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從鹽梟到首任臺灣巡撫,最後卻因馬關條約的簽署吐血而亡 -

光緒十年七月初六,大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對外發佈一個聲明,意思就是:“越南是大清附屬國,強烈抨擊瞭法國政府背信棄義以及對大清的核心利益的侵犯,最後宣佈對法國大張撻伐、用以伸公論而順人心”。就此,已經持續八個多月的中法戰事,現在終於進入瞭正式宣戰的階段。

在當年九月,慈禧讓堅決主戰的左宗棠奉旨以欽差大臣身份出任閩浙總督,十二月,左宗棠抵達福州,積極佈防,並組成“恪靖援臺軍”東渡臺灣。同時,慈禧令兩江總督曾國荃出動南洋水師戰艦巡弋南洋海面,並加強寧波的防務;令直隸總督李鴻章出動北洋水師戰艦巡弋渤海口,以防法國艦隊突入渤海,威脅大沽口。兩大艦隊同時出動,這在大清還是頭一回。

就當時的整體戰略局勢來看,中法之間的戰事主要分為海陸兩個戰場。陸上戰場主要是在越南北部的北圻展開,戰事由雲貴總督岑毓英(岑春宣他爸)所率的滇軍和劉永福的黑旗軍為主,此時的黑旗軍還屬於民兵,不是國傢正式軍隊,於是大清兵部奉諭旨,加封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加封“記名提督”,並賞戴單眼花翎。曾經是“反賊”的劉永福終於正式成為瞭大清的正式武官。

海上戰場主要是圍繞臺灣北部地區展開,此時劉銘傳已經在基隆之戰中重挫法軍,取得勝利。但法國艦隊隨後在馬尾海戰中全殲福建水師,完全取得瞭臺灣海峽的制海權,這就使大清無法向臺灣輸送援軍和軍械,劉銘傳隻得孤軍死守臺灣。

總體來看,大清的長處在於兵力多、背靠本土作戰、利於補充,短處在於陸軍裝備遠不如法國、海軍實力太弱、沿海防禦壓力很大;法國的長處在於軍隊武器精良、訓練有素、擁有強大的海軍艦隊,短處則在於遠離本土作戰,調兵困難,且北圻到處有越南義軍反抗,極大牽制瞭法軍兵力。因此,左宗棠令劉銘傳繼續死守基隆,充分利用臺灣自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盡可能拖住法軍的力量,為沿海各地防禦減輕壓力。

法軍方面的計劃是,充分發揮海軍實力強大的優勢,徹底封鎖臺灣海峽,同時從北圻增調陸軍前往臺灣,進而占領臺灣北部、迫使清政府接受賠款條件的目的。至於越南北圻方面,則采取“西守東攻”的原則,西線以部分兵力死守宣光,牽制西線清軍,集中主要兵力向東線諒山發起攻擊,力圖趁清軍尚未完全集結之前擊潰東線清軍,占領諒山、威逼鎮南關。

中法兩國的戰爭正式開戰,實事求是地說,滿清的軍事部署還是很不錯的。

劉銘傳,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李鴻章所屬淮軍出身,同治元年二月,李鴻章在合肥招募淮軍。作為當地團練頭目的劉銘傳投靠李鴻章,並出任“銘字營”營官。後因剿滅太平軍與捻軍有功,而逐步升遷,在28歲的時候,劉銘傳就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任軍職最高的人。晉封一等男爵,之後,劉銘傳因病回籍休養,想不到是,劉銘傳這一閑居就是十幾年。

光緒九年,中法戰爭爆發,已解甲歸田,在鄉間隱居多年的劉銘傳被起用,慈禧命他為督辦臺灣事務大臣,實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光緒十年7月16日,劉銘傳抵達基隆,在他到達基隆的第15天,中法戰爭就爆發。

劉銘傳到達臺灣之後,自然知道法國人絕不會善罷甘休,為此不斷加強基隆的防務。但由於臺灣海峽已被法國艦隊封鎖,大陸根本無法支援武器與糧餉、軍械都過不來,劉銘傳隻好一邊動員臺灣本地士紳商民捐款助餉,一邊鼓勵臺灣百姓組織義勇來彌補官軍兵力的不足。

八月十二日,法軍主帥孤拔親自率領八艘軍艦,兩千人餘人直接入侵基隆,孤拔這次決兵分兩路,以利士比少將為西路,率戰艦三艘和陸戰隊六百人進攻基隆以西的滬尾,一路由自己率領五艘和陸戰隊一千餘人為東路主攻基隆。

八月十三日,法軍在東西兩路同時發起瞭進攻,當時劉銘傳在基隆部署四千餘兵力,而在滬尾方向部署瞭一千多人,而孤拔進攻計劃完全出乎瞭劉銘傳的預料之外,結果兩邊同時打起來之後,劉銘傳頓時陷入瞭兩難之中——繼續堅守基隆,則滬尾必失,滬尾若失,則基隆後路被切斷;去救滬尾,則基隆必失,法國人一旦占瞭基隆,憑臺灣本身的軍力再想把他們打出去就難瞭。

在反復權衡之下,在八月十四日,劉銘傳親自率領主力回援滬尾,放棄基隆陣地,主力部隊收縮到基隆鎮南面的獅球嶺憑險據守,於此同時,劉銘傳將基隆煤礦炸毀。由於兵力過於懸殊,孤拔終於得以占領基隆。

占領基隆之後,孤拔馬上向西路的利士比下達命令,讓他立刻率軍猛攻滬尾,當時守衛滬尾是由孫開華帶領的四千餘人駐守,孤拔率軍向西攻擊,孤拔的企圖很明顯,就是想對劉銘傳來個東西夾擊,一舉擊潰清軍,占領臺北府。

利士比接到命令之後,當即對滬尾炮臺進行猛烈炮擊,將滬尾炮臺基本摧毀。守將孫開華頗會用兵,面對法軍猛烈的炮火,死守炮臺顯然不是辦法,於是孫開華將主要兵力都隱蔽在滬尾沙灘後面的樹林中,炮臺隻派少量兵力佯裝守衛。利士比占領炮臺之後,以為清軍主力已經被消滅,於是在八月二十日指揮六百多人的陸戰隊乘坐小艇在沙灘登陸,準備一舉占領滬尾鎮。

法軍剛走到樹林邊緣,孫開華一聲令下,清軍和義勇紛紛吶喊著從樹林中沖出,法軍還來不及列隊射擊隻能被迫轉入白刃戰。這一下,法軍的艦炮完全失去作用,而清軍人多的優勢則完全顯露出來。雙方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利士比隻得下令趕緊撤退。總傷亡達到瞭二百餘人!孤拔“東西夾擊、直取臺北”的美夢徹底破碎!

可戰術上的勝利很難改變戰略上的失敗,由於劉銘傳得不到大陸的援軍,光靠手裡的兵力也很難把占領基隆的法軍趕下海,於是雙方隻好繼續對峙下去,慈禧得知消息之後,下令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救援臺灣,說白瞭就是把軍事物資運上去。

當時的大清艦隊跨海作戰隻有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因此慈禧命迅速抽調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的主力艦船,組成援臺艦隊。就在大清海軍準備組建聯合艦隊的時候,大清藩屬國朝鮮又出事瞭!

朝鮮國內“開化黨”勾結日本於十月十七日在漢城發動政變,挾持瞭朝鮮國王李熙。日本方面聞訊後立刻準備出兵朝鮮,支援開化黨。進而意圖占據朝鮮,朝鮮緊鄰東北,對於大清的重要性可以說遠勝於越南,因此大清絕不可能坐視朝鮮落入日本之手。

於是慈禧急令李鴻章派遣北洋水師三千人趕赴朝鮮,為瞭防止日本可能在海上動武,這麼一來,救援臺灣的任務就隻能由南洋水師獨力承擔瞭。兩江總督曾國荃此時上表慈禧,南洋水師無法獨立完成支援臺灣的任務。

現在慈禧隻能寄希望於北圻的陸戰能取得勝利,從而緩解臺灣方面的壓力。可是,北圻方面傳來的消息也很不樂觀。陸戰僅僅打瞭九天時間,六萬清軍就全線潰敗,法軍僅以五百餘人的傷亡代價就占領瞭諒山,主將潘鼎新嚇得狂奔瞭一百多公裡逃入瞭鎮南關。萬幸的是,黑旗軍以傷亡一千多人的代價,斃傷法軍484人,光法國軍官就斃傷瞭三十多人,但戰役的結果卻以失敗而告終。東線諒山失守,法軍直逼鎮南關;西線宣光不克,被迫撤軍;劉銘傳苦守臺灣。

此時的劉銘傳在臺灣苦苦支撐,雖然缺兵少糧,但仍堅持不退兵,與法軍展開曠日持久的對峙。法軍不熟悉臺灣地理情況,在叢林中無所施展其長處,勢力范圍被清軍死死限制在基隆附近。當時的臺灣已被法軍隔離於海外,劉銘傳在沒有得到清廷任何幫助的情況下得不誓死堅持,為鎮南關大捷贏得瞭時間。

清軍鎮南關大捷後,西南方向戰局發生扭轉,法國當局茹費裡內閣倒臺,法軍被迫撤出臺灣。劉銘傳及他率領的軍民,成就瞭保全臺灣的不朽歷史功勞。光緒十一年,在劉銘傳的強力主張下,光緒帝下令建臺灣省,劉銘傳出任首任巡撫。中法戰爭期間,劉銘傳作為孤懸海外的臺灣島上的最高軍政主官,以不充裕的兵力資源,成功守衛住瞭臺灣,可謂是彪炳史冊。

劉銘傳在臺灣六年,修建瞭臺灣第一條鐵路,鋪設瞭臺灣第一條電纜,興辦瞭臺灣第一個西式學堂,發行瞭臺灣第一支股票。尤其是與臺灣百姓一起沐風櫛雨、風餐露宿,純手工鑿出瞭臺灣歷史上第一條鐵路——長約28.6公裡的臺北向東至基隆的鐵路。後來,臺北向南至新竹的鐵路也修建完畢。如此一來,以臺北為中心,向東至基隆,向南至新竹全長107公裡的鐵路成形瞭,而當時整個中國內陸的鐵路裡程不到400公裡。

光緒十六年,劉銘傳因通商口岸稅務問題上與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礦招商承辦等事,被慈禧嚴厲申斥,第二年劉銘傳上表辭呈,清廷準其辭職。中日甲午戰爭滿清戰敗,臺灣因《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劉銘傳得知消息頓時口吐鮮血暈死過去,光緒二十二年一月十二日劉銘傳病逝,清廷下旨贈太子太保,謚壯肅。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註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