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司長:推進高校薪酬制度改革 -

教育部網站日前開設“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筆談”專欄,刊發教育部各司局機構負責人文章。教育部各位司長多處提及未來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和計劃等方面的內容,以下為部分內容摘選——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黨支部書記、司長 俞偉躍

健全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提高教齡津貼標準,推進高校薪酬制度改革,落實完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保障教師課後服務工作合理待遇,加強鄉村教師住房保障,減輕教師非教育教學任務負擔,維護教師合法權益,持續鞏固提升教師待遇。

強化高水平教師培養引進,推動高校將博士後作為教師重要來源,加強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高校產業兼職教師管理制度,推進人才培養、工程實踐有機結合。深化高校教師職稱評價改革,優化教師崗位結構比例,註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教師,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等現象,推進實施發展性評價,強化教師科研創新的制度性保障。

建立教師配置監測與預警機制,推進教師配置超前佈局,適應學齡人口變化新趨勢,做好前瞻性謀劃,優化各級各類學校師生配比。

出臺健全教師教育體系指導意見,實施師范院校改革發展行動,推進部屬師范大學本研銜接公費師范生培養改革,深化實施“優師計劃”,提高師范教育辦學水平。擴大實施“國優計劃”,著力為中小學培養科學類學科研究生層次教師。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黨支部書記、司長 周大旺

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開展長周期、原創性、非共識創新研究,在基礎研究和交叉前沿領域進行前瞻佈局,每年遴選支持一批40周歲以下的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給予最長10年的穩定支持,統籌學校資源給予綜合保障,實行長周期、國際化的評價方式,讓他們集中精力、心無旁騖地投入原始創新,坐穩坐住“冷板凳”,勇闖科學“無人區”,搶抓未來發展主動權,用“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培養一批高水平師資和學術大師。

教育部財務司黨支部書記、司長 陳子季

教育財務工作的首要任務從“隻增不減、堅守底線”轉向“同步增長、逐步提高”,保證國傢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逐步提高,不斷提升教育投入的匹配度、適應度、契合度。

在籌資方式上,從註重財政投入向註重多元投入轉變。政府主導、多渠道籌集,是我國教育經費籌措體制的基本方針。隨著4%目標的實現和4%成果的持續鞏固,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總投入的比例保持在80%左右,是教育經費第一大來源渠道;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保持在15%左右,是一般公共預算第一大支出。同時,我國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社會捐贈投入占比不到0.3%,民辦學校舉辦者投入僅為0.3%,社會投入有待進一步擴大。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司)司長 孫海波

科學研判人力資源發展趨勢,加強分行業分領域人才需求和有效對接。開展就業狀況跟蹤調查,推進就業大數據比對分析,強化就業質量監測和評價反饋。深化就業狀況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聯動,將就業狀況作為辦學資源配置、教育質量評估、招生計劃安排的重要依據。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黨支部書記、司長 吳剛

要建立學科專業設置快速綠色通道,隨時啟動論證國傢急需的學科專業,每年動態調整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要建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的需求觸發審核機制,圍繞中央關心、社會關註、國傢戰略急需和突破“卡脖子”需要,快速調整學科專業佈局。要健全高層次人才有組織培養機制,佈局專門人才培養項目,協同行業部門,集中資源開展超常規培養。要完善學科專業嚴控質量的退出機制,進一步壓實學位授予單位責任,加大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力度。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黨支部書記、司長 郭鵬

依據不同類型高校的功能定位、實際貢獻和辦學特色,探索制定高校分類設置標準,建立健全高校分類管理、分類支持機制,在辦學條件、招生計劃、經費投入等方面實現差異化資源配置,構建中國特色的高校分類評估體系

以學生宿舍建設、“雙一流”高校新校區建設等為重點,提升高校辦學承載能力。

穩步擴大本科層次人才培養比例,有序增加優質本科教育招生規模,持續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穩步提高理工農醫類人才培養占比,實現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總體適配、動態平衡、良性互動。

新增高等教育資源適度向中西部地區、民族地區傾斜。支持部省合建高校高質量發展,推進在京疏解高校雄安校區建設,助力區域發展與教育改革深度融合。在中西部和東北等地區佈局建設一批高等研究院,帶動區域高等教育優質高效發展,開辟教育服務區域發展的新賽道。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黨支部書記、司長 周天華

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建設一批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實習實踐基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大學生實習的規范管理,提高大學生實習質量。以多元評價扭轉應試教育傾向、強化創新發展導向,探索平均學分績點改革,建立尊重學生志趣的轉專業機制。

來源:麥可思研究獨傢整理自教育部網站。