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人心,好消息來瞭。
“中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一。”
看到這個消息,首先要為中國點贊,真心感到高興。
盡管我不知道中國PCT國際專利的具體詳情,但是我知道這是中國科技進步的結果,這是國傢軟實力持續增長的表現之一。
據悉,2024年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世界知識產權大會於10月19日在浙江杭州舉辦,這是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成立127年來首次在中國舉辦。
圖片來源於新華社客戶端
看得出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有點傲慢,等中國第五次蟬聯冠軍,才肯來中國舉辦相關主題會議。
WIPO總幹事鄧鴻森說:
“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世界知識產權大會第一次在中國舉行,具有裡程碑意義,凸顯瞭當今知識產權的真正國際性,以及攜手合作加強全球知識產權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那麼,什麼是PCT國際專利申請?
PCT是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英文縮寫,中文叫《專利合作條約》,旨在簡化和統一全球專利申請程序的國際性專利申請制度,當前已有157個國傢加入瞭PCT條約。
根據PCT的規定,專利申請人可以通過PCT途徑遞交國際專利申請,向多個國傢申請專利,申請人隻需提交一份PCT專利申請就可以。
不需要向每一個國傢分別提交專利申請,縮短瞭專利申請時間,降低瞭專利申請成本,擴展瞭專利保護范圍。
我國於1994年1月1日加入PCT,在該框架下年度國際專利申請量僅約100件,到瞭2023年,這個數字已增長到7萬件左右。
這些真實數據表明,中國科技創新能力越來越強,自主研發能力越來越強。
中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的持續增長,說明中國專利發明越來越多,而專利研發是個既燒CPU又燒RMB的活,離不開持續的科研資金投入。
沒有雄厚的科研資金打底,各種專利研發就成瞭無水之魚。
10月2日,國傢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佈的《2023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為33357.1億元,比上年增長8.4%。
國傢統計局社科文司統計師張啟龍表示:
“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總量於2012年突破1萬億,2019年突破2萬億,2022年突破3萬億,目前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總量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無論是從我國PCT國際專利申請數據來看,還是從我國年度全國科技經費投入數據來分析,這兩組數據都可以從宏觀方面證實以下幾個判斷與結論。
第一,國傢非常非常非常重視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並在自主科技創新中取得傲人成績,國傢已走上正確的科技發展之路瞭。
第二,國際社會對中國知識產權事業歷史性成就的高度認可,凸顯瞭中國在世界科技創新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中國已經轉型成為瞭一個科技創新創造強國,為中國產業升級和發展高端制造業打下重要基礎。
第四,中國專利數量在增加,表明我國科技研發在進步,還需要進一步做好產研融合、產學融合,造福社會,惠及民眾。
第五,科技路線對瞭,什麼都會有,路會越走越寬。
第六,毛主席的科技戰略思想,在新時代得到很好地傳承與發揚。
歷史反復證明。
關鍵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也租不到的,隻有靠自己科技創新,才能打破美西方的壟斷,才能避免被人卡脖子。
我突然想起毛主席的一段話。
1958年10月27日,毛主席專程來到中國科學院參觀自然科學成果展覽會,錢學森等人陪同視察。
毛主席在展覽會上邊走邊看,對陪同在身邊的錢學森說:“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
同年11月,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勁夫,向中央匯報瞭研制衛星的計劃,毛主席給以批準,中央決定撥2億元專款予以支持。
當時,國傢經濟底子差,也沒有啥傢底,還能撥出2億元經費,用於研制衛星的專款,可見毛主席多麼重視發展尖端科技,多麼重視科技研發。
還有一個小故事,也值得一講。
1970年9月,毛主席同時任北京軍區政治委員陳先瑞講話時說:
“路線對瞭,人少會有人,沒有槍會有槍,也會有政權;路線錯瞭,人再多、槍再多也沒有用。”
毛主席的“路線論”,充滿深刻的哲理。
表面上看是講政治站位問題,何嘗不是在講科技戰略問題,何嘗不是在講人生道理。
路線,是大方向、是戰略、是道。
在走路時,選擇路線很重要,路線錯瞭,事倍功半,甚至沒有功勞。路線對瞭,事半功倍,最終都會出成績。
其實,科學技術發展也一樣。
路線對瞭,慢就是快,弱小能變為強大。路線錯瞭,快就是慢,強大會變成弱小。
改革開放之後的一段時間內。
因為政治人物短視和發展市場經濟等緣故,逐漸疏離瞭毛主席的科技戰略思想,從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滑向瞭外國進口為主、自主研發為輔,導致中國部分科技項目擱淺的擱淺、下馬的下馬、難產的難產。
後來,掉進大坑,吃瞭大虧,兜瞭大圈,才醒悟過來。
醒悟之後的中國,重新回到自主研發的道路上,繼續奮發圖強、迎頭追趕,再次舉全國之力發展科學技術。
在黨中央正確的科技發展戰略指導下,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在多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掌握瞭很多核心技術,打破瞭外國人的壟斷。
被外國卡脖子厲害的芯片,在今年也取得質和量的雙向突破。
量的突破,主要表現在中低端芯片的研發、生產、銷售規模化,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質的突破,主要聚焦在高端芯片的研制方面獲得重大進展,大幅縮減瞭同美西方國傢的技術差距。
這個判斷主要來源於官方披露的信息。
九月,工信部正式公佈:“我國國產氟化氬光刻機,其套刻精度小於或等於 8nm”。這意味著我國自研光刻機設備取得重點突破。
據產業媒體披露,武漢太紫微公司自研的T150A光刻膠設備,已正式通過行業工藝認證,進入到大規模量產階段。
種種事跡表明:
科學技術發展,錢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最為關鍵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路線,是科技發展戰略,是謀求國傢長遠利益。
路線錯瞭,路就會越走越窄。
路線對瞭,路就會越走越寬。
(寒牛出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