,光輸入是不行的,自己講自己寫才是輸出,這是對老師總結凝練經驗與表達經驗能力的訓練與提升。

第三步專題說課。上課老師說一說這節課。

第四步組內同事評課。教研組以及專題的評課,最能夠看出這個教研組的文化氛圍。

第五步是提問與質疑。誰提問質疑,其他年級備課組,也可以是其他學科組老師。走入異域的教研,實際上就是一種跨學科的教育。

第一節課語文老師聽數學老師怎麼教,怎麼用思維導圖;第二節課數學老師去語文老師那聽語文課,然後第三、第四節課兩個教研組坐下來進行聯合教研,打破教研活動的學科壁壘。

第六步,團隊合一。有的問題上課老師回答,有的問題讓同事回答,體現教研團隊的合作。

第七步,專題評課。

一個人是不是真懂教育,我特別要看他會不會評課。

我眼中的“評課高手”有兩個標準。

第一,成為鑒賞傢、批評傢、建築傢。

既當好“鑒賞傢”,品鑒一堂課的亮點與特色;還要做好“批評傢”,就是抓真問題,說真話。要準,點穴點的準,更要深,深到問題背後的癥結那裡去,為什麼這堂課是假學習,假在哪裡?更要當好“建築傢”,批評傢和建評傢有啥不同,批評傢都是一些指點江山,評頭論足的人,而建築傢太難瞭,他們是點染江山,是打江山。怎麼打江山,評課的時候為上課老師提出系統改進和重建的具體建議和方法。

首先要盡量避免說一些空話大話套話,給一大堆正確的廢話,要重建課堂,這就是評課的導向。評課不是為瞭給他唱贊美詩,也不是挑毛病,說他這個不行那個不足而評課,是為重建他的課堂而評課,重建他的教學能力而評課。

第二個標準,有思想方法和有方法的思想兩者之間的高度融合。

避免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隻能就方法說方法,從方法到方法,說不出方法背後是什麼思想理念在支撐著他。思想理念就是方法的魂。

我聽過很多沒有魂的評課,失魂落魄、魂不守舍的評課,隻從方法到方法。

第二個極端是隻能就思想說思想,就理念說理念,就問題抓問題。他不能化思想、理念為方法,更不能化問題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法是什麼?方法是思想理念的根,是大地。

我聽過很多沒有根的評課。最高境界的評課,是有魂有根的,是魂根相依、相容的評課。

還有一個詞叫專題,這個更有挑戰。

比如今天的教程活動是單元教學,你聽瞭兩堂課,評一評這兩堂課上完瞭,他們為單元教學這個專題研究實際帶來什麼改變嗎?有什麼推進嗎?他有什麼突破嗎?上瞭這兩堂課,這兩個老師為單元教學研究實踐做出什麼貢獻瞭嗎?沒有,很多的老師隻能就這兩堂課評這兩堂課,我們評課要放在專題的背景之下進行。

一般情況下這樣評課就結束瞭,我增加一個步驟,即第八步——二步反思。

二步反思就是聽瞭大傢的評課建議,我有什麼收獲?我有什麼啟發?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我學到瞭什麼?規劃到後續的教學去。

這一步的目的就是提升教師的現場學習。平時老師很忙,不可能有大量時間坐在現場聽報告。我們要把大量時間花在兩個現場——自己的教學現場還有教研現場,才能學到東西。

第九步,教學重建,在組內再上兩堂重建課。

我有一個體會,未經重建的教學一定是不紮實的,要讓教師經歷、持續教學重建的步伐。

我們怎麼做?

周一,到一所學校,請兩位老師先上初建課,我沒有介入他們,沒有教研活動介入。周三,再到同一所學校聽同樣兩位老師上重建課,周五再到同一所學校聽同樣兩個老師上二度重建課。經歷一個持續教學重建的過程。

教研活動九步法是個理想狀態,不可能每次教研都如此,但是可以有所選擇、有所側重。

教研前移三件事

比如決定瞭下一周教研活動,時間定瞭、主題定瞭,這一周幹什麼?很多老師和調研組就是等著下一步來交流,不能這樣。

每個老師這一周做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做文獻綜述。把握一下大段教學已有的想法和做法,這叫前沿導向,瞭解把握前沿,避免從零開始。我最理想的期待是做瞭大單元教學,每個老師走出教研現場,都能自信地說,我即前沿,我就是大單元教學的前沿,我要從零開始。

第二件事情是教學嘗試。多在自己的班上試一試,這叫探索,每個老師都是教研活動中的探索者,不就把自己放進課堂瞭嗎?

第三件事情是提出問題和困惑。因為做瞭文獻綜述,進行瞭嘗試教學,一定會有問題困惑,這叫問題導向,帶著自己的問題,準備進入下一周的教研,把每一次的教研都變成解決自身問題、困惑的工作。

教研後續三件事

第一件事情是要反思。後續反思太重要瞭,無反思不成長,人就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的,教研活動就是給老師們反思的機會。留點時間自己想一想這堂課,對我有什麼收獲,我為什麼成長?這就是教研活動很重要的一個價值導向,我們稱之為叫成事成人。上課、教學、教研都是做事,思考事情做成瞭,做事情的人成瞭嗎,教研活動參與瞭,參與教研活動的老師成瞭嗎?

第二件事情叫實踐性後續。在自己的班上再上一堂重建課,教研活動之前,自己的課叫初建課,是沒有教研活動的;有教研活動參與再上課就會不一樣,那就是重建課,後續我們也稱之為重建性的後續,把教研活動的收獲、啟發感悟劃到自己的重建課,把聽出來的、看出來的、說出來的上出來。

第三件事情叫寫作性後續。寫出好的案例,特別是特例,也可以寫出自己的教學論文。寫很重要,以前我說教師的專業技能有什麼,同場競技不同職業的人有各種技能,廚師怎麼做菜,醫生怎麼診斷病情開藥方。

教師要有六項技能。

第一,會不會立課?

第二,能不能上課,上課是老師看傢本領,教育傢上課上出來的,這是教師成長的根。

第三,會不會說課,說出你的個性、風格和創造。

第四,會不會評課。

第五,會不會觀課,同樣是觀一堂課不同老師得到的結果是千差萬別的。

最後,會不會寫課?有的老師是能說能講能上能做,就是不能寫。不能把他上出來的,說出來的,做出來的寫出來,講的時候振振有詞、自信滿滿,一落筆就不行瞭,缺少寫課的技能。而寫課還有重要的目的,它不僅是技能,寫課是一種留存,是一種凝固。

我常常說每一堂課教師都是即時創作,每一堂課我們都要留下屬於自己的課堂,如何留存,隻有寫下來。多年以後我們離開工作崗位,什麼讓我們引以為豪?第一,你能自豪地說我培養瞭多少學生。第二,我留下瞭多少精彩的課堂作品,寫就是這個留存的本領。

前移三件事情、教研活動的九步和後續三件事情結合起來,這就是我眼中高質量教研。

李政濤教授將應邀出席第十一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新質學校|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樣子”並做主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